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改”三年,新疆棉花质量改进历程及思考

2018-01-11 20:35李岩吴志勇罗俐陆兰陈玉峰
中国纤检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检公证棉花

李岩 吴志勇 罗俐 陆兰 陈玉峰

近三年来,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后,棉花公证检验在服务宏观经济、稳定产业发展、保护棉农收益的基础上,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公检数据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引导和倒逼监管机构、涉棉企业、棉农在各自领域创新方法、优化措施、规范程序,促进新疆棉花质量稳步提升。

棉花公证检验已经走过20个年头,检验模式也随着政策的变迁和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发展。近三年来,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后,棉花公证检验在服务宏观经济、稳定产业发展、保护棉农收益的基础上,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公检数据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引导和倒逼监管机构、涉棉企业、棉农在各自领域创新方法、优化措施、规范程序,促进新疆棉花质量稳步提升。

新疆棉花公证检验的历史进程及变化格局

(一)公证检验历史政策的由来和公检模式的变迁。

公证检验,就是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代表国家对棉花的质量、数量组织实施检验并出具公证检验证书。由于专业纤检机构是国家确定的公证检验机构,是第三方进行棉花质量检验,与棉花购销双方没有直接利益关系,检验结果具有公证性,因此称为棉花公证检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纤维检验局对多地主要纺织企业进行棉花质量检查,暴露出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6年,国务院决定稳步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打破了冰封近半个世纪的棉花计划购销体制。1997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明确棉花质量由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进行把关,并由纤检机构对交易市场成交的新疆棉花作为试点开展公证检验。自此,棉花公证检验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1998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决定从1999年开始进一步改革棉花流通体制,作出了推行棉花公证检验制度的决定。主要包括:国家储备棉入库、出库由专业纤检机构实施强制性公证检验,检验证书作为国家掌握储备棉数量、质量的凭证和财政支付费用、利息的主要依据;经营性棉花由交易双方自愿委托专业纤检机构进行公证检验,检验证书作为双方结算货款的依据。

由于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掺杂使假现象严重,国家通过两年的棉花打假专项斗争后,2001年,國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发布文件要求彻底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和渠道,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实施社企分开、储备经营分开,同时颁布实施《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了棉花公证检验制度,规定由专业纤检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棉花质量、数量进行公证检验,所需检验费用由国家财政列支。从此,专业纤检机构职能地位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确立,棉花公证检验成为国家法定制度。

2003年,为完善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稳定提升棉花质量,提高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竞争力,国务院批准了由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纳入新体制改革的棉花加工企业改用国际通用的棉包包型,对成包皮棉进行信息化管理,专业纤检机构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施行普遍性、权威性的仪器化公证检验。从此,棉花质量检验由感官检验到仪器化检验,由销售环节检验到加工环节检验,由按批检验到按包检验。

2008年,公证检验在全疆范围全面铺开,全疆共投入运行仪器化公检实验室18家。2010年,棉花公检成为临时收储政策的必备条件,新疆棉花公检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4年,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护棉农基本收益,稳定新疆棉花安全大局,充分落实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要求,纤检机构充分借鉴美国施行的棉花专业仓储管理先进经验,提出“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新模式,逐步建立、完善在库公检制度,要求专业纤检机构在仓库内对纳入规范监管的棉花进行重量检验、抽样品质检验,有效避免了以往企业自己取样、样品造假等行为,确保了公证检验样品的真实性,维护了公证检验的公信力。

2015年,为进一步提高公检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纤检机构在坚持棉花质量公证检验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优化操作规程,提高样品流转效率,改进现场检验技术装备,建设调剂实验室、完善公检信息系统、优化数据共享接口、缩短检验时间,切实提高公检效率。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新疆进一步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创新价格补贴手段,研究“交售量+质量”补贴模式,合理确定棉花质量指标的补贴占比,让生产优质棉花的棉农得到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补贴,调动棉农生产优质棉花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优质棉花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新疆棉花历年来公检量和覆盖率的变化。

2001年,新疆纤检所、巴州纤检总站、石河子纤检总站开始参与经营性棉花公检试点,对3家纺织企业完成9.8万吨公证检验;到2013年,承检机构增加至13个,受检企业扩大到40余家。13年间,全区已累计完成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172.3万吨。

