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衰败何以始于汉元帝

2018-01-10 10:55陈良
领导文萃 2018年23期
关键词:汉元帝外戚宦官

陈良

史家认为:“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吕思勉语)也就是说,宣帝在位及以前,西汉王朝较为兴盛;自元帝以后,国势由盛而衰。汉元帝刘奭为西汉第八任皇帝,系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黄龙元年(前49年)即位,做了16年皇帝。在人们印象中,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的君主绝非良善,要么昏庸,要么残暴。然而,汉元帝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为何从他开始国势由盛转衰呢?

性情柔弱缺乏主见

宣帝临终前,已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宣帝幼年时养在史家,与史高关系密切。重用外戚是西汉的政治传统,宣帝也不例外。萧望之、周堪都是元帝的老师,一代名儒。元帝即位后,对两位恩师格外倚重,多次宴见两人,探讨治国方略。萧望之随后又引荐宗室大儒刘更生(成帝时改名刘向)、侍中金敞参与朝政,四位儒臣“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资治通鉴·汉纪二十》)。

元帝的信任与支持,似乎让萧望之等儒臣看到施展抱负的希望。然而,元帝与儒臣相得益彰的好景并不久长。元帝对两位老师特别信任,无疑让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让被冷落的史高心理失衡,并与萧望之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朝廷。史高与宦官里外呼应,坚持按照故事或惯例办事,反对萧望之推行改革。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机构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谦让,不敢作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却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

碰巧有一个叫郑朋的“墙头草”,起初依附并吹捧萧望之,萧望之发现他行为不端,断绝与他来往;郑朋转而投靠外戚许章,扬言萧望之有过失五条、大罪一桩。石显认为时机到了,趁萧望之休假之际让人上奏元帝,元帝将此事交给弘恭处理。面对弘恭询问,萧望之坦言,外戚当权多有不法之处,之所以弹劾他们,意在匡正朝纲,并非阴谋与离间。为此,弘恭、石显向元帝报告说,萧望之结党营私,多次攻击朝中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建议“谒者召致廷尉”(即逮捕入狱)。元帝不明白召致廷尉为下狱,当即批准了。后来元帝发现不对劲,敦促将萧望之释放并复职。石显从中作梗,萧望之虽被释放,但革职为民。数月以后,元帝觉得过意不去,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起用他为丞相。萧望之儿子萧伋听说元帝要起用父亲,就上书为父亲之前入狱鸣冤,弘恭、石显便在元帝面前竭力诋毁萧望之,并唆使元帝下达拘捕令。萧望之性情刚直,不愿忍受再入狱的羞辱,在家饮鸩自杀。只用两个回合,萧望之就被逼死。

从萧望之之死,才能看出元帝政治上的短视与低能,空怀匡正理想,而缺乏战略眼光与政治谋略。毫无疑问,元帝若要推行新政,有所作为,必须将儒臣作为主要依靠力量。畢竟萧望之等儒臣不仅胸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且具有较高的治理能力与道德修养。而宦官、外戚主要在乎自身的利益,既缺乏对天下的担当,又缺乏做人的操守,只要满足一己私欲,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元帝居然让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无异于自废武功,自断臂膀。

倚重宦官威权旁落

外戚、儒臣、宦官几股势力角逐,宦官最终成了大赢家。萧望之死后不久,中书令弘恭当年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此后,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向石显一方倾斜。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元帝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事无大小,都由他汇报决断。于是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石显俨然一言九鼎,“重足一迹”。元帝虽为天子,权柄却握在石显手中,一切任石显说了算。

元帝之所以特别宠信宦官,主要基于一种天真的想法,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易学大师京房曾提醒元帝不要宠信佞臣,元帝却执迷不悟,依然听任石显专权;京房触怒石显,很快被逐出朝廷,随后又因“诽谤政治”而被处死。

当然,石显能得到元帝信赖,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此人聪慧灵巧,熟稔事务,精通法典,善于探知皇上心意。但是,他心理阴暗,狡诈毒辣,报复心强,故而掌权之后,他把心思都用于巩固权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尽管石显熟悉法典,精于权术,但缺乏治国理政才能。如此心术不正的人,虽然不能造福于国家与民众,却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贪腐的“大老虎”。据史料记载,石显接受赏赐与贿赂的钱财总共超过一万万钱,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大老虎”擅权期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欺上罔下,贿赂公行,奸佞得势,正气不畅。

对于宦官危害国家,汉元帝始终未能悟察。司马光在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禁不住感叹:“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说是,元帝太好糊弄,居然让石显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帝制时代,大权旁落乃为君之大忌,尤其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必须善用最高权力施展抱负。所以,意大利著名政论家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应懂得权谋,既要有狮子般勇敢,又要有狐狸般狡猾,不能被谄媚者蒙蔽或左右。其实,中国先秦时代法家早就提出类似的观点,可惜汉元帝不懂得为君之道,一味宠信宦官,甘愿大权旁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西汉衰败埋下伏笔。

治乱兴衰何以难免

汉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进入成帝时代,石显被逐出朝廷,宦官势力急剧弱化。成帝荒淫奢侈,个人品德远不及元帝,而优柔寡断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外戚得势,专横跋扈,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西汉政权最终难以为继,以致外戚王莽取而代之。

回头再看汉元帝,既然在他前后都出现过宦官为害问题,那么就不完全是他个人原因。毕竟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常人,也能进行有效治理,而古代帝制,似乎只有明君或强人才能“治”,否则就会“乱”,这充分证明帝制本身有问题,毕竟明君或强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常人。所以,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根本制度的安排。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并确保该体系有效运行,才能走出兴衰交替、治乱循环的怪圈。

(摘自《走出迷局:审视历史中的人性与制度》)

猜你喜欢
汉元帝外戚宦官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回天乏术的傀儡皇帝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
重蹈覆辙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