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1-11 02:3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古道遗产线路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我国“文化线路”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祖锐,赵 霞,周维楠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线路越来越得到重视,学术界针对文化线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从文化线路概念研究、文化线路的类别研究、文化线路的界定与价值评价研究、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及文化线路的多学科研究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总结,指出我国当前文化线路的研究面临定量研究不足、不同学科之间研究相对孤立、聚落遗产研究不足以及信息技术利用不够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加强不同学科的协同研究、重视文化线路上聚落遗产的研究、加强文化线路信息技术的研究。

文化线路;价值评价;保护策略;旅游开发

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线路研究的深入,我国的文化线路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经过10余年的研究发展,针对文化线路的研究工作也不断的深入。总体看来,我国当前关于文化线路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向国外学习阶段中,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多为参照国外相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图从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文献选取方面,以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主题为文化线路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3月,依据一定相关性的原则共筛选出92篇核心及以上的期刊论文,48篇优秀硕博论文,共140篇。按学科分类,文化43篇,建筑科学与工程37篇,考古25篇,旅游14篇,史学9篇,其他学科总共为12篇,如图1、图2。

图1 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图2 研究文献学科比例分布图

我国文化线路研究从2005年开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05—2007年,概念引入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国际上文化线路会议所提出概念的解读;2008—2010年,研究逐渐深入阶段,该阶段文章逐渐增多,而且研究领域逐渐变广,诸多学者开始以文化线路理论结合国内具体线路分析。2011—2017年,研究对象扩展阶段,期间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使得文化线路更加得到重视,其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展,文化线路沿线的传统聚落[1-2]、传统建筑[3-5]、景观[6]、城市群[7]、传统集镇[8]等,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从研究内容看,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主要分为文化线路的概念研究、文化线路的类别研究、文化线路的界定与价值评价研究、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及文化线路的多学科研究5个方面。本研究对此5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与总结,提出针对性的展望,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线路的研究提供借鉴。

1 文化线路概念研究

我国文化线路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阶段来看文化线路概念的演变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1 概念引入阶段(2005—2007年)

在我国,李伟、俞孔坚[12](2005)首次引入了文化线路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认为文化线路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它是一种尺度多样的线形文化景观,它具有多元的价值构成。姚雅欣等[13](2006)、贺云翱[14](2007)对2002年《马德里宣言》文化线路的三点共识进行了分析:文化线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内容;文化线路是动态生成与富于生机的,区别于纪念物、历史城镇等文化要素;文化线路不等于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文化景观”;贺云翱还认为这三点共识强调了文化线路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遗产于一身,并具有传承古今的特征。

1.2 概念深入阶段(2008—2010年)

这一阶段,国际上《2008文化线路宪章》正式确定了文化线路的概念,而国内学者开始从文化线路的特征、概念发展过程、沿线遗产等来展开解读。吴建国[15](2008)通过对文化线路的时空性、自然与社会特征、景观多样性、跨文化特征、多元文化价值的特征来解读文化线路。单霁翔[16](2009)分析了国外文化线路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吴晓秋[17](2009)认为文化线路是拥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3个方面的人类文化群组。王先胜[18](2010)、王景慧[19](2009)认为文化线路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类,也是认识文化遗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冬冰、张益等[20](2009)认为文化线路并非仅是一条包含文化资产的简单道路,更应是一种拥有共同特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现象。陈怡[21](2010)认为文化线路的内涵不仅指交通线路与设施本身,而是通过沿路的迁徙和交换而反映出来的人类文化现象。

1.3 概念成熟阶段(2011—2017年)

这一阶段更强调文化线路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王丽萍[22](2011)认为文化线路必须由物质和非物质共同组成、与其依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强调整体跨文化性、具有典型的动态特征。彭玉娟[23](2012)认为文化线路更重视线路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文化的整体意义。王雪萍[24](2012)认为文化线路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功能特征构成了交流线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3项基本指标。郭璇等[25](2015)针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三大研究文化线路的国际机构提出的文化线路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戴湘毅[26](2016)认为文化线路是最繁杂、最巨大的中国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以及不同地区的交往。

