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8-01-09 09:58徐子珺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徐子珺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它主张研究人的积极品质,重视挖掘人的潜能,旨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走向幸福。本文探究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存在的问题,提倡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教育工作中,通过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频频增多,学校愈发地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以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和咨询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者结合为主。由于对心理疾病危害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大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易发心理问题或者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上。这就导致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近年来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其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比较吻合。它主张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加幸福健康地生活。将其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末,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与以往多半关注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掘人自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帮助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的人生,是一门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完善的科学。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在主观水平上,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如幸福和快乐、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提升智力水平、提高社会协调性等。在面对压力时,积极情绪的状态让人更不容易生病;而对于病人而言,那些處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能够更好地听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体育锻炼[1]。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个体方面,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具体有24种,包括乐观、创造力、好奇心、头脑开明、正直、自律、公正、有活力、勇气、洞察力、感恩、善良、毅力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使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时,能够更好地进行处理 [2]。

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在群体方面,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强调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等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人及其经验又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了体现。提倡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通过环境的作用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礼貌、有职业道德和具有利他主义等。此外,一个人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也是积极心理品质的体现[3]。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多产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常有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二级目标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多以专题为主,列出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三级目标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对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一般在医院进行,采取医学模式,注重病症的消除。

这三级目标都偏向于“消极心理学”取向,重视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以至于人们常常认为心理咨询面对的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甄别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十分切合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富有同情心且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种理念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至其本质目标。它不仅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也重视学生积极人格和幸福能力的培养,让师生把关注点转向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发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培养,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来帮助学生生活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幸福。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幸福感、快乐、毅力、乐观等。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品质有助于增加人的心理资源,增强人们解决问题力的能力。

高校应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增多对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自我成长的关注,同时教学方法要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上加以扩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当中,比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得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克服不足,悦纳自我。在此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朋辈心理互助,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乐观自信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

积极品质的培养和环境密不可分,而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心理健康课堂和心理咨询中心里。学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融入整体布局之中,营造积极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加强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春.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湖南社会科学, 2014, (4).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