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2018-01-09 07:54梁会成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巴西亚洲区域

梁会成

随着各学科教学目标进一步的提升,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推动地理学科改革的重要理念。其中,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通过观察地图明确各地分布,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各个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并在课堂中运用地理知识预测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全面认知和分析区域特点的前提和保证。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从观察地图、归纳特征、过程探究、分析成因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观察地图,明确分布

1.观察——空间定位。

无数的教学事实证明,枯燥、单调的文字不能够满足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而地图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将地理学科中的区域位置进行直观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地理区域分布的认识,也只有明确了所学的地理事物的位置,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才能使学生对各地区的区域分布有更加明确的了解。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认识大洲》这部分内容时,就应用了地图来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对各大洲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如在讲解《亚洲及欧洲》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中找到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全面观察地图中各个大洲的分布,并仔细寻找“亚洲”和“欧洲”在地图中的位置。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了两者的位置后,能够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描述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紧接着,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是否有更加简便、准确的方法描述两者的位置关系。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地图中的经纬度来准确查找“亚洲”和“欧洲”位置。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亚洲”和“欧洲”的具体位置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两者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兴趣,并在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位置关系,促进学生明确地理学科中的区域分布。

2.描述——深化认知。

地图是初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工具,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在学生掌握了观察地图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有效深化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识。

比如,在讲解《亚洲和欧洲》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地图,并运用地理术语描述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就拿亚洲来说,我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亚洲”在地图中的位置。接着,我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中“亚洲”的经度和纬度以及相邻位置关系。观察后,学生进行了地理位置描述: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其纬度范围是南纬10度至北纬80度,经度范围是东经25度至西经170度。接下来,我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中“亚洲”的海陆位置,并进行准确描述。学生结合地图中所展现的内容,展开了以“亚洲”海陆位置为中心的描述。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开展地理位置的描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各个地理位置特点的认识,也能够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语言开展地理叙述,并以精准的语言描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区域分布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更加明确地图上各区域的分布特点。

二、归纳特征,比较差异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各个地区的环境特征,并在明确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各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時,应当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进行特征归纳,把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比如,在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这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名称,还要求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从而比较各地区的差异。我先让学生观赏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以及热带沙漠的自然景观,再要求学生从气候入手加以对比,分析各区域景观差异。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类气候的降水量柱状图,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不同之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最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最少,而热带草原气候则分为旱雨两季。结合总结归纳的内容,学生进一步分析了各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异。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区域的特征,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各个区域的特征,不仅加深学生对各地区的特征认识,也有效提升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的分辨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归纳总结,从而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三、过程探究,实时应用

1.设置问题,引导预测。

比如,在讲解《巴西》这部分内容时,就要求学生能够以时间推进为依据,探究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先是为学生讲解了巴西几种重要的农矿产品及工业化进程,让学生对巴西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巴西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巴西当地工农业的发展。问题为:结合已学知识,思考巴西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特点是什么。根据巴西工农业生产现状,讨论今后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并开展了深入思考和探究。

地理学科中区域发展问题的预测,首先要求基本知识的铺垫,再者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方法和方向。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也可以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时应用地理知识开展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2.小组合作,碰撞思维。

比如,在讲解《巴西》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班级内共享小组内的探究成果。就“根据巴西工农业生产现状,讨论今后巴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这个问题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了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结合巴西工农业生产现状,以及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巴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倾向于工业的发展;也有其他小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结合某一区域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在小组内部开展激烈讨论。这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相关内容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使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成因,全面认知

比如,在讲解《日本》这节内容的时候,就采用了综合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日本。首先,我借助地图带领学生对日本的地形和地理进行了了解。然后,我又为学生讲解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在学习过日本的相关知识以后,我要求学生分析以下问题:日本的房屋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构?日本的自然资源对产业发展有哪些影响?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日本因为地震频发,所以房屋基本都是木质的,这样的结构具有结构轻、柔性好、节能和抗震等优点。而日本自然资源极度匮乏,这也就导致日本大量的原材料需要进口,而汽车、精密仪器等成为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把握日本的地理知识间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综合分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的来说,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初中地理科目教学的重点,应当引起初中地理教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理分布,并通过归纳特征、过程探究的方法,比较分析各个区域的差异性,探究各个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各个区域开展全面的分析,有效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中心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西亚洲区域
分割区域
“巴西”是怎么来的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巴西战舞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