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思考

2018-01-11 17:15付威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供给理念改革

付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新的发展理念可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它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需要对唯物辩证法进行充分运用。因此,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的精神特质与实践内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充分体现,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解答。

发展的关键:坚持联系的观点。战略性看待“中国式经济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呈现出不协调、不平衡与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此种经济模式越来越显得不可持续,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及其资源配置的扭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改革的前进步伐放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分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些经济问题是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中国式经济难题”。显然,我国已然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基于对此问题的反思与解决,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才能破解难题。于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便合乎逻辑地顺应了这一时代诉求。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来回答并解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时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及其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转型调整,发展动力也在由传统转向创新。这种经济新常态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出现的必然阶段,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当中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面对我国的改革困境与发展的趋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联系的观点出发,从战略思维与创新思维层面来思考面对“中国经济难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理念先导上有其各自内涵及其质的规定。创新在发展动力层面,引导发展并成为发展的基点。协调在发展手段层面,强调发展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发展,还包括空间上的发展。绿色在发展条件层面,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开放在发展环境层面,形成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双向互动的新体制。共享在发展目标层面,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同富裕。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这就要求在把握事物时要从整体性与联系性上去考虑问题,这样事物本身就不会成为一种儿戏,而是会成为一种确凿的证据。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理念是实践的前提,没有理念就没有实践。怎样看待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一个联系性、整体性的存在。联系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阐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由此构成了世界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

“战略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既需要系统思维,又需要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就要坚持系统性的观点,这需要着重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将“中国经济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来进行考察,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出发来解决问题。如果对“中国经济难题”没有从战略思维层面来考量,割裂了“中国经济难题”的联系性与系统性,便失去了整体推进的效果。五大发展理念中位于首要地位的创新更是发展的基点与关键,这需要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引领,需要着重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中国经济难题”不会永久成为难题,它是曲折变化发展的,它的环境、条件不会一成不变,是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党将五大发展理念以历史的、辩证的方式将此问题提升至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大的逻辑背景之下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发展的核心: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中国式经济难题”,中央以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新的发展,并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作为解决社会各种经济矛盾的关键,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理解发展核心的钥匙。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是矛盾,解决问题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之间及其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的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矛盾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中事物才能得到前进与发展。任何矛盾都是由对立的两方面构成,矛盾并不是单一的存在,事物是包含多种矛盾的构成体,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它决定着次要矛盾的发展与解决。面对中国发展问题中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国家也给予出相应的措施。從大的方面来说,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性关系。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既艰巨又繁重,根据我国的国情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法,这种方法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实践为基础实行的是经验的渐进演进方式,是阶段性改革所采取的重要方法。顶层设计所强调的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自上而下的理性建构与规划。从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顶层设计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引领阶段性改革的进行,同时顶层设计也需要在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之上来完成。从这一个观点来看,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脱离顶层设计的摸着石头过河和脱离摸着石头过河的顶层设计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观脱离客观,理论脱离的实际的表现。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来解决具体矛盾,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来提高发展的速度,确保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endprint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始终存在着两对最基本的矛盾:一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一个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内显”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不断协调之中,而且每一个发展理念也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创新的发展理念当中,存在着创新发展与不创新发展的矛盾。“创新”的发展理念意味着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变革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对矛盾。改革就是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及其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改革,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深化改革。同时,内在地要求对制度和体制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创新发展理念是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动力支撑。在协调的发展理念当中,存在着协调发展与不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协调意味着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资源环境的加大,造成对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同时,面对经济中国难题所出现的,区域发展失衡、城乡收入差距大等不协调的问题,也体现出了经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引起相关领域的一些矛盾。协调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在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不仅深化了对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也体现出对社会主义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在绿色的发展理念当中,存在着绿色发展与不绿色发展的矛盾。我们在以往粗放型发展的过程当中,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导致了雾霾频发、河流污染等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在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形式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样,我们必须按照唯物史观的内在规定,和谐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相应的物质生产活动形式,否则就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所以,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当中最根本的底色。在开放的发展理念当中,存在着开放发展与不开放发展的矛盾,不开放发展意味着封闭性发展。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因此,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积极对外“开放”。正是基于对科学发展内外联动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新理念,也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新的格局。在共享的发展理念當中,存在着共享发展与不共享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共享发展意味着不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提出,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其成果也由人民群众共享,这是唯物史观思想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更是一切发展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所以,共享发展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而且也是落脚点和归宿。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首先要找到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要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主要矛盾作为工作的重点带动突破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存在于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出现了新变化,而由发展阶段新特征所决定的则是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既包括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变化,也包括结构方面的变化”。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中国经济作为一个转型经济来看,其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等难题抑制了中国潜能性的经济增长。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现行中国市场经济内存在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结构性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目标定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经济进入转折时期逐渐出现产能过剩与需求疲乏等现象,透过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结构性和制度性出现了问题。从结构性上来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失衡。供给未适应需求的变化,需求不仅在于商品本身质量品质的关注,而且还在于商品生产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关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定。因为“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创新理念的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注意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扩展新的动力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对资源错配的产能进行改革。在供给上达到高质量、有效率、绿色供给,将调存量与优增长实现有效的统一,进一步达到供需之间的平衡。从制度性上来看,改善生产关系以制度供给来进行优化,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改革是调整微观结构的前提,是扩大消费和增加有效供给的制度保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改革处于变化的状态,造成了个人消费、创新、创业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对此营造有益的制度环境尤为重要,确保清晰及可预计的路径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以此来增加消费的信心。通过以生产力为切入点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的调整及其以生产关系为切入点的制度优化大大提高了二者的有效供给,改善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发展。在过去以消费主义为前提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引领。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指向中国的国内市场,还应以开放的理念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有效供给,实现各方利益的融合与交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最终的目的与价值取向,要求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共同富裕作为实现改革成果的最终目标,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

