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文献 传承乡贤文脉

2018-01-09 09:58管霞张标槐赵敏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繁昌家谱乡贤

管霞 张标槐 赵敏

摘 要:本文以繁昌县图书館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区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方法与途径,以期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参与和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文献 区域文化 软实力 繁昌县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02

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内的信息文献资料,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是区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渊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有助于促进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打造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区域文化发展,进而增强区域文化的软实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的信息文献中心,承担着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地方文献的社会职能,本文以繁昌县图书馆为例,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区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方法与途径,以期对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参与和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文献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地方文献是关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等情况的记载,是该地域内社会、人文长期发展进步的积累,也是区域文化的积淀[1]。地方文献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保存价值,它产生于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和记载,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区域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其实质就是区域历史文化的物化,它使得区域文化信息的继承和交流有了一定的物质载体。没有地方文献,区域文化信息的记录、传播和利用也就不可能实现。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对区域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对地方文献进行有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让地方文献凝聚的区域文化结晶首先能够留存下来,让区域文化的发展有源可寻,有根可追;其次则是将其发扬光大,即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区域文化的源源流长和不断丰富、创新。因而,地方文献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地方文献,区域历史文化不能得到有效记载,进而影响文化传承,返过来区域文化的发展又可以使地方文献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繁昌县的地方文献与区域文化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地处长江南岸,区位优越,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素有“皖南门户”之称。其历史悠久,古称春谷,西汉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繁昌人字洞”是迄今亚欧大陆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皖南春秋古墓群、北宋早期官窑繁昌窑遗址等都有繁昌先民们的足迹。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吴、越、楚、中原、徽州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农耕文明与江南习俗相互渗透,共同孕育了多元古老的民俗文化,剪纸、石雕、绘画、平铺庐剧、曲艺、民歌等当地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灿烂夺目。文化艺术的异彩丰呈,使得繁昌民风淳厚,文人雅士层出不穷。深厚的文化、良好的区位、淳朴的民风,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

三、繁昌县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的实践

近几年来,繁昌县图书馆立足区域历史文化优势,在传播先进文化,普惠均等公益文化服务的同时,以传承弘扬区域文脉为主线,着力建设了乡贤馆、家谱馆、鸿轩阁等独具区域历史文化特点的主题馆,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区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重点宣传、推介和展示区域人文历史,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区域历史文脉,逐渐打造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城乡居民的精神憩园。2014年,繁昌县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

1.展示乡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1.1增设乡贤馆

中国自古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也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纽带和原动力。为引导小城民众学习、传承、弘扬乡贤文化,认知繁昌的历史文脉,繁昌县图书馆新馆特辟馆舍设立“乡贤馆”。“乡贤馆”面积108平米,收藏和展示繁昌籍人士以及关心繁昌文化建设的仁人志士的各类体裁作品,包括个人纸质著作、家谱文献、书画作品、数字资源、音频和视频资料、工艺品、证书、奖杯等。乡贤馆设立3年间,征集、收藏繁昌乡贤作品近40部,国画、书法作品50余幅。

1.2设立家谱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历史演变曲折无常,有了一部《家谱》,就可了解先祖迁徙轨迹,也可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中国百姓历来亲情难割,家国难分,亲与情、家与国,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个性,家谱是考据家庭血统与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地方史志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传承历史文脉的纽带和精神财富。为让繁昌本土乡贤找到祖先的踪迹,繁昌县图书馆设立的家谱馆已征集收藏了40多部姓氏宗谱,这一部部宗谱,一页页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使读者能够清晰寻找到繁昌籍宗室的历史渊源、祖先踪迹、世代繁衍、迁徙拓展等相关信息,还会进一步了解到发生在本土的、内容翔实的重大历史事件。

1.3建立鸿轩阁

繁昌籍台胞谢鸿轩先生(1917—2012),名佑海。自幼入塾,十岁习古文,十二岁习诗词,十四岁习骈文。稍长入芜湖广益中学,旋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经学大师唐文治。1949年后,谢鸿轩先生旅居台湾,倾力教育事业和国学研究,历任嘉义市女子中学、嘉义市工业职业学校及补习学校校长,受聘为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辅仁大学、淡江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谢鸿轩先生才情高迈,治学精勤,终成一代宗匠;学识博洽,著述丰赡,被推为骈文大师,在台湾与成惕轩并称“骈文二轩”。去乡迢遥,别家既久,先生乡邦情怀愈炽。海峡波平,两岸风和,先生不顾年高体衰,数度踏浪归来。自1992年至2002年间,连续五次从自已珍藏的图书中遴选精品2398册,无偿地捐赠给繁昌县图书馆。其中,《十三经读本》、《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永乐大典》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一世纪彩色百科全书》、《近代名贤墨迹》,尤为弥足珍贵。为铭感先生心思,弘扬先生精神,1997年,繁昌县图书馆建立“谢鸿轩捐赠图书专藏室”,1999年建立“谢鸿轩先生回文楹联展厅”。2014年,繁昌县图书馆新馆建成,特辟“鸿轩阁”。以慰先生文心,雨润风恰;以叹先生乡思,山高水长。1999年起,繁昌县图书馆将先生的回文楹联诗翻刻本地特产紫墨玉石上,后经多次修正,逐渐制作成文化延伸产品“回文楹联紫黑玉笔筒和镇纸尺”,并被国内外很多喜爱者收藏[2]。

2.弘扬本土文化,丰富城市文脈

2.1用乡贤文化打造一张精致的区域文化名片

为宣传繁昌乡贤的嘉言懿行,崇德向善的力量,2015年春节期间,乡贤馆隆重推出“繁昌乡贤作品展”。溢满书香的展示馆内,乡贤作品、书画楹联、传统剪纸、《繁昌县志》、《金盏花》、《胡蓝传奇》、《清韵流芳- -繁昌民歌选》、《峨桥茶歌》、《红花晚照》等涵盖县志、小说、杂文、诗词作品集,令众多繁昌籍文人志士驻足观看,大饱眼福,伴着闪光灯,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从手机飞向远方,多少繁昌乡贤在新春佳节分享着唯美的乡贤作品展。一时间,“这是哪儿?是家乡图书馆吗?” 伴着唯美的画面,一个个疑问传向至爱亲朋。这年的春节,繁昌人最骄傲的回答就是:这是繁昌图书馆新馆!是的,这是一张精致的繁昌历史文化名片,是区域文脉的弘扬和传承!