2 文化线路的类别研究

2.1 功能性质分类

根据我国文化线路曾经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将文化线路主要分为4种类型:运输线路、贸易线路、政治线路、其他线路。运输线路是指以交通为主要功能的线路,如蜀道、京杭大运河、井陉古道、滇越铁路、江河流域;贸易线路是指以贸易为主要功能的线路,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徽商文化线路等;政治线路是以政治为主要功能的线路,如唐蕃古道;其他文化线路是除上述3种功能外,以军事、宗教、迁徙为主要功能的线路,如入川移民线路、妈祖朝圣线路等。我国的文化线路的功能以运输和贸易为主,政治线路和其他线路相对较少。

2.2 地域空间分类

根据我国文化线路所经过的地理空间,将文化线路主要划分为:跨省线路、跨国线路以及跨洲线路。跨省线路指经过不同省市行政区的文化线路,如大运河、蜀道等;跨国线路指从中国延伸到国外,但不跨越洲域的文化线路,如茶马古道,滇越铁路、妈祖朝圣路线等;跨洲线路指从国内一直延伸到亚洲以外的文化线路,如丝绸之路等。

2.3 自然环境分类

根据文化线路自然环境的不同,将文化线路划分为:陆路线路、水路线路或混合型线路。陆路线路是指陆地上的驿道、铁路等,如梅关古道、中东铁路等;水路线路是指以流域、运河或者海洋为通道的线路,如汉江、沅水古船道等;混合型线路是指既经过陆路又经过水路的文化线路,如丝绸之路、妈祖朝圣路线等。

3.种植区域。新开挖稻田和池塘类似,围沟和田中间均要种植。每窝水草以行距8m左右,株距4m左右为宜(不宜过密,水草过密影响划船投食及起虾操作,高温季节割草难度大,且夜间虾易缺氧)。

3 文化线路的界定与价值评价研究

3.1 文化线路的界定标准

李伟、俞孔坚[12](2005)针对1994年马德里会议所提出的空间特征(空间上多样性)、时间特征(达到一定时间)、文化特征(包含跨文化因素或产生跨文化影响)、角色和目的(具备特定的功能,影响地区的发展)4个方面分析文化线路的判定标准。吴建国[15](2008)从时空性、自然与社会共同构成其内容、景观的多样性、跨文化特征、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5个方面特征来判定文化线路。章剑华[27](2009)对1994年马德里会议提出的文化线路的判定标准(空间、时间、文化、功能4大特征)进行了补充,即:历史与现实相续、人文与自然合一、时间与空间的多维度以及遗产价值的多元化。王丽萍[22](2011)从内涵标准、真实性标准、完整性标准作为文化线路的界定标准,内涵上要考虑文化线路的多维度内涵,真实性通过沿线的遗迹来判定,完整性要考虑线路本身以及物质、非物质要素,历史关系,动态功能以及自然环境。

3.2 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价研究

我国关于文化线路价值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仅有少量的文献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对文化线路的价值进行评价研究。

3.2.1 文化线路价值定性评价的研究

文化线路的价值主要有历史价值、文化遗产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等。崔鹏[28](2010)以浮梁茶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认为其有整体的文化价值、文物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周剑虹[29](2011)从文化线路的时间性、空间性以及功能性3个方面对其遗产价值进行认定。莫晸[30](2012)从文化遗产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和生态价值4个方面来考察清江流域商路。王薇[31](2014)认为梅关古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是现实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基础,而现实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是其遗产价值的发展,3种价值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陈秋静[32](2015)对沧州运河文化线路的遗产价值和功能性价值进行了分析,其中遗产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价值、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价值以及功能性价值。李博等[33](2016)从关联背景和文脉、路线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动态特征以及地理环境5个方面分析了万里茶道湖南段的价值特征。

3.2.2 文化线路价值定量评价的研究

我国学界对文化线路价值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定性评价难以对文化线路这种包含众多复杂价值因素的大型遗产进行全面的分析。最早的为丁援[34](2007)提出文化线路遗产的3个评价等级和每个等级的权重。刘怡[35](2014)分析了丝绸之路陕西段的遗产价值,具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王景钊[36](2015)以梅里雪山转经线路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选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模型。

