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广“太极拳教学”的实践意义

2018-01-09 09:58宛鹏起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传承高校

宛鹏起

摘 要:太极拳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强健体魄、修身养性,并且其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与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广“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并且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广“太极拳教学”的实践意义这一课题,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一、传统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广“太极拳教学”现状

1.太极拳文化内涵与健身功能缺失传承性

太极拳是我国典型的武术拳种,是一种独居特色的文化象征。现阶段由于西方体育的深入影响,在普及太极拳的过程中,人们过分注重其外在形态,对太极拳的内修方式并不重视。在高校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对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以及健身功能,教师没有深入细致的讲解,往往几句话带过,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只学会了空架子,达不到太极拳真正的锻炼效果。实际上,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并非随意编排出来的,都是古人在不断的实践、总结、磨炼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实战技巧、与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暗合,有着修身养性与强身健体的功效。因此,学习太极拳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多大学生并未明确的认识这一点,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对太极拳的普及与高校太极拳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2.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阶段高校在进行太极拳教学时,教师往往会运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的模仿教师的动作,无法使学生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教师无法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住阿奴改天,学生也很难对太极拳充满学习热情。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相符,教师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没有创新教学方法,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形态的准确,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松静自然的心态,从而很难体现出太极拳教学的实际意义,无法实现最初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内心的需求,没有将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技术,没有向学生渗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从而很难提升学生对他太极拳学习的兴趣。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太极拳技击方面的教学。学生往往会刻意的模仿教师的动作,使学生的身体时刻的处于紧绷状态,精神不够内敛,动作过于浮夸,从而与太极拳锻炼的原则相违背,长期的演练之下,会使太极拳的形态发生改变。

3.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缺乏衔接

课外训练能够补充学生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强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效的衔接,能够提升太极拳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阶段高校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两者往往缺乏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对太极拳的重要意义与健身价值认识不深。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持续性与主动性不强,很多知识模棱两可,无法进行课外训练。其二,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并未开展太极拳课外训练活动。学生在进行课外训练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氛围与平台,尽管太极拳的学习是个体行为,可以独立进行,但是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拳理的理解,需要依靠团队协作才能够完成。

4.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缺乏义务性

体育义务和体育权利是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大学生不仅享有体育权利,并且需要履行体育业务。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体育训练,就是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体育义务。文中所谓的体育义务,具体指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应当对个人、社会、国家负责,锻炼自己的身心,增强体质,并且发扬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运动,并非年轻人应該练习的。很多学生认为太极拳动作过于柔弱,缺乏刚猛有力的拳法,并且也缺乏球类运动的乐趣性。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会产生排斥心理。但是由于学校学分制与教学规制的压制,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学习,在课堂上不够专注,练习的过程中滥竽充数,在课后也不会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对于太极拳拳论以及相关动作技术的理解也不过关,完全练成了太极拳的空架子,没有丝毫的技术含量与文化素养,更谈不上发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广“太极拳教学”的实践意义

1.学习太极拳能够保证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社会,人们在面对各种机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例如,在就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城乡差异等各个层面上所带来的压力,会使很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或者生理问题。通过许多的实践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能够修身养性。因此,在高校中推广太极拳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讲究“以意领气、形神合一”。“神”指的是内在的精神、意志、思维心理活动。“形”主要指的是外在的身体动态与运动姿势。太极拳运动追求“心要常凝”“静能抑燥”,在打拳的过程中时刻的集中注意力,排除内心的杂念,不断的调节内在精神,消除内心的不良情绪,保持喜悦、轻松、自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太极拳有效发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缓解人们的焦虑、紧张、易怒等不良情绪,调节身心健康,使人拥有平和的心态,舒缓各方面的压力。此外,高校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往往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在一起练习能够增进友谊,相互交流学习。高校普及的简化太极拳练习难度不高,运动量与强度也适中,便于开展,能够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3.提升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讲究有意识的進行呼吸调节,调整身体姿态,能够使锻炼者的气血更加的通畅,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并且通过意念与动作的协调,能够促进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身体免疫力,对各种慢性疾病都有极好的疗效。因此,太极拳有着非常良好的医疗保健与锻炼效果。实践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能够使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得到有效的改善。例如,高校学生往往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与学习压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情感的压力,所以,其交感神经较为兴奋,很容易出现身心俱疲的状况。太极拳运动讲究松静自然,阴阳协调,进退自如。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并且太极拳运动对用脑过度等症状也有着极好的疗效,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大脑神经的生长代谢,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对开发学生的智慧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4.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武德

在习武的过程中必须讲究武德,武德在我国武术文化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崇尚武德,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明礼守信等道德修养。在太极拳锻炼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就需要有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锻炼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坚韧不拔的品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修身养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仁义礼信勇”的武德精神渗透给学生,确保学生品行端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5.学生应当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太极拳自诞生以来,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是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瑰丽的宝藏,蕴含着我国养生保健的精髓,是我国悠久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体育运动。太极拳涵盖了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养生思想以及太极阴阳哲学思想,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整个世界上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中华儿女应当发扬与传承祖国的灿烂文化,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武术的代表,有着非常高的历史传承意义。所以,高校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不仅需要深入地了解其健身的方法与相关技术操作,更应当将太极拳运动当成能够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不仅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还应当具备完善的思想理念,从而为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而言之,太极拳这项运动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拥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且能够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太极拳不仅具有良好的防身、养生、健身效果,还能够有效的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出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推广太极拳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大路,林辉.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02):114-116+127.

[2]谷化铮,张成刚,李征宇,陶永纯,李延亭.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太极拳课程的建构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6):11-15.

[3]金红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J].搏击(武术科学),2017,8(10):26-28.

[4]李岳兵.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推进机制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3):68-6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文化传承高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