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据”变

2018-01-10 05:28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48期
关键词:贵阳新闻周刊

闵杰

获奖理由

这是一座偏居西南一隅的城市,曾被戏称为“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从2013年到2018年,大数据产业在这里从“无中生有”,到落地生根,再到风生水起,这座城市成功地实施了一场华丽的逆袭。如今,它以当前中国经济罕见的两位数增长率,领跑全国城市。它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成为后发优势地区仰望的标杆。

在贵阳,大数据是毋庸置疑的“一把手工程”。

“贵阳提出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在创新方面突出特点是大数据,突出的优势也是大数据。”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个思路是在最近三年以来不断优化形成的,虽几经领导班子的交替变化,但贵阳市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思路没有变、决心没有变,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超常规判断发展趋势,理念和政策上保持連续性,全方位大力度布局,让大数据成为引领贵阳创新的引擎。

2017年,贵阳以11.3%的GDP增速在全国的省会城市当中排名第一,这已经是贵阳连续五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

2018年11月29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发展研究白皮书》,贵阳排名第26位,排在前面的大都是东部沿海的一二线城市。

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贵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缺乏优势,但仍在基础资源和市场方面存在潜力,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倾斜同样为中西部城市弯道超车提供可能。贵阳的资源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远超GDP排名,已经成为弯道取直的典范。”

大数据驱动创新

贵阳的大数据探索,起步于2014年。2014年3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的举行,拉开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的大幕。

发展大数据,对贵阳来说,其实是困境中的一种突围。

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

“那个时期,贵阳的产业正处于青黄不接、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产业逐步萎缩,新兴产业还在起步。”陈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外,贵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态十分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对发展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时国内经济刚刚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大背景是产能过剩,而高耗能产业当时还是贵阳的支柱产业。”贵阳市大数据管理委员会主任唐振江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当时贵阳有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铝和铝加工、磷和磷化工、医药产业、食品工业,前三个产业要么属于产能过剩、依靠政府补贴、成本收益完全倒挂,要么属于高耗能、有污染的行业。而医药主要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药,并非化学药和仿制药,产能很难做大。

2015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贵州时,要求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当时对贵阳来说,存在路径选择的挑战。”唐振江说,经过全方位地仔细研判,当时的贵阳市领导班子很敏锐地抓住了大数据的发展机遇,基本和全球保持同步,“美国最早提出大数据,也就在2013年左右。”

在贵阳,大数据的概念早已经不是一个产业概念,而已经上升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和顶层设计理念。

2016年7月,贵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明确以大数据为引领,分三个阶段将贵阳打造成为全国创新型中心城市。2017年,这个理念再次升级,融入了公平共享的理念,提出“发展共建、社会共治、成果共享”思路。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贵阳提出的“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具有十分强烈的“贵阳模式”,和很多城市打造创新城市的内涵和路径都有不同。

在理念上,贵阳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在路径选择上,要以大数据引领发展,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发展新路。在体制和模式上,探索形成大数据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服务保障的“贵阳模式”。

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贵阳打造创新城市的目标和任务也水到渠成。贵阳的核心目标是,要让数据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把贵阳打造成块数据城市,实现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城市各类数据汇聚融合、开放共享。三大任务是,全力推进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创新,以大数据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改善民生服务水平。

“贵阳提出的创新型‘中心城市也很有深意。”陈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贵阳提出的“中心城市”,主要着眼于打造全省的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型中心城市有几类,比如国内北京、深圳等,国外的硅谷、渥太华等,它们是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全面的科技创新。而贵阳之所以没有提打造西南片区、全国或者全球创新型中心城市,主要是考虑做好自己的事,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一步一步去推动目标实现。”

大数据落地生根

在贵阳市国家高新区的大数据广场,矗立着一座雕塑,名字叫“据变”。雕塑造型像一个由许多区块组合而成的链条,象征着数据膨胀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与价值。

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新区在1992年设立,但由于基础薄、底子弱、产业定位摇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度排名全国倒数第一,面临撤区的危险境地。

“有过几次转型,但直到找到大数据这个产业定位,才找到了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区别于全国所有高新区的一张名片。”张宇说,目前贵阳国家高新区在500万元口径以上的大数据企业,占了整个贵州省的60%。2018年,大数据产业占全区产业总收入的比例约为37%。