4 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4.1 文化线路的保护研究

4.1.1 文化线路的保护策略

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对策主要表现在:构建法律体系和遗产保护体系、实施整体性保护战略、加强合作、编制保护规划、鼓励公众参与等。文化线路的保护对策逐渐细致,从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到保护模式的制定,最后到文化线路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吕舟[37](2006)认为文化线路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高效的遗产保护体系。李林[38](2008)通过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深入分析,认为整体性保护战略和跨国合作保护机制的构建是保护的关键。单霁翔[16](2009)针对我国的文化线路遗产,从遗产调查、保护规划、法律法规以及阐释方法4个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杨福泉[39](2011)通过对茶马古道文化保护实践中的不足进行分析,认为茶马古道沿线应通力合作,制定统一协调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提出真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刘蒋[40](2011)陈韵羽[41](2014)探讨了古蜀道应用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创新性。阙维民[42](2012)提出了京西古道的保护规划建议,用环境代替缓冲区,从而达到遗产和环境共同得到保护的局面。王薇[31](2014)针对梅关古道提出由“点式”到“线式”再到“面式”层级式的整体保护模式。都铭[43](2014)提出了包括文化线路在内的大尺度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当与城市统筹考虑,实现“遗产—城市”共生。

4.1.2 保护的技术方法

互联网在无形中促进了不同行业的发展,姚逊[44](2015)通过建立“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AIMS),为丝绸之路遗产的推广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专家或公众参与到丝绸之路的保护中来。王顼[45](2015)利用GIS技术,并结合RS、GPS技术建立起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遗址预测模型,为整个丝绸之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冯子木[46](2016)通过分析茶马古道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通过GIS技术建立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系统,目的是保障文化线路的整体性保护。

4.1.3 文化线路保护理念对其他遗产保护的启示

该研究是文化线路保护理念对乡土遗产、建筑遗产、城市社区更新、工业遗产等保护的启示。田燕[47](2009)借鉴文化线路保护理念针对汉冶萍工业遗产提出整体保护与利用的策略。钮卫东[48](2010)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以陆巷古村乡土遗产的保护为对象,形成古村保护与太湖流域保护之间的互动。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城市旧住区面临着社会关系解体和社区文化危机,黄瓴[49](2011)借鉴文化线路“跨区域性、历史性、动态和线性”等的特点,总结出一条振兴重庆老社区的新方法。邓浩[50](2011)、赵鹏飞[51](2013)、贾超[52](2014)借鉴文化线路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分别对军队建筑遗产、山东运河和胶济铁路沿线的传统建筑进行整体性研究,告别过去的孤立式保护,实施整体性保护。吕飞[53](2016)通过提取文化线路的思想内涵,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提出整体性保护的策略。

4.1.4 文化线路保护困境的研究

当前我国文化线路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过度开发等对遗产造成的破坏,法律体系与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经费的缺乏等。过度对茶马古道的开发对其原真性造成了威胁,统一的管理机构与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急需构建[54]。井陉古驿道由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对古驿道保护的困难[55]。政府缺少对梅关古道进行整体保护的意识、其传统村落及文物保护力度不够,公众对其保护热情相对较低[31]。胡灵娟[56](2015)总结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工作中存在欠缺法律保护体系、缺乏专业保护人才、建筑遗产破坏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全民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海上丝绸之路“登州海道”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了遗产的破坏,经费的不足、保护机制的不合理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57]。

4.2 文化线路的旅游开发

4.2.1 旅游开发现状

王啸[58](2004)通过对西北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价值的评价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与生态、环境、经济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不够。刘小方[54](2007)通过对茶马古道滇藏线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线路上的旅游产品多以点状孤立存在,其联系基本与文化线路的文脉无关,且不同地区的旅游市场不均衡,交通制约了旅游发展。薛倩[59](2011)认为子午古道文化线路上的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急需统一规划的现状。赵娜[60](2014)对蜀道文化线路的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其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挖掘不深入、缺乏区域合作与合理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李芳[61](2015)提出滇越铁路沿线遗产资源旅游主要面临开发程度不足、缺乏整体考虑的开发现状。

