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时机,落实语用

2018-01-10 12:34甘碧霞
师道·教研 2017年12期
关键词:构段桂林课题

甘碧霞

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在阅读课堂中注意捕捉时机落实语用训练,致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在揭示课题时落实语用训练

揭示课题是阅读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语用训练的好时机。不少教师喜欢板书课题后就直接学习课文,有些教师甚至在上课前就把课题出示在黑板上。其实,这种做法对有些教学内容来说是不合适的,因为课题是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是学习课文的一个突破口,如果揭示课题的方法巧妙,课题的揭示也可以成为阅读课堂的一个亮点。同时,有些课题本身蕴含着很好的语用训练点,对于这类教材,揭示课题就是语用训练的好时机。

如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点。教学时,我运用逐步呈现的方法揭示课题。首先对学生说: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两个词语(板书“精彩”和“糟糕”)指名朗读词语后,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个词语,并试着用它们说话,既可以各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也可以同时用两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知道它们是反义词,而且会运用了。之后,再板书“极了”和“透了”,简单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是近义词后。让学生发现课题中的两句评价话语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极端的,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最后加上引号,把课题补充完整。分析引号的作用,以“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说出完全相反的话?”的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课文内容。这样揭示课题,既能将课题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能将语用训练落实到课题揭示过程中。

二、在品词析句时落实语用训练

品词析句,就是指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韵味和表达的技巧。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文色彩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品词析句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思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但如果我们想要让语用训练落实到实处的话,在阅读课堂中,就不仅要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感受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而且要通过语用训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将鲜活的生活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同时还要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领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机会。

例如,教学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潜心自读,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的山的印象。学生回答:奇、秀、险、怪;形态各异、连绵不断、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绚丽多姿、峰峦叠嶂;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而又迷人的仙境;桂林的山奇丽独特,令人神往;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然后,我用课件出示桂林的山,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写一写。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像圆顶蚊帐,有的像瓜菜蘑菇,有的像人参当归。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还有的学生说: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像海螺,像馒头,像保龄球,有的尖挺,像玉笋,像金字塔,挺拔秀丽。这样,不仅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在学习构段方式时落实语用训练

段落教学是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段落体现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等。因此,在段落教学时落实语用训练,让学生掌握构段方式,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在教学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凡卡》时,通过解读文本教材,发现课文第13自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总分构段;二是该段在文中属于插叙。这是很好的语用训练点。第一步,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思考:这个段落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结构)然后告诉学生总分结构是我们写作时最常用的构段方式,并出示学生较为常见的两个生活片段,要求根据片段内容速写总起句。第二步,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這句话感受凡卡的快乐。最后质疑:课文为什么插叙这一段?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生活,真像凡卡记忆中那样美好吗?(指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研读,不但能让学生走进精彩的语言世界,去发现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为这些精彩段落而感动,而且领悟到作者的构段意图及“反衬”的写法,从而深层次地体现语言工具性、情感性、整体性的和谐统一。

四、在把握文本特色时落实语用训练

文本特色是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当然,每一篇教材都有其多方面的特色,如思想内容的,情节结构的,语言表达的,人物形象的,选材角度的……我们没必要把所有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而是抓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讲深说透,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用能力。

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体育课》选自意大利小说家写的《爱的教育》,讲述的是在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我反复阅读教材后,发现课文在写作特色上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对群体人物的逐一描写。于是,我把本课的语用训练点定为“学习课文逐一描写群体人物的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一描写方法。”在这一语用目标的指引下,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同学们爬横木的段落,边默读边摘录每位同学爬横木的关键词,在表格上填写好。然后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说说从这些动作神态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接着小结写法,让学生知道:作者抓住每一位同学的动作神态特点进行有序描写的方法,我们称为逐一描写。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描写方法,选择几位个性鲜明的同学,写写他们在听到老师宣布下课时的动作神态。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语用训练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慢慢地就会变得鲜活亮丽。

当然,在阅读课堂中落实语用训练要靠一点一点地积淀,不可能一步完成,需要依赖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言语“历练”中,变静态的言语为活生生的言语。因此,教师只要积极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注意捕捉课堂中的语用训练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用训练,就能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段桂林课题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桂林行
加强构段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课堂练笔,帮助学生过好语言表达关
提升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