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探讨

2018-01-05 11:24王小健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王小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措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通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因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增强自己的理解力,能够准确理解、分析、判断,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因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推进,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甚至有家长坦言,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对提高孩子对数学题的理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是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深入探索和研究有效措施、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一、阅读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课文或课外读物读取,通过读取明白、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过程。广大学者对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理解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够为人类提供80%的知识和信息。尽管目前科技迅猛发展,但是阅读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丝毫没有动摇,唯一改变的是人们阅读的途径,从原来的纸质材料更多地转变为电子材料。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具备较高水平的阅读能力,谁就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谁就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承担起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切实采取有效方法和技巧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分析

随着新课标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较之以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纲中不仅明确了阅读的基本方法,增加了小学语文课文篇目,更加注重小学生对文字的积累,规定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而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阅讀对于小学生知识的获取、良好人格的形成乃至其终身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框架,注重引导孩子们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基本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造就。

一是要注重对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会伴随终生,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学生没能专心致志地阅读,就很难收到阅读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塑树典型、阅读评比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克服自身注意力稳定性差等缺点,静下心来注意力集中地完成特定的阅读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背诵阅读习惯的培养。背诵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积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强化背诵的重要性,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的背诵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课内、课外的好诗词、妙语佳句、精彩段落,学生背的多了,自然阅读水平就提高了,理解力和鉴赏力也会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整体阅读和精读的习惯,每阅读一篇文章,要学会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步阅读,理解和把握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从文章中悟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读习惯则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词、句子、段落、感情色彩有正确的领会,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握和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艺术特点,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并解疑重点句的方法,掌握其规律。[2]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不同阅读篇目的实际向学生传授不同的方法,为学生讲述古今中外那些嗜书如命、刻苦读书的案例或故事,引导和激励学生们爱上读书,认识到读书的价值,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小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内心深处想读书、想读好书,想多读书,这样才能完成小学阶段145万字的阅读量,才能让学生收获阅读的快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对小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认为合理进行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为了完成阅读量而阅读,那么阅读就变成了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实现共鸣。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放到最后讲,静待冬天下雪,下雪后,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实地用手、脚或者其他道具“作画”,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那些手印、脚印和道具印就是他们所做的画,既没有颜料也没有用笔,“画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画。最后,再引出问题,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孩子们都知道青蛙冬天躲在洞里冬眠,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实践,孩子们就会在玩中读、玩中学,从而能够激发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模拟训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首先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文章描述的画面,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模拟老师的朗读,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们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对于那些分角色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然后再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们领会不同角色人物特点,这样孩子们就会对阅读逐渐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将阅读课内外读物视为一种享受。

三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扩展。当今科技飞速发展,阅读形式日益多样,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其他形式的扩展阅读,如带他们去书店、图书馆,还可以尝试电子书,让他们对一些经典的书籍、名著认真品味后,在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思想深度以及审美情趣得到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耐心指导和传授,离不开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离不开教师反复的训练,才得以形成的阅读习惯。当然,也需要家长率先垂范,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和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与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只有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让阅读带给孩子充实、快乐,让孩子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蒋立君.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技巧.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38.

[2]李红,李美.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4):107.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