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留住文化的根

2018-01-09 09:58苗雨丰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村落乡愁乡村振兴

苗雨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房屋错落有致,道路蜿蜒平整,处处高墙大院,青砖蓝瓦,人人喜气洋洋,精神抖擞。我们走了几个旗县的嘎查村,心情激荡,倍受鼓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画景仿佛正被这处处开动的浩大工程如画笔般一笔一笔地描成现实。走进乡村田野,农舍毡包,呈现出一派建设美景。村落的房屋修葺一新,街巷的道路铺建一新,卫生室、小超市、自来水、街灯路灯、广播电视应有尽有,家家户户红墙绿树,炊烟袅袅,让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乡村振兴”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指引了方向,明确了内容,为农牧民生活便利、生产增收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确实是为民利民的大好事、大实事。

但是,调研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农村牧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滞后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某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能及时跟进,优秀民间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未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先进文化、优秀文化在农村的“根底”有待加强,尤其是“乡愁乡韵”正如水中映月镜中花般,渐渐难觅其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型城镇化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地处关外塞北的乌兰察布来说,有山有草有毡包土房,固然可以体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但是,面对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确实不小。而当我们正视差距,积极推动村容村貌建设深入进行时。突然发现,村落日益繁华,处处是现代化的砖瓦住房、设施一流的农田采摘园和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日子好像过得美美的,但隐约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仔细品味,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有文化传承的物件渐渐荒弃,直至消失。该从何处寄乡愁、觅乡情、听乡音?已成难事。这些问题的凸显,日渐成为“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亟需共同面对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全市在推进城镇化和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建设如火如荼。大拆大建中,大批整齐划一,现代感十足的街巷住宅在尘土飞扬中拔地而起。但是,基建项目千村一面,“乡愁乡韵”却难以保存。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带动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安居,但也加速了传统文化村落的消失。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城镇特别是传统文化村落,在这个过程中被大规模地拆迁,在过去的十数年中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乡村文化遗产加剧消失,进而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无处落脚,“美丽鄉愁”也就无处可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会上谈到,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360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0万个,10年内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许多地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缺少必要的法律措施,加上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保护传统文化村落难以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与落实。针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给予了“乡村文化”应有的重视,在逐渐摸索和不断创新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更加注重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覆盖,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取得了实效。

以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为例。隆盛庄是2012年确定的我国首批传统村落之一,自清乾隆年间建庄,到清末民国初年达到最辉煌。这个时段,整个隆盛庄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幽静整齐的四合院,中西合璧的商铺,碉楼坚固,雕梁画栋、飞檐黛瓦,完美体现了晋商文化、草原文化的创意精髓和商贸文化的集汇交融,极具文化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隆盛庄辉煌不再。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工业企业支撑,加之208国道的改道,传统区位和交通优势缺失,商业经济下滑,隆盛庄经济发展顿时落后,大多数村民迫于生计,远赴外地打工谋生,村镇渐渐衰败,一度火红热闹的阡陌小道和亭台大院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乡愁似乎离大家越来越远。年轻人都说;“要不是有老人,春节都不想回来。”对曾经辉煌的隆盛庄,大多数村民的印象是,“破破烂烂的,完全提不起兴趣。”

鉴于此,从2017年5月开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隆盛庄开始进行了整体风貌打造规划,将过去的残垣断壁彻底进行了整修,某些重点区域进行了复古设计,对街道路面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新建了文化广场、大戏台,传统历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此外,当地对全镇范围内传统村落、古建筑等进行排查建档,除去已经发现的国家级文物明长城、自治区级文物南庙、清真寺外,统计出县市级历史文化建筑11处,普通历史建筑44处,特色建筑10处,古院落59处,完整四合院20处,古商铺16处,经过修整挖掘,这些经历了风雨飘零的百年建筑仍然坚挺,并迎来新生。现在,外出的村民们春节回家,都感叹道:“突然发现村子变得干净整洁了,小时候的对家乡的记忆仿佛回来了,村子还是原来的传统面貌好”。近一两年,随着“脱贫攻坚,异地搬迁”的推进,隆盛庄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绽放出了更加鲜艳的文明之花,为她点赞的人多了起来,观光客走了一茬又一茬。看吧,周边的几处水塘,被村民淘出来养鱼,推出垂钓娱乐项目;路旁几家特色生态有机农家采摘园正在搭建封顶;几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探讨着要建设草原休闲自驾游旅游项目,驴友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古镇驻足停留,留下照片。家乡越来越是那个“味”了,“古旧”的韵味里蕴含了新的律动。