曾经一度在倒数徘徊的贵阳国家高新区,现在成为了贵阳乃至整个贵州大数据产业最集聚的园区,已经成功获批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国家大数据产业孵化器、国家大数据双创示范基地等18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在全国146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41位。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整个贵阳对大数据产业的吸引力。有人说,现在要同时集齐BAT头号掌门太难,乌镇互联网大会算一回,深圳IT领袖峰会有过,但都屈指可数。但最近几年,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总是同时出现在贵阳数博会现场。

贵阳市大数据委主任唐振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贵阳全市大数据企业达到14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大数据已成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动大数据产业的生长、集聚,这在贵阳只是第一步,是发展大数据的1.0版本。目前,贵阳正在打造的是2.0版本,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在贵阳产生的魔力,总是让人惊讶。

“老干妈”是贵阳知名的食品企业,但一直以来,在外界的印象里,“老干妈”是一家极为传统的家族企业,创始人兼董事长陶华碧一直坚持她的“四不原则”——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

然而,这样一家极为传统的企业,也在主动的拥抱大数据。2016年,“老干妈”投入近700万元定制了一套运营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一带一路”销售监控、最受欢迎产品分析、产品经销商分析、原材料价格监控(产地自然灾害预警)等模块,优化了材料采购、产品生产、成品销售的环节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

大数据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正在深入到贵阳很多特别“土”的行业中去。兴达兴建材,是位于贵阳观山湖区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混凝土。这家公司地处郊区,夹在几座小山包围之中,办公楼是一座没有电梯的四层楼房。从四楼俯瞰,工厂就是由几座隔音材料包裹的混凝土搅拌站组成。

如果不到现场,几乎没有人能想象,这样一家中小规模的民企,已经入选2018年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也是贵州省级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项目。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兴达兴自主研发的 “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

兴达兴董事长倪文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传统混凝土制造、管理方式粗放,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数据无法采集,整个行业普遍面临生产与需求难以匹配、产品质量不稳定、物流运输过程不可控、预拌混凝土供应不及时等痛点。

通过搭建“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对混凝土生产、销售、物流、施工使用等全流程进行了大数据改造和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及5个app应用,整合原材料供给、生产制造、物流运输、施工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建立协同采购、协同物流、协同生产和协同施工服务体系。

这套系统目前是全国首个商砼行业大数据云平台,完成了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国企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倪文勇希望,将这套系统推广至全行业,为整个高性能混凝土行业进行大数据和智能化改造赋能。

落户贵阳高新区的贵州工业云平台,是大数据改造传统产业的又一范例。工业云平台要做的,是把整个工厂放到“云端”,将企业单独存在的信息系统打通,在线上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在线下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和解决方案。

贵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16万(包括个人和企业用户),接入设备3107台,汇聚143款管理和工程软件、247个大数据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33个案例。这个平台已成为贵州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助力实体经济加速发展、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的主平台。

与许多城市提出建设“中国硅谷”不同,贵阳提出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数谷”。在贵阳看来,“中国数谷”必须满足这些能力:大数据产业高度聚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数据治理精准施策、大数据服务精准高效。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实现打造“中国数谷”的目标,贵阳的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1个EB以上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培育10个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影响力的大数据品牌,聚集1万家以上大数据市场主体。

大数据倒逼治理革命

通过推广大数据在贵阳不同场景的应用,倒逼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全面变革,是贵阳大数据产业创新的另一突出之处。

贵阳探索出的一条路径是:深挖大数据的政用、商用和民用价值,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服务水平,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服务链和全治理链。

“大数据能够帮助政务系统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新体系。”唐振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如,构建“经济运行监测平台”,通过建立经济监测、分析、预警、决策系统,用大数据对县域经济进行精准画像,实现用数据说话。

前不久,贵阳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贵阳的做法是:大力推进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依托一张电子政务外网和一朵“云上贵州·贵阳平台”云,构建了全流程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使群众和企业通过唯一身份号,只进一次网上办事大厅虚拟门或政务服务中心实体门,只填一套表格,就可一次性完成业务办理,初步构建起“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号、一扇门、一支笔、一次成”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贵阳模式,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方兴未艾。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贵阳将以大数据为引领,以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为突破,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重点,不斷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猜你喜欢
贵阳新闻周刊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朋友圈
白居易写诗
旅行的没落
文学已死了吗
与感冒相处的日子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