2002年,新疆纤检局组织10个地州纤检机构技术力量,赴内地开始了国储棉出库公证检验。之后,新疆各级纤检机构按照中纤局统一部署,严格工作程序,把好质量关口,认真组织实施国储棉出入库公证检验,到2014年,累计完成储备棉出入库公证检验73.8万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根据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会议精神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计划》的要求,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确立了参加2004年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棉花加工企业和公证检验承检机构名单,新疆奎屯纤维检验所、巴州纤维检验所和石河子纤维检验所被确定为参加改革试点准备的棉花公证检验机构。当年,全疆配置HVI 4台,完成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1.8万吨,占全国公检总量的90%。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部署,全疆各地棉花加工企业纷纷按照新体制改革要求更新改造生产加工设备,各地州陆续建立公检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家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和1家仪器化公证检验抽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在30000平方米以上,每年参与仪器化公证检验人员达1500余人,配备了大容量棉花综合测试仪(HVI)230余台,检测能力达600万吨,检测范围覆盖全疆所有产棉区域。endprint

新疆棉花质量的发展形势

以历年细绒棉仪器化公检数据为基础,对2011—2016年新疆棉花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三个主要质量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别见图1~图3),分析新疆棉花历年来的发展形势以及质量水平。

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细绒棉的长度由25mm级至32mm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mm级为标准级,30mm~32mm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mm~26mm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

图1 2011—2016年度全国、新疆棉花加权平均长度

通过对比数据发现:6年来,新疆棉花加权平均长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3年,全国及新疆棉花长度指标均处于逐年下降状态。2014年,开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结束了长度指标连续下滑的不良局面;2015年,受连续高温天气影响,棉花生长受到影响,棉纤维变粗、变短,长度指标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长度指标迅速恢复,处于6年来最高水平。

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棉纤维成熟度越好;但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则成熟不足,纤维较细,织物容易产生疵点且染色性差。

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分为三级五档,只有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较高的纺纱性能,马克隆值A级使用价值较好,B级使用价值正常,C级使用价值较差。

图2 2011—2016年度全国、新疆马克隆值A+B级占比

通过对比数据发现,6年来,新疆棉花马克隆值指标稍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度受高温天气影响,纤维较粗,马克隆值指标呈现较大滑坡,处于6年来最低水平;但2016年马克隆值指标得到迅速恢复,稳定在近4年平均水平。

断裂比强度也是棉花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直接相关。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5个档,即很强、强、中等、差、很差。其中,很强档、强档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即断裂比强度在29.0cN/tex以上时细绒棉的使用价值才比较高。

图3 2011—2016年度全国、新疆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

通过对比数据发现:6年来,全国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均在29cN/tex以下,强度不足仍然是中国棉花的一块短板,而新疆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指标还稍逊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新疆棉花质量提升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不过价改三年,新疆棉花平均断裂比强度较2012年、2013年均有所上升,并稳步增强。

近6年来,从指标上看,价改三年新疆棉花细绒棉各项指标较临时收储三年有好有坏,主要是2015年受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新疆棉花过于成熟,长度变短、纤维较粗,以致长度和马克隆值这两项指标有所下降。

但从总体上看,新疆棉花质量稳步提升,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临时收储期间,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严重,棉花长度、马克隆A+B级占比、断裂比强度逐年下降。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后,在市场引导下,棉农和棉花加工企业质量意识逐步增强。新疆棉花质量逐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新疆棉花宏观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2016年,各项质量指标快速回升,长度指标创6年来最高水平,马克隆值高于近4年平均水平,断裂比强度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新疆棉花质量得到有效恢复,新疆棉花品牌声誉正逐步加强。

价改三年的主要质量举措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棉花质量检验网络体系和制度。一是建立覆盖全疆所有产棉区域的公证检验网络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专业仓储监管+在库公证检验”模式,对库内棉花进行全程监控,依据棉花国家标准,在库内进行公定重量检验,规定品质检验样品抽样实行逐包抽检方法,在环境稳定、设施先进、与国际检测标准接轨的仪器化公检实验室内进行品质检验。二是建立功能完善、统计方便、时效性强的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网络平台和监管棉公证检验管理软件,有效实现对监管棉重量检验、包包抽样和后续仪器化公检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二)建立棉花价格由质量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化机制。国家实行棉花收储期间,市场交易以重量为主要标准进行兑付,对棉花质量指标约束较小,棉农和轧花厂过于追求重量而忽略质量,市场棉花很多,纺织企业却无棉可用,饱受下游企业诟病。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过程中,逐步形成棉花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斷提升纺织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以充分表达、准确反映纺织企业对高质量棉花的强烈需求,坚持棉花交易按质定价,质量的差异映射价格的变化,即棉花交易由市场主导完成,交易价格以质量为决定因素。

