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潜能教育理念 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2018-01-10 15:52梁荣
师道·教研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内驱力归因学困生

梁荣

如何提高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必须应对解决的问题。正视学困生学习内驱力低下的问题,是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视学困生问题

关于学困生,由于研究的视角、目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学困生指受非智力因素影响,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1. 学困生的客观存在属正常现象

同一社会,受各样差异影响,学生的成长千差万别。地区经济、文化,家庭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价值取向、教育方式,校园的文化底蕴,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实施,老师的教育风格、水平,学生的性格、爱好、接受能力的快慢等都存有差异,学生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学习发展水平差异越显明显,学习上的优秀生、正常生、学困生逐渐区分出来,他们共存于同一集体中是客观的、正常的现象;相反,只有优秀生、正常生,没有学困生的地方,才是非正常的。发现自己所教的班级存在学困生的老师们不必大惊小怪,想办法转化他们才是要做的事情。

2. 学困生也有提升的空间

学困生暂时的学业水平和内驱力情况不代表着没有发展的可能,他们缺乏的是成人的帮助。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要求儿童做最近发展区里的任务时,会具有最佳动机。

二、启发潜能教育理念激发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

1. 真诚以待,用爱心充当彼此沟通的桥梁

(1)尊重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常人希望受人尊重,学困生对它尤为敏感。教育学困生时需特别注意,谨记这方面稍有不慎,很可能前功尽弃。同时,尊重也是老师打开沟通学困生心灵紧闭大门的钥匙。所以老师应做到“三不”,一是不摆架子,二是不发脾气,三是不贴标签。只有感到被尊重,学困生才可能愿意跟老师沟通。

(2)了解

了解是关爱学困生另一表现,了解的情况越详尽,越容易对症下药,老师应就此多花心思与时间的投入。

师生交谈是互相了解的最直接方式,并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议对学困生的提问多采用以“为什么”为主的开放式问题,因它具有获得足够资料、营造和谐气氛的优点;少用以“是不是”为主的封闭式问题,因它很难判断信息真实性,且获得资料较少。

此外,用心聆听、多听学困生提要求和意见和向学困生提要求等也是加深双方沟通了解的重要途径。

(3)拉近距离

消极无助的孩子不但缺乏自信,因害怕造成再次伤害甚至不相信他人的帮助。消除隔阂,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显得相当重要,不妨采用“自己人效應”策略。老师可以从日常谈话中入手,多拉拉家常,谈谈生活习惯、个人喜好、特长、家庭情况等方面话题,强调双方存在共同或相似之处,让学困生感觉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同时,对老师也产生了“同体观”,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但需要注意当涉及原则性问题时,老师要及时摆明立场,给孩子正面的反馈,以免产生负面效果。

2. 切实帮扶,以行动指导学困生战胜心魔

(1)从细微之处入手,及时示范

面对学困生,老师不应再习惯于泛泛而谈的表面教育,期求他们一下子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习惯,应把精力多投放于教育主阵地——课堂中去。教学应着眼于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刻意细化其有能力掌握但仍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示范,鼓励其自主学习。

老师示范分四阶段,首先是老师耐心地进行教学示范,接着是学困生模仿老师学习,再是老师逐步不加以指导,最后是强化练习并不断反馈学困生的表现。根据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如果说老师示范阶段是引导学困生重返自我学习的第一步,那么强化练习则是学困生能否重获学习自信的关键一步。

(2)实时观察,适当安抚,拒绝逃避

学困生重返学习时,往往由于意志薄弱,不愿接受需用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会选择尝试短暂任务,因此,应多用类似“坚持,很快就可以完成了”等暗示任务短暂的话语刺激他们,打消他们再次逃避学习的念头,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状态。

(3)帮扶到位,教导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离开了老师的示范后,缺乏外界帮助的学困生面对稍作变化的新问题时,无从入手,能否自主解决问题将影响他们之后的学习信心,也是将来能否提高学习内驱力的关键所在。老师应在此前教导他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需专注思考,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其次,审视题目,找出问题的所在;接着,探讨问题涉及的可能性,创设备选;再者,仔细甄别,从备选中选择答案;最后,检查答案,若错,找出错误原因。

(4)引导学困生进行阶段性反思,把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学困生往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进步缓慢。老师定期或按阶段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能促使学困生思考过往行为,从中总结得失,形成经验,取得教训。进而,教会学困生在反思中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其成为有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根据伯纳德.韦纳发展的归因理论观点,人们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分为了四类:任务难度、运气、天赋、努力,前三种原因属于个体不可控因素,而最后的原因——努力,属于个体可控因素。引导学困生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仅可以帮助其勇于承担责任,还能提高其学习内驱力。一旦习惯进行合理归因,学困生将直视失败,更关注自己的弱项,接受外界批评,设定奋斗目标,刻意练习。

3. 巧用评价,吹响激励学困生前行的冲锋号

(1)以学生发展为方向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尊重,言语要真诚、公平,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在帮助自己。endprint

评价还要客观,不能脱离真实性。为了激励学困生,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刻意设计较简单的任务,如他(她)顺利完成了,就用“太棒了” 等简单的词语加以鼓励;如若学困生没能顺利完成或只回答了一点,随即附上一句“不错!”。其实,这样没原则的话让学困生听起来感觉在敷衍自己。此外,这样的评价还可能让学困生误判自己的掌握程度,自以为是,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老师指出学困生完成到位的地方或仍需努力之处,才是学困生更愿意听的中肯话语。

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注重适度关怀,播下爱的种子。多了解他们最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挑明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2)寻找更合适的批评和表扬

关爱行为和批评并不对立。面对学困生的犯错需作出批评甚至必要的惩罚,使其尽早地发现、深刻地认识错误。但批评讲求技巧,更要注意借助归因理论,不批评学困生的资质、能力、家庭情况等超出学困生解决范围的不可控因素问题,这样批评的后果将伤害他们的自尊,还容易引导他们逃避责任,把问题归咎于问题的难度、运气等其他不可控因素,进而放弃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控制。批评学困生消极的、未尽努力的态度等可控因素才是理智的选择。经老师批评提醒,明晰努力是学生不应逃避的责任,有利于学困生养成承担错误的勇气,以积极、认真、勤奋态度踏上改善现状的正途,提高学习内驱力。

同理,肯定学困生时,要注重多表扬学生的自身努力。当发现学困生成功地完成任务后,不要把“聪明”、“你太有才了”、“你在这方面有天份”等话挂在口边,而应改为“看,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相信了吧!”

(3)借助评价机会及时下达可行性新任务

在评价的同时,及时下达新的任务,有利于学困生保持学习内驱力。如学困生已顺利完成之前的任务,此时斗志昂扬,学习内驱力高涨,更乐于接受新任务,学习状态得到有效的维持;但若学困生不能完成之前的任务,这时老师及时指出其失败原因并根据实际对症下药,布置相应新任务,激励学困生去尝试挑战,以免其形成无助感,失去学习信心。

当然,老师下达的新任务时,切忌过度保守或急进,过难或過易的任务都会削弱学习内驱力,应合理估计学困生的学习程度,布置的学习任务保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维持学习内驱力。【本文由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启发潜能教育理念激发学困生内驱力的实证研究”资助,课题编号:12B066,课题类别:能效专项,资助单位:广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驱力归因学困生
培养内驱力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