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反思与改进

2018-01-10 11:53吕多江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我为人人异域风情

吕多江

摘 要 道德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需要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韵味,反思说教式“德育渗透”的教学现象,借助拓展与整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人文体验,创生富于人文之美的语文课堂。从而将美德教育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自然地融为一体,彰显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魅力,滋养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学科德育;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2-00-03

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可以说,道德教育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见到一些所谓“强调德育”的语文教学:教师从道德的角度引領孩子们细读、深读课文,最终往往演变为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试图用诸如“假如是你,究竟会怎么办?”的剖析,导引学生说出“道理”。如此,过分地与“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相挂钩,容易沦为说教式的“德育渗透”,箝制孩子们丰富多元的生命体验,不仅难以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更难以本学科丰富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课例透视:说教式“德育渗透”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五年级下册)一课,可说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典范之作,本身便蕴涵着美好的德育韵味。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美丽的异国风情,而这种风情民俗之美在一个普通小镇居民身上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的生活之中折射着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正所谓,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

有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了这样的“德育渗透”:“德国人养花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通过比较,中国人养花如何呢?我们该如何向德国人学习呢?”

生1:中国人都在屋内养花,说明中国人没有做到“我为人人”。

生2:我们还没有达到德国人的境界。

生3:德国人太伟大了,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

生4: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

师:对,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一教学场景在小学语文课堂可说是普遍现象:一种狭隘拘囿了孩子们的思维,一种短视遮蔽了孩子们的灵性,更可怕的是教师推波助澜,大有将“中德”“一决高低”的气势。事实上,无论孩子们讨论得多么热闹,多么激情澎湃,这一“德育渗透”却立足于一个这样的前提:“中国人不如德国人。”季羡林先生绝没有这样的意思,他只是真实、平实地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时隔多年之后,当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时,只是被这种长久的、奇异的、奇特的异域文化和异域风情所深深吸引。既然如此,我们为何非要让孩子们进行“中德”对比呢?如此道德说教式的“引领”能有助于孩子们真正理解季羡林的所感所想,进而滋养孩子们的精神根须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二、课例剖析:语文德育之美自当浑然一体

仅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其中,所谓含义深刻的句子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简单的八个字意蕴十足,可开掘、可涵咏、可拓展。作者季羡林先生都认为“颇耐人寻味”,教师当然也应该引领孩子们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但是,这种“开掘、涵咏,拓展”必须基于文本的整体人文气息,从整体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而非生拉硬拽。事实上,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是有原因的。据说德国的气候比较阴湿,要想让花开得灿烂,必须让它在窗台上享受阳光的沐浴。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国战后民生凋敝,城市满目疮痍,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来掩盖城市的创伤,也藉此抚慰心灵的创伤。久而久之,“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养花”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奇特风俗。显然,风景的背后,是风情、人文的密码(王崧舟语)。

更重要的是这种异域风情和异域文化已渗透到德国人的血液和骨髓中,宛如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正如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我们,把花儿养在临街窗户外面,太正常不过了。既然如此,我们就无需将如此平常的事情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生硬挂钩。“实际上,所有用心的课堂都或多或少凝结了真善美的要素。”[1]无论是季羡林先生还是教师、学生,抑或是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所做的就是欣赏这样的异域风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滋养。一旦“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挂钩”过多,就会削弱文章原本的整体“气脉”。在课堂喧腾的背后是孩子们难以潜心体味其人文精神的尴尬,是孩子们和道德挂钩之后仍然无动于衷的窘迫,是道德说教像轻风吹过之后了无痕迹的现实。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本身便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当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自然地融为一体。如此,方能彰显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魅力。

三、改进对策:于拓展整合中滋养道德情感

事实上,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就整体语境看,其德育价值不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更不在于“中国人不如德国人”的品性对比上。“无疑,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2]正如本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既然如此,执教者应该勇敢地对以上“中德对比”等环节按下“删除键”,转而从异域文化入手,有意识地拓展相关资料,创生富于人文之美的课堂教学。在带给孩子美好情感体验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德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孩子们德性铸造的部分“原料”。且看以下改进思路:

1.PPT出示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引领孩子们想一想:德国人做事有什么特点?

2.出示讲述《只砍有记号的树》故事梗概:二战期间的1944年,德国物资异常匮乏。特别是冬天,家中如果没有燃料,人们根本无法挺过寒冷的冬天。为此,德国政府允许国民上山砍伐树木,但不能砍伐没有记号的树(老弱病残的树木才有记号),否则将会受到处罚。当时的德國,几乎将所有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战争前线,到处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根本没有人来执行处罚。但是,面临国家崩溃的德国人,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并没有去哄抢树木。直到二战结束,德国也没有发生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件。请孩子们想一想德国人能做到这样是什么原因。

3.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奇丽景色是什么?拥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的奇丽景色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奇丽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结尾提到:“美丽并没有改变”,这里的“美丽”指代的东西很多,包含着上述拓展学习时提到的“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更包含着“只砍有记号的树”等。那么,“街道依旧整洁如新”“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依旧堵满了鲜花”和“只砍有记号的树”,三者背后有相同点吗?当然有。那就是“奇特的民族”所共有的一些性格,比如坚强、乐观、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等。当孩子们朦胧意识到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时候,心头会渐渐敞亮起来:打动季羡林的肯定就是这种民族的的性格和文化,当然也是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最重要因子。

“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此话果然不假。“威尼斯和万象之国”的引入,从更广的层面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德国有“奇特的风情”,意大利亦然,泰国亦然,推而广之,我们中国肯定亦是如此。借助这样的拓展阅读思考,我们不仅可以避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而且能够创生一片更为辽阔、更为理性而璀璨的语文德育新时空——将风景、风情和民族文化的解读融为一体,引领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对这一文本完成了跨越性的融合理解和整体把握,而美德与审美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等自然内蕴其中。

这样的拓展和整合,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拓展和整合,也许,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都隐含在这种积极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拓展之中——它不仅仅是思维上的“由此及彼”,更是道德认知和情感滋养上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学校德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真正的德育,从来都与华丽喧闹无关,它是内心的悸动,灵魂的洗礼。”[3]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以“华丽喧闹”代替内心真正的悸动,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韵味。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洪.让课堂成为人生的渡口[J].中小学德育,2018(6):1.

[2]王崧丹.景色、风情及文化意蕴[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11):23.

[3]胡体翠.语文——听说读写皆德育[J].中小学德育,2013(5):80.

(作者单位: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甘肃金昌 737200 )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我为人人异域风情
啊,正是这样!
异域寻踪
夏威夷风情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利物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