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看历史

2018-01-09 21:32成建三
贵阳文史 2017年4期
关键词:世界史史家太平天国

成建三

最近马主编甩给我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历史?

对于这个话题,我感到十分惶惑。我不是学历史的,而且几十年来基本上不看历史书。只是在最近几年,对历史突然产生了一些兴趣,买了一些书,有中国史的,也有世界史的,发现其中有不少好书,也发现当下的读书界有一股读史热。比如销售量很大、由日本10位教授书写的《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有非同主流观点的讲述,令人耳目一新。商务印书馆最近推出80本关于世界文明的好书,其中历史书占了一大半,有国别史,有地区史,也有全球史和世界文明史。看来在当前世界大的语境下,与别的国家一样,世界史和文明史是中国读书界的关注重点。

最近读了其中的一本《蒙古帝国史》,作者是法国人勒内·格鲁塞,他用通俗简洁的文字,将蒙古帝国从形成、崛起到衰落400多年的历史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该书第一个特点是可读性非常高,具有俄国学者评价的“文学成就”;同时引入的文献广博。蒙古帝国极盛时期,面积横跨欧亚大陆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相关史料涉及到的国家数十个,当然主要是中国、伊朗、俄罗斯等国,这是一个庞大的视野,必须有世界史的眼光。二是描写重点集中。该书很多篇幅放在成吉思汗本人及其子孙身上,特别对成吉思汗的身世、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有很多描述,正是因为他从小历经磨难,同时具有个人独特禀赋,在无数的战斗中成长,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被推举为大可汗,从此开始了他及其子孙影响世界的征程。三是对人物和历史的评价客观。该书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主要认为其性格沉稳大气,才气过人,用人用兵出神入化,一手打造出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当然对于其征服杀戮的野心和顽强意志,作者认为那是环境的产物,草原民族的生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不停的向外掠夺和侵略。在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方面,作者认为正是蒙古帝国开辟了亚欧大陆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欧洲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蒙古人传播文明,可以与罗马人相比。

这本书讲了许多,主要意思是想表明:我们了解和看待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学家的著作。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好的历史著作,如何找到靠谱的历史学家。从我近年来阅读一些历史著作的心得来看,时间有限书海无涯,重在选择。

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和一些相关的评论,对书的内容也应该有一些了解。相关的著作可以多找几本,来进行一个比较。还有就是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家和著作也不要完全迷信。最近看到一个故事,就是当年胡适对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的批评。罗尔纲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名家,写出《太平天国史纲》后好评如潮。他送一本书请胡适评价,胡适毫不客气地写信回复说:你写这部书,专表扬太平天国,中国近代自经太平天国之乱,幾十年来不曾恢复元气,你却没有写。做历史家不应有主观,须要把事实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如果忽略了一边,那便是片面的记载了。这是不对的。

这里,我们又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历史学家的主观,也就是史家的历史观。历史观决定了对史料的选择,有不同的历史观就有不同的历史著作。所以,事先了解一下作者的历史观倒是很有意义的。近来史学界有中西之辨和文明与野蛮之辨,涉及到史家的观念和立场。我个人选择作者及其著作的标准也要看史家的历史观,在历史观中,最重要的是良知,也就是史家对历史真伪、是非和善恶的基本态度。如果三观不正常,阅读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要去读三观正常的书,然后才会更好地看清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界史史家太平天国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浅析新沂市博物馆馆藏两件清代晚期文物
身边雷锋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全能”爸爸
英文期刊《世界史研究》首发座谈会在京召开
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隐忧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