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湘子故事在川剧中的发展传承

2018-01-06 09:10江敏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川剧

江敏

摘要:近代以来,韩湘子故事在各地方戏曲剧种中流传广泛。川剧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民喜爱。韩湘子故事在川剧中的流传主要是围绕着度脱文公和度脱林英这两个情节展开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巴蜀文化逐步渗入到韩湘子的故事系统中,使其具有较强的川剧特质。

关键词:韩湘子;川剧;度脱

韩湘子,本是韩愈侄孙,后在唐宋笔记小说及民间文学中逐步仙化,由历史上的一介功名之士摇身成为八仙之一而荣登仙阶。元明清杂剧及小说中多敷演韩湘子故事,近代以来逐渐渗透到全国各地方戏剧种中,在地方戏曲中多有著录。川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作为多种声腔剧种与巴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剧目众多,传统剧目更是十分丰富。韩湘子故事在川剧中有较多著录,在与巴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较强的川剧艺术特质。

一、韩湘子故事的发展脉络

韩湘子由人到仙,其成仙事迹的形成主要源于三部小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末杜光庭《仙转拾遗》及宋刘斧《青琐高议》。文中韩湘子乃身怀奇术的术士,能“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且花上现诗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度脱韩愈迹象开始形成。三部小说塑造的韩湘子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顷刻开花、雪拥蓝关等情节在宋元之际的笔记小说、类书、诗词文献中多有著录。

明清之际,韩湘仙事的戏剧名目众多,据史料记载大多亡佚,或仅存残曲。保留全本的不多,明无名氏撰《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三十六折,清车江英撰《蓝关雪》四折、杨潮观撰《韩文公雪拥蓝关》一折、永恩撰《度蓝关》一卷八出是保留下来珍贵的全本。有关韩湘仙事的明清小说有明天启年间杨尔曾编撰的《韩湘子全传》三十回,明吴元泰撰《东游记》第三十回“湘子造酒开花”和第三十一回“救叔蓝关扫雪”,清末无垢道人撰《八仙得道传》第九十五回“攻异端文公黜道教 降霖雨湘子显神通”和第九十六回“造酒借花两试仙法 蓝关秦岭九度文公”。

韩湘子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大多是围绕韩湘子顷刻开花、雪拥蓝关等情节展开,故事系统性不强。明代出现的《韩仙传》形成了完整的韩湘子故事链条,对明无名氏撰的三十六折《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和杨尔曾编撰的三十回《韩湘子全传》影响深远。《韩仙传》,旧本题唐瑤华帝君韩若云撰,最早收于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一百二十卷本之卷一百十二下中,明陈继儒《宝颜堂秘笈》及《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二四七收录。《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道家类仅收存目,不录原本。《藏外道书》第十八册“传记神仙类”亦收录此本。《四库全书总目·韩仙传》记载:“其为伪托明矣。”清董康认为:“《韩仙传》则殊冗杂,不能典雅,必是明朝请仙或道士手笔。”《韩仙传》虽云唐瑶华帝君韩若云撰,但综合文献考证,推断应当产生于明代万历或万历以前,为后世伪托。全文共一卷,八千余字,自叙韩湘子成仙得道及点化韩愈一家飞升的故事。

二、川剧中韩湘子故事概述

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我国幅员辽阔,剧种众多,方言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地方戏剧种达360多种。京剧、川剧、汉剧、评剧、潮剧、花鼓戏、徽剧、隆德曲子戏等地方戏中韩湘子故事流传广泛。川剧是我国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川剧传统剧目非常丰富,韩湘子故事在川剧中也广泛流传。下面将对川剧中的韩湘子故事进行分析。

《文公走雪》,又名《蓝关走雪》,高腔,为《渡蓝关》大幕戏之一折。讲述唐宪宗时,吏部尚书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阳县令,带领随从张千、李万前行。行至蓝关,大雪纷飞,饥寒交迫。韩愈侄子韩湘子前来度化,施法先化石碑出现诗谶诗句,再命清风明月化作渔樵相度,又遣神虎冲散张千、李万。最后韩愈独自一人进了韩湘子所化之茅庵,方大彻大悟。韩湘子九度文公白日飞升,修成正果。此剧重庆川剧院藏演出油印本。

《渡蓝关》,又名《雪拥蓝关》、《蓝关雪》,高腔,大幕戏。讲述唐宪宗时,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潮阳,张千、李万随行,行至蓝关,大雪封山,虎豹成群,主仆三人被虎冲散。韩愈一人独宿茅庵,一夜风雪,马被冻死。绝望之际,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前来点化韩愈,韩愈万念俱灰,随韩湘子升了仙界。全剧共六场。剧本载《川剧传统剧本汇编》第一集。张德成、李明璋整理本出版单行本,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藏1956年川剧剧目鉴定委员会重庆办公室油印本。

《湘子祝寿》,高腔,大幕戏。讲述唐韩愈之侄韩湘子得道登仙,韩愈寿诞之期,韩湘子到府祝寿,点化韩愈,韩愈不听。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阳,至蓝关大雪阻行,马不能前,韩湘子虽一再点化,韩愈犹不醒悟。后韩湘子差猛虎冲散仆从,韩愈独栖古庙,经韩湘子苦劝乃彻悟,超凡脱尘入于仙境。全剧共24场,其中《渡蓝关》一折,建国前后均有演出,四川省川剧院藏手抄本。

《度文公湘子寿》,内容包括湘子上寿、文公盘道、带(代)叔度婶、二度婶母、湘子托梦、湘子化斋、和尚缘、花园度妻、林英染病、二度林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收藏。