发展的目的: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全面推进人民共同富裕endprint

在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同时出现错误的认识,有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的合目的性,而忽略了它的合规律性。五大发展理念本身带有着规律性,例如创新发展是对动力规律的认识,绿色发展是对环境规律的认识等等。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五大发展理念一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人的各种要素的需求,人的需求与目的体现着人将自在之物转变为我之物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含了将人的素质全面的提高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永恒的主体,他是社会的建立者。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由此发展要依靠人民,这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其成果也由人民群众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在当代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之间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共享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更是一切发展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观点和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民生的辩证统一。

在唯物辩证法的视域下,社会的发展要从主体与客体两个角度来进行考量。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既有不同于自然变化的独特本性,又有如同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人类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是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所创造,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合乎规律性。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体要合乎社会的结构,它是按照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终极目标的性质来运动的。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来看,这种终极目标趋向于人类的全面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合目的性只有在合规律性的目的之下才能够完成,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客观基础,合目的性也是合规律性的主观升华,二者不能分离。纵观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诉诸于人的实践活动当中便表现为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对象尺度价值的统一,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一种体现,人的外在对象尺度表现为人将自在之物转化为社会之物,其根本结果所完成的是主观尺度与客观尺度的统一,更体现了人在主体活动当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全面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党的领导,而且更需要群眾的共同参与,它是共建与共享的统一。首先,实现共同富裕要突出人民主体性的地位。中国古代哲学当中讲“水可载舟,水也可以覆舟”。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力量。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党的领导,同时在共享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更要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检验新发展理念目标的标准,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公平共享。共享是成果,共建是过程,只有共建才能共享,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时既要遵循历史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建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更是实践的过程,在共建的过程中激发群众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全体人民感受到共享的获得感。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例如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分配制度、扶贫制度等等民生问题成为发展的短板,以此,共享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共同富裕的路线也变得更加明确。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社会的公平正义制度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有利保障,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及其对民生领域内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制度公平性的完善和效率的提高,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诉求及其期盼的关切,这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在教育制度上,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的发展能力决定着发展的水平与质量,提高人民的素质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持续的改善全民素质与能力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分配制度上,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对发展短板切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的基础之上逐渐进入共享发展。例如在贫困人口短板上要加强扶贫工作的开发,落实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五个一批”对贫困短板的补齐工程,做到精准扶贫,让贫困群众早日脱离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再次,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在渐进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五大发展理念是现今中国所步入经济新常态下部署的发展目标,更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共建的基础之上,实现共享发展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见,人民是我党的灵魂,要把其作为一个生命的工程来对待,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大发展理念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提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其中问题导向是以“中国式经济难题”为主线,其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唯物辩证法贯穿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之中。五大发展理念有其终极的意义和目标,共享发展是它的理论归宿和落脚点。它最终所要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6年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L15CZX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理念改革
改革之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