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常在,诗意恒流

2018-01-06 09:10朱亚铮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薛涛木心唐诗

朱亚铮

近来,有幸阅读了由谢天开老师所著的《唐诗:诗人与文化》一书。此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业内外专家学者的追捧、热议、好评,有人评价其 “将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浑然交响”①。南京大学博士沈杨则评价其“ 融学术性、知识性、故事性于一体”,堪称谢天开老师的“忘年知己”②。读罢此书,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作者谢天开在天命之年,仍然以一颗充盈的诗心关照着周遭的世界,其字里行间泼洒着丰沛的诗意,他是唐代那些耀眼星座的现代知音,他的身上映照着一千多年前大唐的余晖。下面,我将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阅读此书的一些浅见。

一、结构巧妙,裁撤恰当

本书结构巧妙,体例新颖,裁撤恰当。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致以时间为经脉,依次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大唐诗魂中采撷了十八位最闪耀的诗人魂魄,四杰、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薛涛……渐次登场;诗圣、诗仙、诗鬼、诗佛、诗豪……在作者笔下一一复活。谢著抛开了普通学术诗论枯燥考据的繁复,晓义析理的絮叨,而是以一支妙笔,让这十八位诗人鲜活起来,也让读者读懂一千多年前的精神符码。下篇则以唐代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宗教习俗为纬线,编织出大唐诗魂生长的文化语境。长安宵禁、宫廷诗会、眉色高髻、宫闱寺塔、高台国色……,漂浮着一缕缕长安街上的烟火气,浸染着一丝丝市井小巷的人情味,让上篇那雄盛的诗魂有了出处,也让那漂泊的诗魄终于有了归依。所以看似断离的上下篇,其实在内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不得不归结于作者构思的精妙。

二、体验沉潜,深情款款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言之凿凿地宣称:“真能体会中国诗的好,只有中国人”③,这不是故步自封的偏见,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内省与自傲。本书作者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原乡的知己,他用他的文字和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们作着精神上的交流;他以一颗诗心,真正地读懂了这些诗人。我把这种全方位嵌入的方式称为“体验式写作”,需要作者沉潜入诗人的本体生命,极耗心力,但读者读来却大呼过瘾,甚为感动。以“陈子昂”一章为例,对这位被木心称为唐代诗人的“男高音、领唱者”的浪子的追忆,是由一代诗圣杜甫的凭吊徐徐拉开序幕的。而在尾声处,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荡,铿然说道:“人须有大情怀,关注家国时局,关注社会民生,同情弱势群体,敢向权贵讲真话。人须有大思想,仰望星空,思索人生终极,挣脱自我束缚,执着于现在当下”④,这其实是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伟大灵魂的景仰与缅怀。这样的写作,这是耗费心力的附体,却贯穿全书。

三、切入刁钻,另辟蹊径

谢老师在写作此书时不仅用情颇深,而且思路独特,不落窠臼。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脱口而出的诗句怎样才能有去除俗蒂,写出新意呢?这是一项很考验作者功力的挑战,谢老师以自身的实力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给出了漂亮的答案。我们从本书的章节名称就可窥见到作者的匠心巧思,如初唐四杰“排名的意见”引出了一段文学公案;“静夜的空灵”则抓住了王维的静、寂、灵、动的哲思与禅意;以“恶竹的意象”来写杜甫,更是一反常规……但是这些偏门冷僻并不是作者故意卖弄、故作玄虚,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我的思考,找到的另类切入点,从偏僻小径直达核心。比如在写李白一章时,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时间”,他先从循环和线性两种时间形态入手,通过对各种诗歌、文论的分析,总结了在李白之前,中国农耕文明的时间观是虽有“叹逝”,却实为“循环”,而直到十六世紀之后,文人才被另一种来自西方的线性时间所唤醒。但是,李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听到“一种浩浩汤汤大河喑哑沉响的声音,且洋溢着大音希声的美学意蕴。”⑤他见到的时间形象也是一种大漠孤烟式的线性直观。为何诗人以一己之力将工商文明的时间观提前了几近千年?作者通过对李白生平经历的梳理,得出一个有趣又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李白出身商人世家,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先祖浪迹天涯的漂泊基因,所以作者评价李白的生存状态是“长久孤寂地痛饮与碎片化喧哗地漂泊。”⑥

四、思想平等,人性充盈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构思之精巧、情感之浓烈,而是谢老师身上充盈的人性,真正地以两性平等的眼光去打量唐代诗人。薛涛,这位成都女诗人,在被很多人提及时,总是夹杂着八卦绯闻、情事艳史,而她的诗才却成为了一枚平添风流的小小砝码,她的苦痛仅仅是可有可无的感叹唏嘘。谢老师偏偏抛弃了能夺人眼球的名妓艳名,而将木芙蓉、海棠花、望江竹、栖凤桐等这些“花与树”遍植于薛涛周围,将其作为薛涛生命的逻辑起点和飘荡流离的场域,将薛涛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裙袜飘飘、连接着中唐与晚唐的女诗人。每一个字词都流淌着作者对薛涛的怜惜与赞叹,那些流言秘辛纷纷褪去,我们发现,这并没有对薛涛有一丝一毫的增益与折损,反而让她的才情更加耀眼,笼罩世人。

五、结语

谢老师此书还有很多优点,恕篇幅、能力所限,不能一一具陈,比如作者的广博严谨。虽然是评价唐代诗人,但却不局限于狭隘的专业视野,而是调动所学,链接中西文论,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笔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只觉酣畅淋漓,恨篇幅太短,希望谢老师笔耕不辍,续写下集。

注释:

①谢天开,《唐诗:诗人与文化·跋》,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7.1,293

②沈杨,唐诗史的另一种写法——《唐诗:诗人与文化》读后,《欧华导报》(德国)2017年第6期

③木心,《1989-1994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52

④谢天开,《唐诗:诗人与文化·跋》,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7.1,30

⑤谢天开,《唐诗:诗人与文化·跋》,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7.1,50

⑥谢天开,《唐诗:诗人与文化·跋》,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7.1,55

参考文献:

[1]谢天开.唐诗:诗人与文化·跋[M].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17(1):293

[2]沈杨.唐诗史的另一种写法——《唐诗:诗人与文化》读后[J].欧华导报,2017(6).

[3]木心.1989-1994文学回忆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5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猜你喜欢
薛涛木心唐诗
初寻雪上飞
张岪与木心
唐诗赏读
那个写从前慢的木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诗赏读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5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行至心栖处,坐看云起时
散文诗里的秋天
蓝星
在苦难中蜕变
生如夏花
文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