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8-01-08 10:18徐艺萍
大观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徐艺萍

摘要:高校师范生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一贯重视,也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多元化发展,不仅对未来人才的学科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职业的综合素养有了更多的期待。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人才一定是学识广阔,敢于创新,与周遭环境和谐度高的人。师范院校不仅在学科建设中承担重要的任务,对于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对于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一、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注重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现

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内外对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调研得知,培养师范生较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根本点。不仅要有丰富厚重的专业背景,更要有自我拓展,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自我的学习能力。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批人是要加入教育行列的,因此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坚定的职业道德观。

为此,师范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尽量做到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有规可依,有法可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要坚持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本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性质及职业能力的统一。坚持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思想,以专业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在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要坚持专业知识的系统教学,同时要注重系统专业知识与学生的职业训练的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应用、教育与职业的深化和结合。在构筑传统的系统知识平台的基础之上,要依据现代教育发展的事实,不断与时俱进,调整教学结构与方法,发展学生相应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而产生的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注意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与理论基础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打破以往的惯例,力求突出其实践性的特点。开设与师范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增大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此同时,探索更加紧密的“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英语、普通话口语表达等技能。

二、教学计划的执行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在过程中的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说:“要求每一个师范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发展。”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及以后所教学科知识的学习。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当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师范生专业过于强调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在学科结构中比重偏低;二是作为培养教师职业能力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法老三门,充斥着基本概念、原理等抽象词语。由此带来的结果不难看到,一方面造成了教师教育能力低下;另一方面,教育类课程成了学理研究,从而影响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这些问题,学校、教育部改变师范生教育教学科目分配的同时,更要督促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一方面,关于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外教学技能。对于课堂教学技能,师范生应重点培养发展自身的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进行知识的导入、知识的讲解、课堂的互动、知识的板书、知识的灵活应变、课堂时间和知识的合理分配以及课程的结束等。那么,以何种方式导入所要学的知识,如何讲解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课堂互动中提什么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灵活应对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控制好课堂时间和知识的分配,怎样板书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以及如何结束这一堂课?这些都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师课堂技能。与此同时也要掌握好组织各种课外教学和活动的能力,因为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计划,就要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不打折扣地执行教学计划,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与运用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加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动手和创造的时间和机会,奠定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教育改革应注重创新措施的力度

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与高等师范教育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以师范院校为例,就是以培养教育第一线需要的高等专业人才为目标,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门化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基本一致。制定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按照精選、更新、充实、提高的原则,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按模块的训练为依据,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尝试运用网络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微课”大力改动传统课堂的结构程序,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增加专业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探索有效的学用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实习的作用,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先进方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条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四、开展一系列有益学生心理建设的注重学生心理建设的开展情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没有打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的人才是有缺陷的人才,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仅要开设有关心理教育的选修课程,设专职心理教育指导教师,更要由校心理咨询室承担,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举办各种心理教育和咨询活动,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体验,培养师范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增强身心健康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这其中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辅导员的力量,通过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针对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处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排除心理干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提高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

[2]田华.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