《湘子化斋度林英》,书口题“渡妻”,内容包括:湘子化斋、花园度妻、林英盘天河、林英叹五更、林英染病、二度林英、相会团圆。今存《川剧八集》本。

《韩湘子出家》,高腔,大幕戏。此本戏曲是由谢伯淳创作的新编古装戏。讲述韩愈被吏部尚书胡仁陷害贬为潮阳县令。韩湘子因见叔父为官正直反而遭贬,遂看破红尘,整天在南楼吹箫弄笛,韩愈一气之下,火烧南楼,韩湘子流落在外。后韩湘子闻叔父遭害,在赶回的途中被铁拐李和吕洞宾点化成仙。韩愈赴潮阳上任,行至蓝关,饥寒交迫,马被冻死,随从失散,黄尾蛟前来追杀。危难之时,韩湘子和吕洞宾赶到,斩杀了黄尾蛟,度脱韩愈同登仙境。此剧1985年合川市川剧团演出,存油印本。

韩湘子故事除了在川剧中流传广泛,在民间曲艺说唱文学中也有流传。四川评书有《九度文公》二卷,封面题“韩湘子九度文公”,卷端题“九度文公”,卷末题“九度文公全部终”。上卷内容包括:训侄遇师、议婚成亲、林英回门、文公责侄、越墙成仙、林英自叹、南坛祈雪、湘子托梦、火内生莲、大堂上寿、湘子寄书、二堂上寿。下卷内容包括:度林英、雪拥蓝关、文公怨五更、潮阳上任、得道成仙。今存《川曲三集》本。民间小调《十度林英》,封面横题“湘子化斋”,中间竖题“十度林英”。内容包括:湘子化斋、林英问卜、林英观花、林英自叹、林英染病、哭五更、湘子修书、观音拨度。今存《川曲三集》本。

三、韩湘子故事的川剧特质

韩湘子故事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纷繁复杂,明代之前都是零散的故事流传,明代出现的《韩仙传》和《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使韩湘子故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韩湘子前世今生、韩湘子得道、顷刻开花、韩湘子祝寿、雪拥蓝关、度脱文公、度脱林英等情节成为韩湘子故事流传的重要情节。川剧中的韩湘子故事,除了谢伯淳创作《韩湘子出家》是新编古装戏之外,其它主要围绕着度脱文公和度脱林英这两个情节展开。

川剧源远流长,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川剧融合南戏北曲传统,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弹腔、灯戏五种声腔汇集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受到人民的喜爱。川剧高腔由于曲牌丰富,唱腔优美动人,最具有地方特色,是川剧声腔中主要的演唱形式。下面,以《渡蓝关》为例分析其体现的川剧特色。《渡蓝关》是以高腔进行演唱的戏曲,共六场,分为回府、上寿、途叹、雪拥、问路、点化,重点在祝寿、问路、点化三场。

(一)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川剧特别善于创制喜剧效果。川剧善于从不同角度和生活各方面寻找具有喜剧化的场景,进行艺术加工,呈现给观众喜剧的效果,使人捧腹一笑的同时加以深思。川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川剧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唱词和说白都用四川话,故川剧在创作之时会加入一些四川方言。《渡蓝关》第二场“祝寿”中,林大人说韩湘子 “是个冲天壳子的”,卢大人说“怕是耍把戏的”,第五场“问路”中,韩湘子之童明月唱“跌他娘个稀滥”。其中“扯把子”(说假话)、“冲天壳子”(说大话)、“稀滥(粉身碎骨)”是典型的四川方言。第五场“问路”,明月说:“你喂猫猫(读‘冒平声,指虎)的,我不同你言语。”张千李万说:“你才是喂猫猫的。”第二场“祝寿”中,林大人说他有三杖,“久借不还,各处欠账。三天不解手,屁胀。做过屠户,有挺杖”,把三个竹杖曲解为欠账、屁胀、挺杖,让人捧腹。这些语言表现了川剧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特点。

(二)高腔曲牌丰富,川剧喜剧性强

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表演、说白相结合的综合表演艺术。川剧音乐上的最大特色是它的高腔。高腔曲牌在五种声腔的曲牌中数量最多,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高腔的打击乐尤其精彩。《渡蓝关》属高腔,此剧音乐性很强,帮、打、唱、做紧密结合,节奏明快,富于变化。《渡蓝关》用了很多高腔曲牌,如《点绛唇》、《驻云飞》、《浪淘沙》、《泣颜回》、《桂坡羊》、《解三星》、《滴滴金》、《端正好》、《北駐马听》等众多声腔。高腔在唱之时,与帮、打合为一体,形式活泼,丰富生动。

川剧表演生动细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插科打诨,有较强的喜剧特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渡蓝关》第二场“祝寿”中韩愈说:“哦,哈哈,打破了呀打破了呀。打破老夫的禅门”。林大人说:“打破前门,就开后门。”第五场“问路”中,清风和明月上场时的对白就很具喜剧性。“我乃清风。”“我乃明月。”“我化渔哥。”“我化樵哥。”“我装聋子。”“我装哑子。”“我站这边。”“我站那边。”“文公来时。”“度他上天。”一本正经的说话方式极具喜剧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等编.川剧剧目辞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2]川剧传统剧本汇编编辑室.川剧传统剧本汇编第一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

[3]刘效民著.四川坊刻曲本考略[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刘复,李家瑞编.中国俗曲总目稿[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二年.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四川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6]中国曲艺志.

[7]重庆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重庆曲艺志[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猜你喜欢
川剧
川剧传承保护何去何从?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邓方园:川剧传承 吾辈之使命
杨茜:不求成名 只做有心人
课前5分钟“川剧”在音乐课中的渗透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投笔记·我的川剧我的团
学川剧
试论川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四川成都出资600万元专项扶持川剧发展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5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行至心栖处,坐看云起时
散文诗里的秋天
蓝星
在苦难中蜕变
生如夏花
文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