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们在上海实现“中国梦”

2018-01-10 17:35王煜
新民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亚龙外国人中国梦

王煜

中国哪里的常住外国人最多?上海。中国哪里的外国人觉得自己生活得最便利最时尚最惬意?上海。中国哪里的外国人觉得在当地最能达成他们个人的“小目标”?还是上海。

这座魔力之都,不仅是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和工作的青睐之地,也正以它丰厚的城市内涵,成为五洲四海的人们相聚一堂、逐梦前进的乐园。老外们来到这里,正在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读懂上海

来沪留学或者在商业金融等领域从业,这是人们对在上海的老外最普遍的印象。实际上,近年来,被这里的文化艺术吸引而“落沪”的外国人正越来越多。

德国女子杜丽丝算是这群老外中的“老司机”了,她在上海生活已经22年。1995年跟随时任贝塔斯曼集团亚洲区总裁的丈夫艾科来沪后,因为不适应上海的生活,宁愿离婚也要“逃”回家乡。后来,她被父亲劝服留下,又在丈夫的鼓励下学习中文。凭着一股韧劲,她竟然迷上中医,读了五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系。

那五年,她除了读书,什么也不干。白天听老师用中文上课,晚上把笔记翻译成德文自学,暑假回德国探亲,也不忘四处寻找德文的中医书。靠着中德文对照的办法,她读完了艰涩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

杜丽丝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丈夫希望她能学以致用,给了她一笔启动资金,支持她和中国朋友合开中医诊所。从2004年成立至今,杜丽丝的中医诊所在上海已经有好几家分店,就诊的不仅是外国人,也有一些中国患者慕名而来。

为了向更多外籍人士推广中医文化,她除了行医,每周还要举办几次讲座。关于未来规划,杜丽丝说想把经营规模扩大,并且做得更好。“在将来,我将试着为我的病人提供中西医结合、更周全的系统治疗。”

读懂中医的同时,她读懂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摩登的上海味道。现在的她,和丈夫一样成了“中国通”,无论家里还是诊所的布置,都充满浓郁的“五行”“风水”元素。

在上海,她认养了多名孤儿和困难家庭的孩子,领养流浪猫,在小区里积极参加业委会、居委会志愿者的工作,经常参加义诊活动。她俨然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新上海人”了。

文化的高地

和杜丽丝相比,刚来上海三个月的以色列钢琴家亚龙·科尔伯格对这座城市而言可谓是“新人”,但这位34岁的青年已经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浓厚的感情。亚龙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水平顶尖的以色列籍钢琴家,他获得超过十个国际钢琴大赛奖项并在五大洲 40 余个国家的主要音乐厅演出。

三年前,他来到中国定居;三个月前,他又搬到了上海。谈到为什么要来中国、为什么要来上海,亚龙笑着用流利的中文说:“应该是缘分吧。”他说,近几年他来上海演出时,看到这里的观众对古典音乐十分热情而且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里有那么多的孩子都在学习钢琴,这深深打动了他。“上海有特别漂亮的音乐厅,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音乐学院,有传统与国际交融的文化,还有我的许多全世界的朋友。它们都在这儿,所以我来了。”

亚龙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他把《彩云追月》《甜蜜蜜》这样的中国音乐做了自己的原创改编,把它们带到国际舞台。“你知道么,我第一次听到的是二胡版的《彩云追月》,当时就觉得太棒了太好听了,这么好的中国音乐,我一定要让世界上的更多人听到。”他做到了,每次在国外,观众们都对这些他赋予新内涵的中国音乐报以极高的赞誉。

听《新民周刊》记者说起沪剧里也有一些经典曲目,亚龙马上来了兴趣。听着记者手机里放出的《紫竹调》,他手舞足蹈:“我会好好研究,也把它改编成钢琴曲带到国际上去。”

对文化的认同,还有语言。在来中国之前,他已经懂得希伯来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法语,来中国后,他更是在演奏之余抓紧学习中文。亚龙现在和他人用汉语交流已经非常顺利,而他并没有停止学习。在上海亚龙的住所里,记者看到,钢琴上就摆着一本古汉语韵律教材《声律启蒙》,上面有很多他做的笔记。“現在我每天还要花一小时学中文。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我从语言文字学起,也还有好多要继续学的。”

