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志航:行为艺术要进入公共话语体系

2018-01-11 17:39
摄影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摄影

“与其一辈子做很多不痛不痒的作品,不如把一件作品做到极致。从决定创作‘俯卧撑系列那一天起,我就认定这是一辈子的事。” 已经在各类公共空间做了超过1000个俯卧撑的区志航这么说。

1958年出生的区志航在1988年从广州市供销社信息物价处调入广东电视台(现为广东广播电视台),就没离开过,他也是国内最早集采、编、导、主持和监制于一身的电视传媒人。1994年和2007年,他创办并监制和主持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时尚电视节目《时尚放送》和第一个观念类访谈录《写真》。不过,从2009年春播完最后一期《写真》节目起,他就基本上没做日常节目了,转而将生活重心转到以《俯卧撑》和《在上?》(基本上未公开)系列为主的当代艺术作品创作。

区志航还是国内唯一凭借行为艺术作品获得荷赛奖的艺术家(2010年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特别为他的《那一刻》系列颁发了当代社会热点组图荣誉奖),他通过在事件发生地做俯卧撑的形式,希望表达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关注,而其行为本身也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公共事件。他的每一次俯卧撑可能都是当下用时最短的行为艺术,从脱衣就位到完成自拍,他严格控制在10秒之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俯卧撑”系列作品,这又可能是当下持续时间最长的行为艺术,因为区志航已经坚持了超过13年。

“俯卧撑”作品共分四大系列,包括:与历朝历代发生关系的《景·观》系列,与中国近代史发生关系的《近代中国》系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发生关系的《红色中国》系列,以及与2000年以来节点性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关系的《那一刻》系列。

采訪中,区志航说,媒体人的经历让他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到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但新闻是有时效性的,而时效性是把双刃剑,既及时又易过时。受制于各种因素,潜藏着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的重大公共事件,往往也潜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常常来不及辨认和解决,就被新的事件代替,被有意无意地遗忘。所以,他希望通过“俯卧撑”,通过不受时效局限的艺术方式,引发和延长人们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关注、追问和反思。

区志航每次俯卧撑都在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现场完成,进而让事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并从此关联互动。而相比于大多数行为艺术,他的俯卧撑创作观念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也更具备突破观念艺术小圈子、真正进入公共话语体系的能力。

您在创作“俯卧撑”系列作品前,除了电视相关工作外,行为艺术是否曾作为您的创作形式?开始以俯卧撑行为来进行艺术创作,最初的考虑是什么?

区志航:与生俱来的艺术情结和家庭的影响,让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并学会担当。我曾经的愿望是当一名“西洋画”家,但那个年代身不由己,摄影成为弥补缺憾理所当然的选择并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刚开始并没有观念摄影或当代艺术的概念,但摄影对我来说还真的只是个媒介,我更在乎通过摄影表达什么。我无法像很多摄影人那样迷恋器材和与人无关的风光,但我的确迷恋包裹着灵魂的身体和对行为的记录。1988年夏天,我第一次拍摄人体《光影背后》,1995年开始尝试自拍,庞大的《身体驿站》系列,正是“俯卧撑”介入社会的前奏。

促成通过“俯卧撑”介入重大历史和新闻现场进行创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契机,是我所负责的《时尚放送》从一开始就超越通常意义的时尚。王璜生担任馆长时期的广东美术馆,是节目组常去的地方。《时尚放送》不仅成为中国最早最频繁介绍当代艺术的主流电视媒体栏目,我也通过大量接触当代艺术,从中感悟到当代艺术潜在的意义和力量,以及标榜干预社会却很难进入社会的瓶颈,决定转向当代艺术创作,尝试通过自我的观念和方式突破当代艺术的瓶颈,实现当代艺术新的可能。

您曾提到,选择“裸体俯卧撑”的一个原因是裸体更能引起关注,在引起关注的同时,您面临过哪些舆论的压力吗?