(三)优化公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建立调剂实验室,完善公证检验检测布局,减少运输和排队耗时。 二是提高公检信息化水平,优化公检内部流程。实现棉样基础数据采集、流转交接、后续品质检验等环节信息流快速传递,大幅缩短检验时间,根本上解决公检数据滞后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三是调整组批规则,实现在库配棉销售,减小物流成本,促进贸易流通。

(四)倒逼轧花企业适应市场对质量的需求,主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棉花质量。一是在收购环节更加注重棉花质量。在以往籽棉衣分、颜色品级的基础上,细化棉花收购质量标准,将棉花的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纳入价格评定体系。二是在加工阶段加强对异性纤维的控制。完善挑拣措施,加大异性纤维排除力度,降低异性纤维含量。三是不断改进、优化机采棉加工工艺,特别是清排技术,减少机器对棉纤维的损伤,降低短纤率,提高棉纤维平均长度。

(五)向上游传导质量压力,对棉花种植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棉花种植者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规范采摘过程,从而提供使用价值较高、异性纤维或杂质较低的优质棉花。一是棉农为紧跟市场需求,质量意识明显提升,在棉花品种的选择上更加谨慎,从质量、产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二是在棉花采摘阶段更加规范,注重从源头减少异性纤维或杂质的混入,在交售环节更加注重“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对棉花质量的影响。三是普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实施机采棉管理,在种植程序上更加优化。如采用厚膜,降低机采棉地膜残留。endprint

(六)在棉花收购季节,全疆质监部门派出检查组对轧花厂开展异性纤维、混等混级、检验标准执行情况持续性专项检查,督促轧花厂按标准、按制度收购、加工棉花,确保涉棉企业在生产各环节做到杜绝异性纤维混入,防止混等混级现象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棉花标准及“一试五定”检验制度。

取得的质量成效

(一)棉花公检证书的含金量逐步增强。通过在库取样、在库公检,有效避免和杜绝了以往不良企业样品造假行为。通过棉花集中监管、包包抽样,公检数据真实反映棉花质量,公检证书普遍被棉花交易各方接受和认可,作为第三方公证检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断增强,纤检机构的职能得以充分履行。

(二)纺织企业对质量的需求和市场提供的以公检数据为基础的交易棉形成有效对接。公检数据的真实可靠不仅让纺织企业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还为纺织企业配棉生产提供数据支持,灵活选择“怎么买、买多少”。目前已初步建立按照纺织企业的需求进行配棉销售的模式,快速完成电子组批,使公检数据真正指导纺织用棉和纺织生产。

(三)新疆棉花整体质量得到快速恢复,质量信誉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价改三年,在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新疆棉花不仅快速转变了临时收储期间质量指标逐年下滑的趋势,还实现了棉花质量稳步增长、快速提升。2016年,新疆棉花平均长度为6年来最高,颜色级、长度级、马克隆值级等指标均好于全国,得到了下游纺织企业的信赖和认可,新疆棉花质量信誉不断提高,品牌优势得到初步体现,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机制正逐步形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棉花品种多乱杂,直接影响品质的一致性。新疆棉区地域广阔,生态条件特殊多样,温差波动大,枯霜期不稳定,这对棉花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北疆棉区主要推广新陆早7号、8号、9号、12号、13号、45号和50号,南疆棉区主要种植品种是中棉所49、63以及新陆中32号、35号、37号等系列品种。但多年来,新疆棉花种植区域没有进行相应的长期的规划布局,各地区缺少过硬的主栽品种,地方上还是完全由棉农自主选择棉花品种,片面追求产量和衣分,有新疆自主研育的本地棉,也有引进的冀棉、鲁棉和豫棉,这些品种根据功能不同,又有常规棉、杂交棉和转基因抗虫棉,种类繁多、混杂严重,在新疆发现的棉花品种多达100多个,个别县(市)栽培的品种就有10个左右,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普遍存在,对植棉技术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以及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

