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2018-01-08 19:27于滨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意义

于滨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传统文化正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产物。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历史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传授学生各种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文化素养,使学生明事理,的那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忽略这根本的目标,并且忽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通过分析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使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意义

高中语文是提升语文素质的关键时期,相比之下初中的语文深度不足,大学的教育中心通常放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因此,高中语文才是学生真正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时期,随着外国文化进入到中国之中,很多学生崇尚外国理念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这导致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联系,增加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

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概念,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其实是古人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相互融合,代表着前人的意志。传统文化与现在的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及富有寓意的内涵,并且它具有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多,传统文化较注重于人的道德修养,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论语》等史学巨著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它主张后人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而且传统文化关于自然方面提倡尊重大自然,自然与人之间应该有着平衡,在社会建设越来越快的今天,传统文化或多或少的沾染上时代痕迹,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传统并且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本身具有较多的含义,并且通过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加深印象了解文化背后代表着的真正意义,将传统文化掺杂进高中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并且使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了解民族体系

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知识的传承让学生从前人的智慧中明白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且可以让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并且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其中了解到自己所学在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渺小,并且从中得到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状况

1.应用程度较差

以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时候,只有对古文进行学习背诵的时候,才会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从中学习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并没有遇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知识的了解不彻底,因此在学习古文知识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并且在理解过程中,读不懂文章意思,只能猜测大概含义,并不能准确掌握古文知识,这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没有什么帮助,并且在高考中古文分数占整体分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

2.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目前考试中,高中生不但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众多作业,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并且对语文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记忆没有时间对语文进行更加细化的学习了解文章背后文化,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侧重于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知识,注意力大都放在使学生的成绩提高,对古文内在思想感情没有深入的讲解,是古文失去真正的意义,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学习不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停留在掌握词语含义,古今意义差异化的程度,学生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提升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手段

1.认真思考教材中传统文化含义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课本中出现的古文,使它的传统文化含义得到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并且从中得到具体的启示。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传扬课本中古文所蕴含的观念,以及古人在其中寄托的精神,将古文中出现的文化、传统完整传授给学生,并且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行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且铭记于心,使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交际,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唐朝具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尽可能为学生还原中唐社会不懂装懂并且对于知识没有追求的浮夸之风,为学生讲解韩愈此文的真实含义,并且学习韩愈不耻下问的学风,以及宽广的胸怀,而且此文中提到择师的标准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平等、谦虚、尊重的优秀素养,让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同时,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精神以及儒家思想内涵。

2.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

教师为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构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氛围中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天人合一,此理论首先被庄子提出并且通过不断的发展与研究最终被董仲舒演变成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并且这种思想贯穿我国整个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家朱自清进行《荷塘月色》的创作时,把传统文化融入文章之中,朱自清现先从荷塘写到月色,然后又从月色转到对荷花的描写,将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荷花之情融合进文章之中,并且将荷花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一方面,在写出自己喜欢荷花的同时。另一方面,希望自己也如同荷花一样濯清涟而不妖。作者用自己的文采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卷,并且寓情于景,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开始前收集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并且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播放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沉浸在朱自清构建的美好世界里,通过对这篇文章学习,使学生矫正自己审美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向往美好的精神世界,滋养学生的精神。

3.扩展传统文化的范围

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需要运用恰当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古文进行品阅以及深层次的鉴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将相关古文知识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既复习以前学到的知识,又学习到新的知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使用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古文知识阅读,积累充足的古文阅读量,让学生可以在广泛的鉴赏阅读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学习。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知识相联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学生情操以及价值观进行全面的提升。教师在课堂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传统文化,并且让学生应用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到中国历代先贤的精神,学生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使自己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彭娇.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小作家选刊,2017,(6) :67.

[2]何绍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课外语文,2016,(08) :36.

[3]闫亮.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课外语文,2015,(11) :157.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