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变革:英语超文本小说研究

2018-01-09 20:00洒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罗伯特保姆

洒焕

摘要:作为数字媒介下一种崭新的书写样式,超文本文学以数字媒介为载体,运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其文本存在状态表现出与传统文学巨大的差异,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从静态到动态的轨迹转变。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保姆》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拟超文本小说的理念。基于此,从文本《保姆》入手,分析超文本小说的存在状态及演变进程。

关键词:超文本文学;文本存在;罗伯特·库弗;《保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10903

自美国诺顿公司的《美国后现代小说选集》摘录了两部超文本小说的片段后,超文本小说的地位正式被文坛确认。美国对超文本小说的研究起步最早,国内大陆的研究稍稍滞后,甚至是台湾地区学者对超文本小说的研究也领先于大陆的学者。目前,超文本小说的创作与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应该理性批判地接受并研究超文本小说。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保姆》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拟超文本小说的理念,本文拟从《保姆》入手,分析超文本小说的存在状态及演变进程。

一、超文本小说的发展

作为数字媒介下一种崭新的书写样式,超文本最初源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所谓超文本是运用计算机超级链接的技术,将图像、声音、影片、文字及各种动态符号组织在一起的多元的文本组织。也就是说,超文本是一种给读者提供新的阅读体验的界面,主要用來表现不同文本组织之间相互的关联内容。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浏览查阅的网页,点击的网页链接都属于超文本的范围。从信息技术上来看,它是一种按照人类大脑联想的思维方式,依据信息之间彼此的关联以多向的链接组织管理信息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正是由于超文本这种文档内部与文档内部之间的关联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实现了超文本的链接。

众所周知,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范尼瓦·布什(1890—1974)首次大胆构想了文本的非线性结构的存在,即最早的超文本概念,但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条件的限制,范尼瓦·布什的构想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预言对后来的超文本及超文本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65年,在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完善的基础上,美国学者纳尔逊(1937—)自创“超级文本”[1]这一新词,并对超级文本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解释。Hyper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超级的”“超过的”等含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超文本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不同空间状态里的多种文本信息的链接,允许读者做出自己的阅读选择并完成体验;超文本整合了除文字之外大量的影像、声音等超越平面印刷的多空间材料,这些材料不能以传统的“平面”技术呈现在纸上,超文本链接完成了以数字媒介为载体的包括动态影像、数字声音、交互式界面等多种功能并存的新型立体文本。超文本的出现,突破了平面印刷文化的界限,颠覆了人类线性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书写文本的新篇章,使文字及文学呈现出新的存在空间及状态,从而爆发全球范围内的超文本革命并促进超文本小说研究的飞速发展。

超文本小说的发展演进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20世纪互联网的成功设计发明,让超文本文学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超文本文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以计算机超链接技术为媒介载体的存在,更是一种信息技术理念的存在,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强势崛起的21世纪,将普遍的传统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并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超文本文学关注读者的游戏策略,重视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实现文本多元的非线性的结构框架,契合了德里达、罗兰·巴特等后现代主义大师提出的非线性、去中心化等特征的解构主义文本理论。

超文本的理念在数字化语境中无处不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的生存方式、交往模式、行为范式等都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并且使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被逐渐转换,走向了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模式的对立面,即多元的、非线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立体化的存在状态。超文本理念的存在,让人类的生存方式更开放、更多元,并且也符合人类大脑本身所特有的自由随性的、跳跃不受约束的思维模式。超文本小说新型文艺样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传统的平面阅读形式,实现了从单一线性的阅读到多元非线性的阅读方式的跨越,实践了人类游戏般的阅读新体验。超文本小说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和重组了平面的纸质印刷版文学的存在方式。