(二)棉花加工企业不严格执行进厂检验制度,“一试五定”流于形式,棉花收购方仅按颜色和衣分定价,以普通价格收购优质棉花,压级、压价现象未得到彻底清除,以致“优质优价”的信息不能直接传导给棉花种植者或交售者,不利于从源头上提高棉花质量。2014年,全疆共查处不严格执行“一试五定”进厂检验制度案件45起,占全年案件总数40.2%;2015年查处43起,占案件总数40.2%;2016年查处26起,占案件总数41.9%。没经过进厂检验的棉花不能区分等级差别,所有的棉花混乱堆在一起,严重影响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导致纺织企业难以大批量购买高品质棉花,影响新疆棉花的宏观质量。

(三)异性纤维依然是影响棉花质量的核心因素。手摘棉花时非棉编织袋的使用、晾晒储存时外界非棉纤维的混入都会造成异性纤维含量增高。虽然监管部门加大了检查力度,棉花加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排除异性纤维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得到彻底解决,依然严重影响棉花质量。

(四)机采棉皮清过度,短纤率仍然居高不下。由于新疆机采棉从地面至第一个果枝的间距过小,采摘棉花时机器下沿距离地面太近,会吸入大量的尘土、叶屑,较薄的地膜在这个过程中混入籽棉中。轧花厂为片面追求外观效果,一般会进行3~4道皮清处理,结果就是过度加工对棉花纤维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主要是纤维断裂、长度降低、短绒增加、棉结增加,降低了皮棉的内在品质。

建立专项课题,研究发现新疆手摘棉与机采棉在HVI测试方面的质量指标差异不大,但成纱性能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短绒、棉结、毛羽较多(见图4)。

图4 新疆手摘棉与机采棉短纤率质量差异

(五)棉花公证检验制度还未得到充分落实,部分企业逃避检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疆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制度体系已经建成,检验范围覆盖全疆所有产棉区域,检验方式更加科学先进,检验结果更加权威公正,檢验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尽管如此,仍有一小部分棉花未进入监管仓库直接销售,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难以保障交易过程公平公正,不利于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进。

(六)以公检数据为基础的重新组批销售模式还未得到充分展开。为适应棉花市场交易的需要,正逐步尝试按照纺织企业配棉需求进行快速电子组批销售的新模式。由于该销售模式还处于成长阶段,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采用该模式的用户还比较少,下一步将加大电子组批销售模式的推广应用,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疆棉花销售。

(七)高质量棉花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美棉、澳棉在质量指标上仍有不小差距。新疆机采棉从生产过程来看,新疆机采棉种植品种与采棉机不配套、成熟期不一致,导致棉花的一致性较差,杂质粒数较多,新疆机采棉含杂率多在2%左右,杂质面积是澳棉、美棉的150%以上。加工企业为得到较好的外观效果,皮清除杂过度,对棉纤维造成一定损伤,导致长度变短,强度变弱,棉结增加,多数企业反映,新疆机采棉的前纺落棉率远高于进口美棉,甚至个别企业的落棉率达到了10%,而美棉仅在5%左右,在相同工艺情况下,新疆机采棉成纱棉结要比澳棉、美棉高10%~40%,以致新疆机采棉纺纱的支数主要集中在20~40支,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纺织品。

从近10年新疆棉花、美棉、澳棉质量演变情况来看,新疆棉花马克隆值略高于美棉,略低于澳棉,稳定在平均水平,波动较小。新疆棉花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与美棉、澳棉相比则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2011年以后,长度和强度质量指标明显下滑,2014年虽有所回升,但与美棉、澳棉的质量差距在继续增大,新疆棉花在世界范围尚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endprint

质量改进方向

(一)加强棉花种子管理。建议在全疆范围内公布法令,对疆内棉种市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强制性要求在地州范围内将棉花品种缩减到2~3种,由地州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研究确定后公布并强制实行。鼓励育种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满足纺织需求的优良品种。提高新品种审批标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种子在提升棉花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棉农收益等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

(二)在立法环节进一步确立轧花企业对进厂品质检验的明确要求,要求轧花企业对收购的籽棉严格按照“一试五定”制度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与交售者进行结算。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棉花收购季节,成立专项检查组,对轧花企业进行巡回检查,对不严格执行“一试五定”检验制度、不分类分级堆放籽棉的轧花企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进厂检验制度得到充分执行。