音乐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通的文化,而通过音乐做各国间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亚龙给自己一个重要的定位。但他不愿意只是单纯地演奏,他认为必须了解世界每一个地方的文化,然后用他们的语言给他们讲音乐的故事,才会尽可能减少阻碍。中国的故事、上海的故事,就是他接下来要讲给全世界人们听的。

曾经,外国人更愿意选择来上海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里的中国人英文普及度和水平高,他们自己不用再学中文;而当下,像亚龙这样主动热情学习中文而且水平优秀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学普通话,还学沪语,开始“嘎讪胡”。

相聚的乐园

“全世界朋友相聚的乐园”,这是亚龙对上海最深的印象。

能相聚,前提是能留下来。

对于在华留学的外国人来说,毕业留在中国曾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上海出入境的政策是,外国留学生凭国内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和创新创业计划书或创办企业证明,就可以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有效期2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在此期间,被有关单位聘用的,可以按规定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

更让他们期待的是,只要有投资计划或创业梦想,来不及办工作许可不要紧,只要凭投资证明或者创业计划、生活来源证明等,向上海口岸签证机关申请私人事务签证,入境后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可以向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是吸引全球人士来到这里为梦想奋斗的重要原因,而这里让他们感觉生活便利、开心愉悦,让他们来了再也不想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华外国人媒体使用特点与国际传播受众效果提升路径研究”的课题组于2013年底到2015年初,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用配额抽样和偶遇抽样结合的方式共抽取了1000名外国人做了问卷调查,并对另外72人做了深度访谈,获得了许多关于在上海的外国人的信息。

课题主持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王帆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自发达国家的比例、收入水平要高于北京、广东两地。而就外国人对上海城市各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来看,公共安全、交通便捷、医疗服务等几项都得到了高分。

亚龙在上海的亲身体也验证了这样的调查结果。他租住在静安区的一个老小区里,“虽然是在中心城市,但闹中取静。”他对在上海生活的便利赞不绝口,通勤,他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在地铁、网约车、共享单车之间无缝切换。要购物,根本不用带现金,用手机支付一刷就全搞定,“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我在德国也住过很长时间,在那里,如果两个朋友之间想要转个账,要跑去找个银行机器,再按一堆的密码。”网上买东西、叫个外卖、密集的24小时便利店……这些都屡屡让外国人对上海点赞。

当然,亚龙想约上三五好友,找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展会或者咖啡馆相聚,这在上海也太容易做到了。他说,这里适合与朋友相聚的地方实在信手拈来,这是最适合和全世界的朋友相聚的地方。

坚实的信心

在王帆主持的上述针对在华外国人的研究中,还收集到了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各方面实力的评价与期待。调查显示,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力、科技水平、教育、公共卫生、创建和谐社会等领域的实力比较有信心,认为这些领域力量“强”的比例都是高于50%。其中,80%的外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水平非常高,75%的外国人认为政治影响力、军事影响力很高。

问卷当中还提到:“你认为你的国家应该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吗?”大部分外国人的回答是“愿意”,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不过经济上的比例更高一些。

对中国的期待,调查涉及到了工资水平提升、环境质量的提升、社会公平性、医疗可及性、就业机会、社会稳定性、经济增长、收入回报等,这些数据当中,认为中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外国人,绝大多数超过50%。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家。

王帆表示,虽然这是京沪粤三地外国人被访者总体的情况,但单独就上海的被访者数据来看,与总体趋势也是吻合的。他说,在深度访谈中也发现一些案例,外国被访者表示因为空气质量和文化氛围等原因,更愿意来上海,他们对上海更有信心。

老外对上海、对中国更有信心了,这有什么影响?这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沈国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增强我们的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当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上的面子问题。外国人在上海做生意,上海的形象好了,对他做生意有什么影响?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好了,对增进中国教育国际化有什么影响?他举例说:“我给来复旦暑期学校学习的外国学生上课,就问他们这个问题:中国形象好了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一个美国学生说,当然有影响,如果学生对中国的印象越来越好,就会有更多学生愿意到中国来交流、访问。”

实际上,王帆主持的上述研究里,有65%的外国人愿意推荐他人来中国。这样的比例将来可以更高,而上海在这个过程中,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同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的心声:“我想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