二、超文本小说的存在形态及演进

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1915—1980)在《从作品到文本》的论著中,涉及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变化,即在结构主义阶段,将文学研究的对象视为“作品”[2],而在后结构主义阶段,文学研究的对象则演变成为“文本”。这一文学术语的转变,隐含着文学范式的演化,也体现了文学研究对象存在状态的变更。作品的确定性、结构性、线性等特点变迁为文本的不确定性、片段的、断裂的等特点,作品到文本的重大改变引起文学研究的深刻转化,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从计算机技术及媒介的角度来看,文学研究对象无论是作品还是文本,仍旧在纸质印刷范畴之内,是平面的媒介载体。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兰·巴特并没有明确提出未来形势下电子/数字文化的概念,但他已经隐约预见了未来的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超文本文学,正是数字媒介环境下产生的文本类型,是后结构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不再是具体的物质的作品,是对纸质印刷文化的一种颠覆与挑战。从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角度去审视,超文本文学是后现代主义阶段的“后文学研究”,从作品到文本再到超文本这一过程的演变,是文学观念的进化,是时代思潮的进步,是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发展的三种文学存在形式。前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传统的文字结构,纸质书写来完成创作;后者则超越前者,它以数字媒介为载体进行传播。从其存在状态而言,超文本文学因电子媒介的介入,更能进一步体现对文学创作存在状态的超越。

与传统的纸质书写文学相比,超文本文学作品本身处在网络空间中,以数字媒介为载体,运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创作进行下去,其存在状态表现出与传统文学巨大的差异。其存在状态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结构主义阶段,文学作品在外观和物质上表现出中心的、确定的、单一恒定的结构模式,其存在状态是静止不变的。发展到后结构主义阶段后,文学作品逐渐被解构为不确定的、去中心的、能指的游戏等反传统的文本形式,其存在状态得到一定的演进。虽然能指的游戏、去中心化等特点使文本打破了静止的文学状态,无限接近于“运动”,无限趋近于“动态”,但由于物质的纸质媒介为载体,甚至是超前的拟超文本文学文本,其存在状态无论多么趋近于运动,都无法实现或达到真正的“动态”标准。endprint

如罗伯特·库弗的《保姆》,其文本解读是多向的,碎片化的人物、情节、主题等都是去中心的丫式结构,文本的动态性结构只在读者的脑海中出现,它的完成需借助于读者的主动联想与积极参与,需要读者不断地预设、推测,但同时也限制了文本真正意义上的运动状态。虽然后结构主义阶段的文学尝试有无限接近于运动、能动状态的可能,但仍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作状态。

超文本文学的出现彻底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超文本文学借助于超链接使文学创作“活”起来,其文本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或者自由翻页的方式,实现文本跳跃的动态化。如麻省理工学院皮尔的超文本作品《谎言》,设置了“真话”和“谎言”两个超链接,将爱情故事中的情感、心理、真实、谎言等若干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主动链接与操控,将不同的文本片段编织在一起,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下一个链接,完成读者的阅读过程。不同的链接,不同的选择给读者带来一种真假难辨的新奇感受,同时给读者造成虚实并重的不确定感,使文本的存在“动”起来。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超文本文学凭借其互动性、形象性、操控性等特点,轻而易举完成了动态的文学创作过程。由此可见,后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提出的作品死亡,文本概念无处不在的文学批评预见了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预言一种新文本观念的诞生。文本的存在将从静止的不变逐渐演变到动态中,而这一切都将依赖于电子媒介的參与,实现真正的动态转变。

三、《保姆》文本存在的嬗变

罗伯特·库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实践自己的写作课程和文学创作,并首创“超文本写作”工作室,进行有益的实验性写作。在他看来,20世纪的计算机与数字革命为文学创作带来新鲜的元素,计算机、互联网、数码为超文本小说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库弗的短篇小说集《点谱歌与多声部》中的多部作品都隐含这种崭新的文学理念,即碎片的、动态的超文本小说理念。其短篇小说《保姆》就是最佳的典范。

《保姆》共有108节片段,如108张扑克牌,将非线性的、碎片式的丫式结构推向动态的发展轨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库弗的《保姆》并不属于超文本文学作品范畴,但其作品动态、不确定、语言的游戏策略等美学特征体现出了拟超文本文学的理念,其存在状态从一定意义上传递出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保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无穷尽的组合,无穷尽的解读,及无穷尽的文本意义一直延续下去,趋近于动态。

