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中的汉调桄桄

2018-01-08 11:38李绅王丹
大观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状发展

李绅+王丹

摘要:汉调桄桄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迄今为止在汉中城乡演出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戏剧。虽历经辉煌,然其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拟从桄桄戏的流变历史出发,来梳理其传承脉络,进而分析造成汉调桄桄发展困境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来应对这些难题的对策,以便发展、创新和传承这个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汉调桄桄;现状;发展

汉调桄桄是迄今为止在汉中城乡演出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戏剧。“它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川剧和汉调二簧的柔美婉转”,以此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具特色的演出风格,是汉中地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稀有剧种之一,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个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印记的艺术瑰宝,曾经虽也取得过巨大的辉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之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桄桄戏的生存现状变得不容乐观,在加上受电影、手机等现代媒体手段的冲击,致使其传承之路岌岌可危,因此将汉调桄桄的“审美作用放在社会变革的历史中去理解”,发现其深层内在的矛盾,才是应对当下困境以及发扬传承的必行之策。

一、汉调桄桄的流传历史

汉调桄桄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汉调桄桄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正德年间(1506-1521),秦腔由关中传入汉中地区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在清末民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并形成了“以洋县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为中心的西路桄桄这两个大流派”:东路桄桄擅长演出以须生、大净、正旦为主角的剧目,风格豪放雄健、苍凉悲壮,且以杖头戏为特色,而西路桄桄擅长演出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剧目,风格柔婉细腻、幽默风趣,是以真人现场演出。待到建国之后,将当时在汉中地区流行的三个剧社合并成立了南郑县新民剧社。文革后,复名为南郑县桄桄剧团,一直延续至今。

在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汉调桄桄无论是在文艺观念上,还是在组织方式上,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文艺被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汉调桄桄也要成为政治教育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汉调桄桄剧社也被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中,进行了根本性的转制,即由原来面向演出市场的戏班子,变成集体所有制的专业剧团。”这种体制曾经在一段时间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桄桄戏的传承推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譬如在成立统一管理的剧社、培养学员、财政支持以及推广演出方面等,这是在谈及桄桄的流变历史时不能忽略掉的地方。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影视娱乐行业的巨大发展,使得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不得不要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二、汉调桄桄的现状问题分析

当下、桄桄戏的现状始终令人担忧。“一方面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通过选拔汉调桄桄‘传承人的方式,大力保留;另一方面在民间观众群越来越少,演出市场不景气,缺乏专业艺人,后继无人,连唯一的一个专业剧团也面临无法维持的境地。”显然,这些都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饭以降,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之外,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理念。随着电视、电影等娱乐影视行业的狂飙突进式发展和对大众的影响日益深入,那些“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大众文化工业产品(如流行音乐、各色电影等流行文化)便开始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人们认为这些快餐式的消费产品才应该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相反代表传统文化的汉调桄桄则因其“枯燥”、乏味、拖沓而逐渐地被观众群体所抛弃并被至于边缘化的境地,使得这个稀有剧种的处境变得极其艰难。

(二)剧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汉调桄桄鼎盛时期,也曾班社林立、艺人济济、剧目繁多、演出频繁,是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观众喜爱。这都离不开专业剧院的精彩演绎,更离不开技艺优秀的桄桄艺人的精湛表演。”[1]由此可见,在汉调桄桄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专业剧团那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在剧团被推向市场之后,首先出现的便是经费的短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样剧团的基础设施、招生、演出都会受到限制,如今的桄桄剧团就没有一个专门的剧场用于入日常训练,而是和文化馆、影视中心共同使用一个非专业性的剧场,这对学员日常训练、节目的排练等方面都会造成不便;其次,戏剧艺术是由一代一代的演员口传身授、言传身教而得以保留下来的,因而这些艺人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但是由于财政和编制的问题,使得一大批人由于生计问题纷纷脱离这个行业,造成了演员青黄不接的局面,直到目前各界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三)汉调桄桄的自身局限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桄桄戏自身的局限性,毕竟事物的内在自我矛盾才是决定其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从影响范围来看,汉调桄桄只要流行于汉中地区,受众范围明显偏小,而当初汉调桄桄的发展是“吸收了当地语音、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山歌、小调的唱法,丰富了唱腔曲调,同时又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流入汉中的川剧、汉调二黄”,因此今天汉调桄桄的发展必须要再次吸收和借鉴其他戏曲艺术中适合桄桄的部分,来推动其再次的复兴;从目前流传并保存整理下来的剧目来看,虽然有多达700多个剧目,但是绝大多数为古典类,反映现当代社会的剧目少之又少,如果艺术所反映的并不是当前社会的写照,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之感,因此桄桄戏的剧目不仅应该有古典类的,也应该创作反应当下社会的戏曲;从传播形式来看,无论是东路桄桄还是西路桄桄一直以来都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下乡演出来推广传播,这样的传播速度势必不如现代媒体技术,最终只会使得自己的影响范围日益缩小,这些都是汉调桄桄自身的不足之处。在面对日益加剧的外部挑战时,也不应该忽略这些矛盾。endprint

