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2018-01-11 20:26李艳波
艺术评鉴 2017年23期
关键词:贝多芬

李艳波

摘要:《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这部是贝多芬早期作品巅峰之作,表现了青年时期对命运和社会地位不公平的愤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本文是对其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 奏鸣曲式 c小调 曲式与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001-0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lgvanBeehtoven,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写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C小调是贝多芬叙写悲情乐章常用调性,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悲剧色彩。本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各部分主题明确,乐思统一,结构又高度高度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平。

一、作品了解

《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共三个乐章,此文分析的是第一乐章,该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1],并有引子和尾声,充分为我们展现了鲜明的情感洗礼和充满推动力的情感布局。第一乐章中引子创作技法的用法在整首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第一乐章的主题思想,并贯穿于展开部和尾声中。先由是一段长的具有悲怆情绪的极缓板为前奏引入,后转为快板,悲怆情绪的旋律中露出坚强不屈,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表达了作曲家对命运的悲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结构分析与研究

引子为c小调,主副部元素及调性先现,采用了极缓板(Grave),是一个准平行开放乐段。1-5小节在技法上采用了发展模进和重复的手法,左右手形成柱式和弦式连续进行,经过两次分裂模进停在主和弦上,另外沉重的节奏、旋律音调营造出了悲壮的情绪,展现出动机主题的悲剧色彩。第一小节采用重属七和弦代表着变化不确定色彩与级进上行附点音的悲情音调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奠定了引子发展基础。第6-12小节采用了连句式的发展和模进,织体节奏的变化以及八度叠加和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进行,结尾有即兴式的快速半音终止在属和弦开放结束。

乐曲的呈示部采用极快板(Allegro(11molto0eonbrio)),与引子庄重的级缓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两个乐句构成,为平行乐段,调性建立在c小调上,同样表现了激昂的情绪特征,节奏为2/2拍子,表现沉稳有力的进行,左手伴奏声部为八度分解的震音贯穿主部主题。第一乐句由主和弦开始,连续的四级副属和弦到转调和弦进行,在加上旋律声部四分音符的上行进行转由二分音符柱式和弦下行,结束在主和弦完全终止,表现十分激情、坚定。第二乐句为第一乐句的重复,分解为两个单核动机进行,接着为旋律下行由重属和弦结束在半终止,同时主部主题的双音跳进的旋律声部和以持续音音型为基础的低音进行表现出了一种勇于挑战悲惨命运的信念,具有典型的主题动机形式。连接部为23个小节,低音半音上行的旋律线条由c小调转入bE大调的属和弦上,以插入的新材料强调进入,后转为主部材料动机式引申变化。其间,调性变化模糊不清,经历G大调bA大调在到B大调的属和弦连接到副部主题,此连接部绚丽构成为贝多芬主题动机的臆想,徘徊不定,转调频繁足以证明作曲家的悲怆情绪。

副部主题为38个小节,三乐句乐段形式构成,抒情性主题。调性在关系大调(降E大调)和同主音小调(降e小调)上进行,前两个乐句为平行乐段,第三个乐句较前两个乐句为准平行移位关系。首先在左手低音长音保持以及音程式简单重复的伴奏织体上平稳进行,右手穿插在高低音声部中,跳音及长音进行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体现出了贝多芬式浪漫情景,抒情性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形成对比,证明贝多芬作曲技法之高超以及思想的广阔,大量的跳音和装饰音(波音等)表现出轻巧、生动流畅的旋律音符[2]。结束部为41个小节,调性建立在bE大调上,三部分并立,分别为结束部1、结束部2、结束部3。第一部分为高低声部作反向进行的线条运动,并且按此原样重复一遍,四个声部同时行进,两个外声部为旋律声部,两个内声部为填充声部,音响饱满,且为隐性的旋律向相反的方向拉开,最后终止在主和弦结束。第二部分为两句流动灵活的高声部旋律,重复一次结束同样结束在主和弦。第三部分的材料则又取回主部材料作镶嵌,回到原主题材料,并以开放终止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导入部分,第二的阶段为展开部分,第三个阶段为属准备部分。导入部分为4个小节,调性建立在g小调上,材料运用的是引子的动机材料,和主部主题具有承接关系,并且具有悲怆的情绪为展开,具有很强的结构层次和艺术表现力。

第二阶段运用了主部主题材料进行展开,有31个小节,也称为中心部分,是连接部和引子材料的综合,其速度与呈示部一样,又可以划分三个句子(6+6+18),前两个句子为模进进行,第三个句子为主部主题材料和新材料的结合,形成新的交替组合发展。先以e小调的主和弦开始进行[3],后开放结束在D大调的副下属上转到第二句,和声也趋于规整。第三句材料多为主部主题以及新材料构成,调性趋于凌乱,没用固定的调性,调性由f小调转到bB小调,再由bB小调转到c小调,和声构造为二线条进行,线条和声典型。第三个阶段就是为了再现部作的属准备。28个小节,以主部主题材料为主要,属音持续低音进行一直到达乐曲的黄金分割点结束,直到再现部。以其深刻的音乐形象,描绘作曲家反对阴暗统治,残酷命运的要挟,接着音调在左手八度持续音分解和弦下与前奏中悲痛的旋律音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由高音旋律声部单音下行回到再现部主部主题。

再现部完全再现了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前8个小节,但是后乐句进行了补充,调性已回归主调,将本乐章帶人最后的悲痛。再现部在结构上和呈示部不同的是省略了连接部[4],只剩下三个部分: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结束部。主部主题材料为26个小节,调性建立在c小调上,为开放性的平行乐段结构,而且在呈示部平行乐段的基础上扩充了第二乐句,扩充了10个小节,代替了原来连接部的功能,乐曲往下属方向转调,使其连接部省略。副部主题材料为33个小节,三乐句乐段,调性由f小调转到c小调,其主题基本上保留了呈示部的原来的形态,但调性有延迟回归的现象,副部主题I由于省略了个别模进进行,并且调性全部变成了主调c小调完满终止到结束部。结束部由三个部分组成,调性为c小调。

尾声在漫长的休止中再次出现了级缓板引子,随着模进音程的移高以及力度和速度的加强加快,更加剧悲怆的气氛,为16个小节,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引子动机材料构成,共有4个小节。这一阶段采用调性为c小调,其材料形态与展开部材料开始的形态十分相像。第二阶段由主部主题材料构成,共有11小节,这一阶段无论旋律发展还是和声进行都十分简单。最后以五个坚定有力的和弦以及伴随着戏剧性特征随着和声进行由四级到五级到主和弦的复式完全终止让音乐深陷一种沉思、安静,通过终止式和弦结束了第一乐章,这正是体现了贝多芬早期作。

三、结语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年对钢琴奏鸣曲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它是贝多芬在钢琴创作及技法成熟的一个里程碑。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奠基人,值得后辈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杨硕.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3(c小调)[J].音乐生活,2007,(03):76-77.

[3]葛琤.汉斯·比洛与施纳贝尔编订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比较研究——以“悲怆”第一乐章为例[J].当代音乐,2017,(01):47-50.

[4]范乃信.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莫言的勇气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聋子最好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