《保姆》通篇没有提供明确可靠的情节叙述,一切都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情节的跳跃如超文本文学的超链接一样,带动读者动态的阅读体验。年轻的保姆因塔克夫妇参加周六的晚宴聚会,被雇佣来照看三个孩子。除了塔克一家人外,与年轻保姆有关联的人物角色还有保姆的男朋友杰克和他的朋友马克。小说没有过多叙述保姆如何照看孩子,而是设置多条线索,将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不确定性特点创作到极致。所有的故事人物交织在一起,所有的情节都虚实并重,一切都处于跳跃的、动态的运动中。

《保姆》全篇108节碎片结构,如同超文本文学的超链接一般,读者可以从任意一个片段开始,可以任意打乱顺序,来获取游戏般的阅读体验,让整个文本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其108节片段,长短不一,没有标题,随意开始,无头无尾、无连贯情节,无明确主题,整部文本都以拟超文本文学的动态文本运动着。读者每一次的阅读,都如不同的超链接选择,打破文本意义上的稳定性,产生一种不确定感。

小说《保姆》的开头是不确定的。第二节从时间点7:40开始,保姆照看塔克夫妇家的三个孩子,随后的小说情节多发生在该时间点之后,但是从片段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上来看,小说的开头不一定是从第二小节7:40开始。塔克夫妇驱车去参加晚宴也许是小说的开始,保姆的男友杰克与朋友马克在杂货店玩弹珠或许是故事的开端,甚至保姆给孩子们洗澡是全篇的开头等等。小说文章的开头一直处于不确定中,如同游戏一般,点击不同的按钮,文本的发展就呈现出新的面貌。文本不同的发展轨迹像一个个超链接,不确定的情节如链接的随意点击,造就多重线索,整部作品走向开放,在动态的不确定中完成。小说结构的碎片艺术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设计的游戏中来,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呈多元发展,并体验重建文本游戏般的快乐。

以数字电子媒介为载体的超文本小说在存在状态上呈现出语言排列并置的动态效果。与运动的存在状态相似,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表现出临近于动态的存在趋势。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1935—)在论著《现代写作方式》中谈论到“语言排列”[3]这一写作技巧。所谓“语言排列”,即为如数字般进行任意的无序的组合排序。后现代主义文本将多种可能的情节结构全部纳入叙述文本之中,堆砌罗列大量的碎片信息,将文本中多种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及结果呈现出来,表现文本动态的发展。

《保姆》中,围绕时间、地点、人物让整部小说以多线索、多片段、多空间的网状结构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的要素之一时间在该文本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整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有7∶40(第二段)、8∶00(第二十段)、8∶30(第四十二段)、9∶00(第六十六段)和10∶00(第一百○三段)这些精确的时间点。从以上时间来看,故事大体是遵循了线性的时间顺序来发展,但是碎片式的故事片段可以任意打乱,随意开始,故事散落的碎片可以ABC、CBA、BAC、ACB等顺序随意排列。如在《保姆》中,第十七段,保姆给吉米洗澡;第四十二段,保姆叫吉米去洗澡;第五十二段,保姆让孩子们睡觉,意味着孩子们已经洗完澡;第六十九、第七十段,保姆强行给吉米洗澡等等,洗澡的问题一直缠绕在读者脑海中,并虚虚实实没有明确的答案。碎片的任意链接,时间的错乱排列,故事的虚实真幻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静态的时间状态中无限持续的情节发展,模糊不明确的逻辑关系,推动了故事不确定的、运动的进程。

四、结束语

超文本小说是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变革,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代表了数字化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及方向。在超文本文学中,媒介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也必将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学要素。与此相应,数字媒介下的超文本文学从静止到动态的存在演变完成了从传统文学到电子文学的轨迹交替,是文学界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从传统的文学范式发展到超文本文学的范式。后现代主义理论下的文学创作其不确定性、游戏、并置等美学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其存在状态上从静态向动态的嬗变,从而为我们重新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伯特保姆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保姆机器人
不等吹哨主动干 当好保姆服务周
在保姆家午睡
哇,咪咪虎当保姆了(!上)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Autumn Fiers 秋火
平凡世界里的“罗伯特”
罗伯特·G·爱德华兹(1925-2013)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