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实现阅读精彩

2018-01-10 00:14王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想象

閱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人物形象,接受美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文本例子作用,从中习得写法技巧,以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浅析通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习得写作技巧策略,以便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对于人物记事类文本来说,品析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则是教学重点。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虽有文本对话,但更多是支离破碎地讲解分析,没有扣住重点,扣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以致于不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对其失去了兴趣。对此笔者认为,与文本对话,前提是要把文本教“厚”,要借助媒介把一段段文字通过学生联想与想象变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

比如针对这一课,在导入过程中,笔者就先用多媒体呈现贝多芬人物肖像,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交流对贝多芬的看法。由于课前大多已经预习,因而学生在交流中能够信手拈来。在学生对贝多芬建立初步印象后,笔者顺势出示贝多芬的名句,即“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接着让学生结合文本预习对其进行讨论,这样综合人物画像、名言及其生平,还有文本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就建立了对贝多芬的初步印象,即他是一个伟大的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谈对话,很多老师单纯理解为话语交流,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与文本对话,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语言,并通过文字感悟其人物形象。因而策略可以多样。比如上述案例中通过呈现人物肖像、出示名句等做法,则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其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多视角、多维度走近人物。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贝多芬离学生生活相对较远,仅靠文本去感知,其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

二、与语言对话,启发学生想象

文本语言仅是一个个符号,是抽象的。而学生的感知却需要丰富,体验却需要深刻。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想象这一桥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与言语对话,以便挖掘更多内涵。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或者借助语言、音乐或者画面等形式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以便引发他们思想深度共鸣。新课标强调个性阅读,这里的“个性”也更多体现在想象之中。同样在教学中,有了想象,不仅实现了学生与语言之间的对话,更重要的是为进一步理解文本主题创造了条件。

比如这一课第8自然段中有这样的一句:“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按起了琴键。”在学生对此进行充分想象后,笔者接着由通过多媒体出示想象画面,这样通过学生头脑中画面与多媒体中画面进行对比映照,不仅可以给学生一种真实感知,而且还能迅速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域,使学生轻松沉浸在文本意境中,最终在思想上与文本人物进行共鸣,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是很有帮助的。

三、与作者对话,实现写法迁移

教材只是个例子。这里谈“例子”更多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从中习得写作技巧。因而教师需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以便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在领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借助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时间长了,运用次数多了,学生便能对此技巧进行内化,最终形成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某种程度上讲,这比单纯学一两篇课文更为重要。

比如针对第9自然段,按照常规写法需要描写贝多芬技艺的高超,以及《月光曲》的美妙,但是作者却另辟途径,通过描写鞋匠听到琴声所产生的联想来衬托其美妙。对此,笔者一方面组织学生朗读,并且对此进行联想,以便通过换位思考,将《月光曲》意境真正内化为画面;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批注,划出实际看到的或者听到的语句,还有一些联想的句子,接着引导他们思考联想的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了联想,就体会不到贝多芬是在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

对于这一课来说,通过多媒体导课,借助朗读品析感悟,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文本的同时,还能尽情融入文本“情”与“境”之中,以便在更深层次与作者、与编者对话,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创造条件。

王萍,山东临沂滨河实验学校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想象
快乐的想象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月光曲
月光曲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