区志航:“俯卧撑”系列的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社会强身健体”。我相信个人表达与公共事件交集所产生的力量是当下中国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一如我在2009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当选年度杰出艺术家后《中国日报》评价的那样:“异样却有力地联系社会。”因此,当然需要尽可能引发社会的关注和互动,进而让作品回到并作用于社会。在当代文化中具有特殊意涵的裸体出现在公共空间,注定备受关注和争议,这恰恰有助于引发人们关注这里发生过的事。

作品刚开始注定备受争议,而文明的进步不正是在新旧观念的不断博弈中取得的吗?随着媒体的报道和耐心的交流,曾经一边倒的不解、质疑甚至谩骂在迅速地改变。“俯卧撑”公开十年来,基本上没遭遇过人们凭经验想象的舆论压力,众多主流媒体和网站都报道或深度采访过,参加过众多大型展览,获得过众多体制内外的奖项,我的自媒体也一直在正常运作。在“荷赛”获奖者演讲时我曾经说过:我不知道未来,但我享受迄今为止“俯卧撑”同时被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和国家接受。我无法预计和控制未来,但坚信无论经历多少起伏,文明终将不断进步,国家也将更加开放包容。“俯卧撑”作品展,通常会播放记录“俯卧撑”创作过程和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专题片《在历史现场的身体》,“俯卧撑”现象的确在改变很多人,尤其是西方观众对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印象。

对于每一次俯卧撑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您有哪些具体的选择标准吗?

区志航:“俯卧撑”是一个庞大和不断成长的艺术体系,迄今为止已有上千个作品。“俯卧撑”关注中国社会各类最基本的问题,而非某一类问题,因此,我只介入各类问题的节点性或代表性事件。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介入各类问题的所有事件。例如强拆事件那么多,“俯卧撑”只介入了“唐福珍拆迁自焚事件”、“江西抚州连环爆炸案”、“辽宁盘锦征地枪击案”、“青岛平度3.21征地纵火案”等六七个事件。endprint

“俯卧撑”创作的地点中,很多地方是比较敏感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地方创作和拍摄,拍摄前和拍摄后会面临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区志航:创作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尤其是到事发地考证。因为大多数事发地不是著名景观,考证是一个蛮有难度和讲究技巧的事。到了事发地,需要仔细观察现场的动静并迅速找到拍摄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还需要等待尽可能不惊扰人的时机。完成10秒连脱带拍的行为介入和照片记录后,还要进行视频拍摄,然后迅速撤离……

文字表述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次几乎都是刻骨铭心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大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许可以想象其中的挣扎。毕竟创作了上千个“俯卧撑”作品,各种大家能想象或想象不到的情形都遭遇過,包括不慎被抓。这个时候,国内安保人员往往会要求删除作品才放人,国外警察开始会很严厉,当知道是艺术家创作时,盘查核对资料后会放人,不会碰私人物品,不会查看相机拍了什么,也不会要求删除作品。

通过您十年来的实践,您觉得在行为艺术和社会问题间进行互动,会有哪些可以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结果?

区志航: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强调干预现实的当代艺术只有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其诉求,何况在当代艺术诸多形式中,行为艺术是特别强调环境、过程和互动的。在我看来,艺术创作有开始没有结束,艺术作品包括有形的物质部分和无形的非物质部分。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自觉地将作品生成后的传播、互动、生效和成长作为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行为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包括作品形成时和作品形成后两部分。

受时空限制,绝大多数行为艺术作品形成时的现场,通常只能与十分有限的观众交流,碍于种种因素,互动更是难以充分地展开,很难发酵继而影响更多人乃至大众社会,交流随着作品的形成而结束。至于作品形成后通过传播进入社会互动的效果,关键要看作品本身和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基于安全的考虑,也的确不希望惊扰毫无心理准备的路人,“俯卧撑”在作品形成时希望完全没有观众,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在乎观众,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打破传统行为艺术的时空限制,让作品向全社会开放。当充满公共性的作品进入互联网,场面除了网管部门,就不是谁可以控制的了,结果难以预料。而这,正是“俯卧撑”所期待的更充分的互动,进而与网络、公众和时代共同创作,让作品不断地生效和成长。

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很难被看懂。您在创作“俯卧撑”系列作品时,有什么传播层面或社会影响的预期吗?