三、汉调桄桄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汉调桄桄传承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外部冲击和本身局限的共同合力所致,那么我们在对症下药之时,也应该从内外两面出发,以一个比较综合的手段来推动汉调桄桄的发展。

其实,在现阶段对于桄桄戏的外部条件的保护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首先,在资金上桄桄剧团属于财政拨款,里面的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解决,除此之外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和南郑县文化馆都成立专门来保护汉调桄桄的机构,不会存在因缺乏基本资金而致使剧团无法运行的情况;其次,在演员的更替上,已经在着手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演员青黄不接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而在男女演员结构不合理的地方,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步,文化自信的话题也提上了日程。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相关单位对“非遗”都高度注视,从对汉调桄桄剧目的整理、保存、收录、汇编上就可见一斑了。因此,从外部条件入手对桄桄戏进行保护的计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学界集中讨论这些的外部条件之时,却忽略掉了汉调桄桄本身的内在特质,集中解决这些内在矛盾才是桄桄戏突围的必行之路。

第一,应加强与电视台、影视机构等现代化媒体的合作。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对汉调桄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因素,但是这些当下流行的媒体技术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传播快、影响广泛、方式贴切等等,这些都可以被桄桄戏所吸收,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突破舞台的限制,将剧种推广到全社会去,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将其打造为汉中地区的一个招牌,并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二,在剧中剧目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剧本内容太古老,表演缺乏现代包装。我们常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学,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并不要求我们要喜新厌旧,抛弃那些传统的剧目,而是应该大力弘扬那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但是,如果剧团都是演出这些古典剧目,除了单调乏味之外,还会被认为脱离这个时代,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失去了群众基础。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剧团在剧目创作和演出中应该妥善地安排古典戏和现代戏的比例,这样既能够继承传统的优秀剧目,又能够与时俱进的创作新颖的戏剧来吸引观众。

第三,“艺术生产依赖于艺术消费。一方面,汉调桄桄的艺人们只有满足当地观众的欣赏趣味,才能生存,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只能通过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谋求艺术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排演新戏的成本较高,最理想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基本稳定的戏剧表演模式,来填充新的故事内容,这种就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唱腔板式来,创造新的看点;同时,另一种更为值得借鉴的方式便是在演员、资金、设备等多方面资源显得不足之时,通过和其他班社、剧团以及专业院校的合作,来打造一些比较经典的曲目,并且将其推往更为广阔的舞台,这也是一条可行之路,而近几年,《韩信拜将》《御史还乡》等剧目的成功也证实了这条路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传统戏剧的频危状况随着“非遗”工作的深入,稍有起色,但仍然不容乐观。因为这毕竟是一件浩大而又艰苦的工程,我们希望,诸君仍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崔雅.汉调桄桄生存现状之思考[J].当代戏剧,2011(05).

[2][德]克奈夫.西方音乐社会学现状[M].金经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赵剑波.洋县桄桄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2.

[4]张昌文,魏义友.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李康燕.论汉调桄桄剧种的保护与发展[J].音乐天地,2015(10).

[6]李康燕.困境与突围—社会中的汉调桄桄[J].当代戏剧,2009(06).

[7]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李锐.汉中文化:基于知识体系建构的解读[M].陕西理工学院(社会科版),2010(04).

作者简介:李绅(1992—),男,汉族,陕西安康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王丹(1991—),女,汉族,河北保定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