4.2.2 旅游开发策略

刘小方[54](2007)对中科院的“交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魏小安先生提出的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构想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申报遗产来促进旅游开发。刘大群[62](2009)通过对邢台市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分析,提出大运河旅游开发除了挖掘地方特色,还应与周边区域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薛倩[59](2011)提出子午古道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树立“保护”“生态”“文化”3种观念。赵娜[60](2014)结合蜀道文化线路的发展理念与发展体系,可对秦岭生态度假旅游区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设定保护开发模式。李芳[61](2015)以滇越铁路为例,从区域合作、创意策划、旅游宣传等方面提出旅游开发对策。屠一帆[63](2016)通过对大运河浙东段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认为其在今后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突出地方文化的优势,整合不同区域旅游路线,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5 文化线路的多学科研究

按学科分类,研究文化线路的学科主要有建筑科学与工程、考古与历史、文化、旅游等。从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方面,研究主要为对文化线路上建筑遗产、文化景观、聚落遗产等的研究;从考古与历史学科方面,研究主要以发展演变、历史遗迹、考古新发现等为主;文化学科方面相对复杂,包括文化线路的理论研究、遗产保护研究、价值研究、申遗研究等多个方面;旅游学科主要以文化线路的旅游开发及旅游线路的设计为主。当前主要以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文化线路的多学科协同研究意义重大。

我国的文化线路大多数形成时间较早,因此,不管哪种学科的研究都以文化线路的历史研究为前提。丁援[34]采用历史学、地理学、规划学及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分析文化线路的理论。田燕[47](2009)运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规划学等以文化线路为视野,分析汉冶萍工业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莫晸[30]以历史资料为前提,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等分析清江流域的商路发展、价值及文化遗产。

6 总结与展望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证研究对象逐渐丰富,运输线路、贸易线路、政治线路、宗教线路等得到关注;文化线路的特征研究由对国际上概念的解读发展到以实际案例来解析,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价由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化评价;文化线路的保护对策从抽象演变到具体,不但注重文化线路本身的保护,文化线路上的建筑、村落、集镇、城市群的保护也逐渐得到关注;文化线路由静态的保护转变为动态的旅游开发,最终成为集保护与旅游开发“动静结合”的保护开发模式。研究领域逐渐变广,逐渐形成文化学,建筑学,规划学,考古学,旅游学,地理学,史学等多种学科参与的局面。

取得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定量研究的不足、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差异较明显,对聚落遗产研究的不足,文化线路的技术研究开展不够。基于以上,本研究对文化线路的发展方向提出如下展望。

6.1 加强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集中于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定量分析研究分析的方法相对较少,当前主要有文化线路价值评价的相关文献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建立多层次的价值评价模型、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模型。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因此今后应加强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尤其在文化线路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为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6.2 加强不同学科的协同研究

在当前的学术领域中,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目前每一种学科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深入,但文化线路在不同学科的研究显得较为独立。每一种学科都有着不同的视野,如果加强不同学科的合作研究,会使今后文化线路的研究更深入和全面。因此,加强文化线路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研究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6.3 重视文化线路上聚落遗产的研究

当前关于文化线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文化遗址、纪念物等遗产的研究,虽然沿线的村落、集镇等聚落遗产逐渐得到关注,但是其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文化线路上的聚落遗产大多受线路文化的影响而形成发展,能够反映文化线路在不同时期地域特色和风貌,因此重视线路上聚落遗产的研究对文化线路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聚落遗产的重视。

6.4 加强文化线路信息技术研究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大型遗产,其涵盖面积之广、遗产数量之复杂也是其他文化遗产所不能相比的。目前对于文化线路主要集中于某地区或者某一段的研究,而整体性研究由于难度之大其研究也较少。因此今后应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来全方位、整体性地分析与检测整条文化线路,有助于解决整体性研究与保护的困难。

[1]李翔宇.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与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区[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盖立新,陶刚.中东铁路遗产及《中东铁路建筑群总体保护规划》编制若干问题研究[J].北方文物,2016(3):70-75.

[4]李国友,徐洪澎,刘大平.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中东铁路建筑文化传播解读[J].建筑学报,2014(S1):45-51.

[5]段进,雒建利,王兴平,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江苏段为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840-850.

[6]季宪.中东铁路干线铁路遗产景观形态特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7]刘小方.藏族筑城思想探源的遗产旅游意义:以茶马古道川藏线城市群为例[J].西藏研究,2013(2):113-120.

[8]余翰武.沅水中上游传统集镇商贸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9]CHAIRATUDOMKUlS.Cultural routes as heritage in thailand:case studies of King Narai's royal procession route and buddha's footprintpilgrimage rout[C]//Thailand:Silpakorn University,2008:14.