20名外国人对上海的看法

1.英国人 Stephen

50岁左右,来旅游。喜欢上海,觉得上海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美食和人。人们很热情好客,很有礼貌。还会第二次第三次来上海玩。

2.法国人 Alex

30岁左右,常住上海。在上海工作3年,认为上海四季分明,美食丰富,教育资源好,家人也都喜欢上海,觉得适合定居。

3.澳大利亚人 Gary

40岁左右,旅游。上海人多拥挤,物价有点贵。喜欢上海有特色的建筑,如和平饭店和石库门。

4.俄罗斯人 Max

30岁左右,来上海出差。上海的摩天大楼令人惊叹,喜欢黄浦江两岸的夜景。认为上海生活节奏太快,工作时间超过了休息时间。

5.德国人 Martin

30岁左右,常住上海。在上海工作两年,喜欢上海人以及上海美食。认为上海的工作环境很轻松愉快,上海人有活力,精力充沛。

6.瑞士人 Ben

20岁左右,旅游。喜欢上海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对上海历史十分感兴趣。认为上海宜居,上海人勤劳,人们普遍起得很早。

7.法国人 Pual

在上海工作。喜欢上海,有在上海定居的打算。喜欢上海的美食,喜欢上海的历史文化,觉得女子穿上旗袍很有味道。但是一些人有些粗鲁,会随地吐痰,在街上大声说话。最喜欢外滩的外国建筑博览群。

8.捷克人 David

40岁左右,旅游。喜欢吃上海的小笼包,喜欢上海的高楼建筑,如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认为是神奇之作。

9.法国人 Leo

40岁左右,在上海定居7年。妻子是上海人,认为上海宜居,喜欢上海的风土人情。认为上海的浪漫和法国不同,巴黎给人感觉就像布丁,舒适慵懒也适合生活;而上海这座城市给人感觉是有回味的,一开始觉得上海节奏快,生活久了觉得上海像黑巧克力,先苦后甜。

10.加拿大人 Daniel

40歲左右,定居上海五年,上海热闹,人多有人情味。喜欢带有甜味的上海菜,上海的女孩也很甜美。唯一抱怨的点是认为上海车牌太贵。

11.德国人 Thomas

20岁左右,旅游。上海人人情味浓,上海人可爱,好奇心重,喜欢凑热闹。

12.法国人 Geoffery

30岁左右,旅游。第二次来上海,第一次来上海是五年之前,认为五年之间上海变化巨大,高楼拔地而起,经济更发达了,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忙碌不太注重养生。

13.德国人 Frank

30岁左右,来旅游。人们对待我们像对待客人一样,很有礼貌但是客气。

14.英国人 Marco

在上海定居4年。喜欢上海,认为上海教育资源丰富,小孩在上海读书,几乎没有课余时间。认为“九九乘法表”很神奇,上海孩子数学好,会考试。

15.美国人 Bob

30岁左右。上海历史建筑多,喜欢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交通便利,地铁发达。

16.加拿大人 Mandy

25岁左右,旅游。喜欢上海的传统美食,如春卷和“四大金刚”。认为上海热闹,娱乐设施多元,夜生活丰富。

17.英国人 Eric

30岁左右,在上海工作。喜欢上海,有定居上海的打算。上海文化多元,包容性强。上海人思想较为开放,能够无偏见地接受外国人。

18.德国 Yvanne

全职太太。老公上班后无所事事,每天都会到朋友家里喝茶聊天“溜孩子”,尽管不会中文,也没什么很大的问题,因为可以向周围精通中文的朋友寻求帮助。

19.丹麦人 Ida

全职太太。最近,丈夫公司一个短期项目把我们一家人又派到了上海。9年前,我们一家曾在碧云社区居住了两年。“可惜有几位当时交到的朋友,现在都不在上海了,不过又认识了许多新同事。”

20.美国人 S.R.

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像上海这种好天气;妻子更开心,她在这里有很多朋友。他开玩笑说,美国已经没有亲戚朋友需要回去探望,自己现在是“绝对自由人”,准备永久地待在上海了。

猜你喜欢
亚龙外国人中国梦
冷静是一种智慧,宽恕是一种力量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街上遇见外国人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