(三)继续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手摘棉“三丝”和机采棉“异杂”问题。加强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在生产、采摘、包装、运输等环节杜绝“三丝”的混入,加强异性纤维的挑拣和排除,改进皮清生产工艺,层层降低异性物质的含量。

(四)大力推进建立以公检数据为基础的网络销售平台,纺织企业可根据织物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按包任意选择自己所需的棉花,也可根据配棉规则,按就近原则快速实现棉包电子组批,以灵活购买方式,降低流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五)大力推广机采棉规模化生产,系统研究机采棉质量演变历程,重点从棉花品种、采摘方式、加工工艺等方面分析棉花质量影响权重,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工艺流程,减小新疆机采棉与手摘棉的质量差异。在不降低棉花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出台机采棉质量标准,提高机采棉市场竞争力。

(六)在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的大环境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的质量管控,加大棉花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宣贯力度,重点做好《新疆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和《棉花加工标准》的推广执行,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意识。进一步按照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要求,督促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实施公证检验。

(七)制定、发布《新疆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从加工设备、人员、检验仪器、检验室、棉花标准、包装、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对在新疆从事棉花加工的企业进行严格规范,引导、推动棉花加工企业升级加工设备,提高棉花加工质量,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水平,落实大包型棉花包装要求、督促企业实施棉花公证检验。

(八)出台、实施《加强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保障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许可取消后质量监管工作顺利衔接。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转变监管方式,健全棉花加工企业信用分级评价体系,依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完善常态化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日常监管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做到分类施策、有的放矢。建立棉花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和棉花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从苗头上防止大面积质量事故发生,有效管控棉花质量风险。

(九)推进《价改补贴棉花质量挂钩试点》,將优质优价的信息传导到棉花的生产者。在籽棉收购环节,不少轧花企业依然以衣分高低和颜色好坏来决定收购价格,导致棉农不注重棉花内在品质的提升。将补贴政策与质量挂钩,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厂检验制度,增加质量因素在棉花流通中的地位。

(十)建立《棉花加工企业诚信经营评价暂行管理办法》,重点抓好加工企业公示制度和诚信评价工作,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严重失信违法的棉花加工企业纳入行业领域“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让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十一)公证检验和进厂检验的改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检测布局,虽然当前公证检验总体布局已覆盖全疆所有产棉区域,检验能力基本满足当地企业检验需求,为促进目标价格改革实施更为顺利,个别实验室需要根据棉花资源的变化、流通的业态、监管库储存量的波动等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包括检测能力的调整和实验室布局的调整。二是进一步优化公检流程,缩短流转时间,确保检验的时效性。三是加强进厂检验仪器设备的信息化升级改造。当前的“一试五定”进厂检验工作一直沿用十几年前的老旧仪器设备,多年来未发生重大技术革新,长度依然靠手扯,马克隆值、强度、杂质、回潮等仪器设备老化严重,操作不便,甚至可能对操作者造成机械伤害。在棉花上市高峰期,当前的检测设备难以满足大规模棉花集中进厂检验需求,需进一步加强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进厂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开发现代化、数字化籽棉质量检测系统,加快推进建立棉花质量信息动态监控系统。四是加强监管棉现场检验质量管控,定期对所有监管库在用的水分测定仪进行再检定,定期开展杂质和水分比对试验,加强对趋向性数据和异常数据的对比分析,推广应用更加科学、准确的数字化在线测试仪器,确保在库现场检验公正可信。

(十二)设立专项课题加强对新疆棉花和美棉、澳棉间的质量差异进行动态研究,从品种培育、田间管理、采摘机械、皮清加工等方面分析新疆机采棉纤维质量的演变规律,分别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综合质监、供销、发改、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培育衣分适中、品质优良、成熟集中、高矮合适的机采棉品种,探索适合机采作业相配套的种植方式、采收模式,研究适应当前新疆棉花品种的采棉机,减轻纤维损伤,减少杂质混入,升级加工技术,改进轧棉工艺,探寻杂质与短纤综合目标达到最优值的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努力提高新疆机采棉的质量。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检公证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协议不公平 公证也没用
塔城地区质监局领导赴棉花公检一线调研指导工作
积极拓展公证服务渠道 深化公证服务全覆盖
棉花公检实验室HVI颜色托盘运行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第五师皮棉入库公检销售正式启动
恼人的婚前财产公证
哪些公证事项不能委托他人代办?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