[10]JING Feng.UNESCO's efforts in identifying the world heritage significance of the Silk Road[C]//Xi'an: Xi'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

[11]ICOMOS.Proceedings of ICOMOS 15th general assembly andscientific symposium[C]//.Xi'an:ICOMOS ,2005.

[12]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4):7-12.

[13]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线路”的多维度内涵[J].文物世界,2006(1):9-11.

[14]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7-139.

[15]吴建国.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南方丝绸之路:兼谈南方丝路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59-164.

[16]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J].中国名城,2009(5):4-12.

[17]吴晓秋.论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以明奢香驿道线路为研究个案[J].贵州文史丛刊,2009(4):78-82.

[18]王先胜.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J].民族艺术,2010(2):35-41.

[19]王景慧.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方法[J].中国名城,2009(7):10-13.

[20]冬冰,张益,谢青桐.文明的空间联系:大运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构建的徽商文化线路[J].中国名城,2009(9):16-20.

[21]陈怡.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认识与分析[J].东南文化,2010(1):13-17.

[22]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J].人文地理,2011(5):43-48.

[23]彭玉娟,尹雯.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2(2):156-160.

[24]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93-98.

[25]郭璇,杨浩祥.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2):44-48.

[26]戴湘毅,李为,刘家明.中国文化线路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16(9):77-81.

[27]章剑华.江苏文化线路遗产及其保护[J].东南文化,2009(4):7-11.

[28]崔鹏.试论茶马古道对浮梁茶文化线路构建的意义[J].农业考古,2011(2):216-219.

[29]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30]莫晸.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1]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32]陈秋静.从文化线路的角度看明清大运河的演变与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3]李博,韩诗洁,黄梓茜.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结构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6(4):136-140.

[34]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5]刘怡.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6]王景钊.文化线路遗产价值评价与空间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37]吕舟.文化线路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网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59-63.

[38]李林.文化线路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3):95-99,128.

[39]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4):57-61.

[40]刘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1(2):19-24.

[41]陈韵羽.古蜀道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再探:以剑门蜀道为中心[J].中华文化论坛,2014(2):73-79,192.

[42]阙维民,宋天颖.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J].中国园林,2012(3):84-88.

[43]都铭.大尺度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共生:趋势、问题与策略[J].规划师,2014(2):102-106.

[44]姚逊.互联网视野下的世界遗产保护与推广[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5]王顼.基于开源WebGIS的沙漠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5.

[46]冯子木.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与GIS技术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47]田燕.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8]钮卫东,许业和,吴佳斐. 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220-223,228.

[49]HONG Linghuang,XIAO Wei,XU Jianfeng.Urban cultural route:new Idea for urban community renewal-case study onYuzhongdistrict in Chongqing[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 ls,2011(71/78):1749-1755.

[50]邓浩,奚江琳,杨涵.军队建筑遗产研究与群体价值认知[J].中国园林,2012(1):105-107.

[51]赵鹏飞.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综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52]贾超.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53]吕飞,康雯,罗晶晶.文化线路视野下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J].中国名城,2016(8):58-64.

[54]刘小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5]李云虎.井陉古驿道保护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56]胡灵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57]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58]王啸.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59]薛倩.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0]赵娜.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线路的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61]李芳,李庆雷,李亮亮.论交通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滇越铁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57-62.

[62]刘大群.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邢台运河旅游开发为例[J].中国名城,2009(11):43-46.

[63]屠一帆.线性文化遗产构成及其旅游价值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ultural Routes Research in China

LIN Zurui,ZHAO Xia,ZHOU Wein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ltural routes in China, and a series of works on the related issues of cultural routes have been done in research field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concept,categories, defini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cultural routes,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inadequate, the study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 research on settlement heritag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t enough.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ints prospect,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enhancing the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paying more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heritag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al routes; value evaluation; protection strategy; tourism development

TU984

A

林祖锐(1973-),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乡土遗产保护。E-mail:linzr@cumt.edu.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太行山区古村落传统水环境设施特色及其再生研究”(51778610);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苏北地区绿色村庄技术标准研究”(SJXTY1613)

猜你喜欢
古道遗产线路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遗产怎么分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千万遗产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