2.2让家谱重新维系你我共有家园

国编史,方修志,族续谱。有姓氏就有宗族,有宗族就有后裔。续修家谱的目的是为“叙本系、述始封”,“明世次、别亲疏”。而续修家谱,必须要占有丰富的资料,为满足家谱编修者的需求,2016年,家谱馆特开设了家谱资料陈列展,为家谱编修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集家谱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是寻根溯源的一个重要文化的参考咨询窗口。许多身在外地和国外的繁昌籍人士,非常渴望了解自己家庭历史及祖宗的繁衍情况,不远万里回到繁昌看展咨询,家谱展将分散在各地和国外的繁昌籍人士重新维系起来,交流与沟通的范围已远远超出家谱的范围,他们还把目光投在了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上来,给图书馆在发挥地方文献作用,传承繁昌历史文化方面建言献策。

2.3宣传文化经典,传颂乡贤文脉

楹联书法,国粹艺术之双璧,根脉同壤,金兰谊厚,如启明长庚,交相辉耀在华夏文脉的斑斓星空。正如欧阳中石先生云:“文以载道,书以焕彩。”

繁昌籍旅台乡贤名人谢鸿轩先生酷爱书画和楹联艺术,著述有《骈文衡论》、《近代名贤墨迹》十八集、《鸿轩文存》六集、《谢氏述德文编》(骈散文)、《谢氏文献》甲编、乙編各四冊、《美意延年粹编、续编、新编、增编》(均为骈文)等多部骈文著作,收藏有古今名人楹联书画五千余件,实誉为当代骈文大师,并得张大千大师为其书“千联斋”额。借此独有的乡贤文化,繁昌县图书馆特辟“鸿轩阁”主题馆,以收藏、阅览、研发为主体,在研究、展示先生著述的同时,大力宣传中华楹联书法国粹艺术,铭感和弘扬先生之文化精神,启迪乡贤后人,并成为繁昌县图书馆独具特色的乡贤文脉之标榜[3]。

2.4用文化讲座触摸历史文脉

依托乡贤馆、家谱馆、鸿轩阁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繁昌县图书馆策划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目的是为繁昌读者提供一个接触文化学者、感受文化底蕴、触摸文化脉络的广阔平台。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精神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和重要承载物。繁昌县图书馆特邀请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吟坛》主编陆世全先生为读者作了《学好经典诗词 服务文化传承》的学术讲座[4]。此外还陆续举办了《阅读名人传 汲取正能量》、《重温辉煌党史 争做优秀代表》、《千年国学智慧 启迪幸福人生》、《弘扬传统文化 感悟汉字魅力》、《漫谈清朝皇帝系列》等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前来图书馆听讲座的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少年儿童,还有青年学子和职场人士,每一场讲座,都成为读者了解繁昌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逐渐在读者中营造了浓厚的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读经典、诵诗词的学习氛围。

四、图书馆如何利用地方文献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如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保存区域文脉、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中的作用,是近几年以来繁昌县图书馆重点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综合近几年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助力区域文化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持续挖掘整理。乡贤馆、家谱馆、鸿轩阁的开设,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相关地方文献的收集。我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积极收藏和保存谢鸿轩先生珍藏的图书和回文楹联诗;而乡贤馆和家谱馆的开设,更是得益于我馆长年以来安排专人对相关地方文献的持续和系统收集。

二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开通数字阅读平台,以便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中传递地方文化资源。2016年,我馆倾力打造的围绕春谷地方文化名人和地域文化古籍,搜集、整理和数字化了族谱、志书、古籍等珍贵文献资料,分成地方旧志、地方杂记、地方名人、地方名宦、寓居名人、游寓荻港名人、古代学署藏书等七大专题的古籍资源库查阅平台——《春谷地方特色古籍数据库》正式上线,对研究地域历史人文、传承优秀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

三做好地方文献文化大文章。2016年,培育“新乡贤文化”相继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我馆抓住这一契机,立足已建设的乡贤文化模式,围绕乡土文脉的主题,加大传承、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和培育乡贤文化新内涵,努力让“新乡贤文化”走进机关、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对县域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结语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而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是地方文献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具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重视地方文献的挖掘和利用,为弘扬地方文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才能在区域文化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勤.地方文献资源与安徽地域文化建设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15-17.

[2]管霞.保存国粹,传承文化——热爱故乡的文化老人谢鸿轩先生[J] .图书馆建设,2013,(4):15-17.

[3]刘锦山.刘锦秀.管霞. 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DB/OL].[2017-05-21]. 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92912.

[4]强小雨.学好经典诗词,服务文化传承——第34期春谷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

[EB/OL].[2015-01-21]. http://www.ahlib.com/contents/1037/19897.html.

[5]繁昌县图书馆.《春谷地方特色古籍数据库》正式上线啦[EB/OL].[2017-05-21]. http://www.fcxlib.com/contents/1003/15716.html

作者简介:管霞(1963.5-),女,汉族,安徽巢湖,大专,副研究馆员,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繁昌家谱乡贤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繁昌老年大学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展
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校歌
南安乡贤再发力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