区志航: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没有哪个阶段的艺术比当代艺术更关注社会现实,当代艺术家也是更具人文情怀的艺术家群体。生活远不止是吃喝拉撒睡,例如“俯卧撑”所介入的重大公共事件本身,就是人们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性和表达方式的颠覆性,进而让作品从吸引眼球变为引发思考。“看不懂”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只是因为超越了认知经验,因而觉得“看不懂”。其实,当代艺术并不要求传统意义上的“看得懂”,而是期待更多的想象和可能。人们大可不必因为“看不懂”而羞愧甚至拒绝,你感受到了什么就可以是什么。当然,我还是建议去尝试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丰富自己的认知。

而作为艺术家,有必要也有义务与公众沟通,并做好当代艺术的普及。否则,别抱怨不被理解和当代艺术难以进入百姓的家庭与生活。我不认可当代艺术属于小众而不去作为,“俯卧撑”的实践证明,当代艺术完全可以在大众社会层面生效,进而让作品更具意义和力量。

您对“俯卧撑”作品的记录,在使用照片还是视频问题上有什么考虑?

区志航:其实“俯卧撑”作品的记录,90%以上是既有照片又有视频。尽管我是电视工作者,但的确对摄影更情有独钟。这不仅因为受父母老照片的影响,还因为摄影强调和考验决定性瞬间,既一目了然又耐人寻味,且便于呈现和传播。“俯卧撑”作品的记录,优先保证摄影,一定有照片,但不一定有视频。例如在美国创作的《景·观》自由女神,能出这样的作品连美国艺术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贪心再拍视频,就可能会出问题,只好放弃。就“俯卧撑”创作记录而言,摄影比录像要难得多,因为连脱带拍必须在10秒的极限内完成,而且要兼顾很多因素,别在曝光那一瞬间正好被一辆大巴挡住关键点。

回首十年“俯卧撑”创作,您觉得这个系列之所以成功,吸引社会广泛关注,原因是什么?

区志航:战地记者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曾经影响过无数摄影人。我认为这还不够,应该加上“如果你的作品不能引起共鸣,那是因为你离事物的本质和公众的利益不够近。”重大公共事件是历史与现实诸多问题的综合体现,是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几乎与每个人都有关。“俯卧撑”选择介入重大历史和公共事件现场进行创作,无疑兼顾着这一切。

我们常说作品是艺术家的孩子,作品的传播、互动,进而获得生效、成长和更多可能,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家欢迎与社会各界合作,但别忘了自己最清楚艺术的初心。只要作品有担当、意义和创意,就有可能也应该努力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参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与社会,也必然极大地影响着艺术的创作与未来。

“俯卧撑”系列作品中,您有什么遗憾吗?

区志航:“俯卧撑”作品自2007年夏天在《身体媒体当代艺术展》第一次公开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创作了近千个作品,难免有失手、不理想、考虑不周和不可抗拒等遗憾。但就作品的整体构建、表现、影响、发展,以及社会接纳和认知度而言,已经超乎想象,不应该再有什么遗憾。

“俯卧撑”系列还会继续创作下去吗?会有什么改变吗?

区志航:在“俯卧撑”这个格局体系中,每一个作品既单独成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充满可能、不断成长的庞大整体。本来每一个作品的意涵就非常丰富,有机构成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这个庞大的体系除了因作品的不断增加、已有作品不断回到社会获得的延伸,以及介入事件自身的变化而不断成长外,还有很多的可能,可以不断的解构重组,可以单个作品或某类系列的方式重返社会。随着“俯卧撑”这个庞大的“公器库”的不断丰富,已基本涵盖了现实社会的各类问题,只要愿意,每天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叠加介入。我希望作品既可以在当下生效,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别样、独立、可供思考和具有文献价值的历史线索。

人生在世不仅要有信仰,更应该有奉献。只要符合“俯卧撑”介入标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我又有可能介入,我就会继续以身体载道。“俯卧撑”系列表面看一成不变,其实每个作品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更适合我的诉求,为什么要改变呢?如果变来变去,人们凭什么辨认?也就不可能有“俯卧撑”的今天。

最后,您怎么看待行为艺术在中国的状态和发展。

区志航:近些年行为艺术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行为艺术节和从事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公众对行为艺术也更熟悉和包容。相信只要中国社会继续保持宽松的环境,行为艺术家又能不断超越传统行为艺术的思维和局限,充分利用互联网,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积淀,一定能够实现行为艺术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摄影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