在卓资县梨花镇有一座品字型古老城池——土城子,这是一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城,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后,卓资县特聘请内蒙古规划设计院进行了专业设计,以既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俗风情,又建设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农村为原则,让现代文明与古城风韵交相辉映。工程共投入950万元,拆除、改造、新建村中危房261户,硬化街巷6公里,植树1500株;建成公厕6处,垃圾点12处,建成可容纳105户的互助幸福院1处……。将土城子建设成了一个古香古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每年夏季,这里都会举办传统庙会,顺110国道而下,沿平坦干净通村水泥路,林荫夹道,花团锦簇,道路北边36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上,乡村大舞台正上演着村民们最爱看的山西晋剧。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齐聚在这里,逛庙会、游古城、到奶奶庙上香祈福。昔日斑驳脱落的古城墙新修了琉璃瓦带帽保护墙,几十盏华灯照耀的城墙上雕刻有古城故事浮雕。蓝天白云之下,高十余丈的古烽火台屹立在黑山之畔,赵长城之滨,游人们驻足于浮雕墙前读古城古事,登烽火台观古城全景,不禁发出怀古之幽思……。每年的正月十五,广场上还会摆起相传源于《封神榜》姜子牙所布“九曲黄河阵”,村民们扶老携幼畅游阵中,摸老杆,端花灯,驱病除灾,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子嗣兴旺、五谷丰登。九曲黄河阵前一座盘龙巍峨红色大龙门上书写着村民所作对联“千年古城焕光彩,十个覆盖暖心扉”。村民们在自家院中开起农家乐,他们利用自家的木头饸烙床子、笊篱等做饭家具,把庄户人家常吃的莜面窝窝、拿糕、山药咯筋筋、油炸糕等农家饭端上桌,使游人重拾儿时记忆,品味浓浓乡愁。卓资县复兴乡西大同营村最初是由“走西口”人聚居而成的一座村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该村紧紧抓住“晋商文化”,突出走西口特色,建起了“民俗展览馆”,馆内设文化活动室、陈列室、展览室、卫生室等。老人们拿出拿手绝活儿为陈列室剪出数百幅剪纸作品和面塑作品,这些带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手工创作作品以村民日常生活为主题,惟妙惟肖的展现出几十年前先辈们扶犁耙地、饲味牛羊、屋舍炊烟等原生态的生活场景。陈列室内展出的传统农耕时代的石磨、铁犁、木耧等农机具,看着这些昔日家家离不了的手工农用机械,今日都成了满载浓浓乡愁的温馨回忆。

据了解,卓资县将于2018年再投重资2.86亿元,完成辖区内7个乡镇82个行政村154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并计划在卓资山镇到大榆树乡西壕堑和蓿麻湾村沿线打造一条古驿道文化特色街,在十八台镇巴音沟和梨花镇三道营村分别打造奔腾大黑河文化和红色记忆之旅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历史遗迹,传承发扬原生态乡土文化和传统民俗民风,用浓浓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乡村振兴”战略是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的民心工程,它建设的质量、效益和口碑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事关群众的冷暖,如“隆盛庄”“土城子”一样的传统村落保护的路还有很长,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经过艰辛的付出和努力后,我们的乡村才能像个“家”的模样,留住“家”的味道,自由自在地享受“乡愁乡韵”带给我们惬意或惆怅,一定意义上,也留住了我们心中“文化”的根底。

猜你喜欢
村落乡愁乡村振兴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