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海上丝绸之路与地方经济发展

2018-01-11 13:55李巍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李巍

摘要:河南信阳古称“光州固始”,素有“中原侨乡”之称,被誉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根亲圣地之一”。而“光州固始”与闽台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深入的开展其研究可以为今日信阳更好的借力“一带一路”的契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光州固始;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而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福建在历史上又与“光州固始”有着不解之缘。信阳如果能够围绕“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与海上丝绸之路”做好文章,梳理信阳历史上与福建的经济文化融合,其经验不仅能够对今天信阳的文化创新有积极借鉴意义,同时还会对信阳抢抓“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机遇以启发。

一、 “光州固始”与闽台渊源考辩

(一)“光州固始”历史沿革

“光州固始”既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同时本身也是一个行政区划。从政区上来讲,其是由“光州”和“固始”组合衍生而来。“光州固始”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光州固始所在的史灌河流域通过淮河干流与华东地区连通,是中原地区进入华东的咽喉要地。它在春秋时期处于吴、楚两国交界处,秦汉以后时而属于中原地区的“豫州”,时而属于东南部的“扬州”,因而有“吴头楚尾”、“豫南扬北”之称。同时,这里还是南北交会之地,东西连通之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同时,光州固始一带也是民族交会、融合的重要地区。先秦时期这里就有华夏、苗蛮和东夷人居住,有多个部族的封国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部山区又有众多蛮民居住。今日的固始县是河南人口第一大县,总人口达163万,比河南的一些直辖市的人口还要多。这里地域广阔,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这里河流密布,平原、山地、丘陵等各种地貌都有分布,是“江南”与“北国”的结合部。

“光州固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从唐代开始,光州与固始成为一个习惯性的联称,作为一个存在较长时段的行政建制,这种联称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概念,它在闽台族谱文化与方志文化上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从某种意义上将,“光州固始”是闽台族群心中中原文化的化身,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可以说,“光州固始”这个地名它承载着唐代中原移民辗转流离、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着一部血与火的传奇,更是将豫、闽、台三地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圣地。

(二)“光州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入闽

在中国古代,在发生战乱和灾荒之际,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主动或被动的移民。而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辗转迁往南方的历次迁徙中,江南的江、浙、赣、闽和岭南地区为主要目的地。而历史上的光州固始人多入闽,而且入闽时间较早,人数众多。在“光州固始”历史上曾有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其中最重要的两次就发生在唐代。

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族南迁入闽。据《云霄县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0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民苦之。咸乞镇帅有威望者,以靖边方。朝廷以政刚果敢为,而谋猷克慎,进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镇绥安”。时光州固始人陈政带领府兵3600人,将吏120人,前往七闽百粤的交界处“开屯建堡”。后来,陈政不幸染疾病死,其子陈元光继任鹰扬将军。陈元光少年英勇,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终于平定啸乱。之后,陈元光及其部署并未返回故里,而是接受朝廷诰命,屯垦于云霄山下。陈元光在福建当地致力发展农桑,大力推广文教。武则天时,政府决定在闽南设置州县,任命陈元光为漳州刺史。经过数年的努力,当地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史料记载,“由是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陈元光也获得了“开漳圣王”的美名。

唐末王氏兄弟率领五千人马入闽。史料记载,“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为农。兄潮,为县史。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

[1]卷六十八“蔡贼秦宗权以为光州刺史,寻遣兵攻之,绪率众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汀,自称刺史。”[2]卷一百三十四王绪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呼百应,很快达到数万人。但是,王绪此人心胸狭隘,生性多疑,又喜滥杀无辜,最终被属下将士处死。王绪死后,其部众推举有威望的光州固始人王潮为统帅。王潮体恤将士,受到部众一致拥戴。王绪在整肃队伍后先后率军攻克泉州、福州等地,占据闽、岭五州等广大之地,而随王绪从光州固始入闽的中原士卒也因此大多落籍闽地。王潮在福建选贤任能,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史料记载,其“创四门义学,还流亡,定租税,遣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交好临道,保境息民,人皆安焉”[3]卷九十。伴随着王潮对闽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当地农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唐政府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管内观察使。后王潮病死,王潮的弟弟王审知代其位,后梁建国后,改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去世后,其子王延钧称帝,建立了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成为“十国”之一。

唐代早期和中后期,从光州固始出发进入闽地的这两次移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影响深远。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先后成为“漳州”和闽地的统治者,带领迁入的中原汉人和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对福建当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推行中原的先进文化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闽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闽人外迁与“闽台祖地”的产生。唐代由光州固始到闽地的两次移民浪潮,增加了闽地的人口数量,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民族结构和文化素养,移入的中原汉人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的融合。这些落籍福建的光州固始人后代在福建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虽然族群不断扩大,活动的空间也不断的拓展,但其对故土的亲缘关系缺并未斩断,在家谱中对祖地“光州固始”多有提及。宋代以后,不少福建人谈及自己的祖先时,都说是从“光州固始”迁来。

宋、元以后,已入闽数百年的部分固始移民后代又离开已世居的闽南,渡海入台,并最终发展成为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尤其是明清以后,福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加上政府的海禁政策时断时续,造船技术又不断进步,更多的福建人选择渡海入台寻求生计。由光州固始到闽南,再到台湾,从内陆到沿海再到波涛汹涌的海洋,唐代到明清,跨越数千公里的空間维度和数千年时间的维度,光州固始人的后代披荆斩棘,将其先祖敢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虽远离祖先的故土,但这些入台的闽南人不忘祖根,许多族谱中明确记载自己是从光州固始而来,福建闽南也只是其先祖的移民迁入地,于是这也就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了闽、台人对光州固始的祖根的共同认同。endprint

可以说,随着闽人外迁,“光州固始”的“闽台祖地”地位逐渐形成,“光州固始”已成为豫闽台一脉相连的纽带,它所体现的象征性、根亲性与神圣性,已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地域文化之中。毫无疑问,在闽台人的心中,“光州固始”就是唐山,就是原乡,就是中原,是他们永远的根。[4]

二、 “光州固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由于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历史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东西方交流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也必然使得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光州固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打下来自己的烙印,对其拓展发挥了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一) 陈远光父子与唐初福建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陈元光父子在唐初福建开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料记载,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求在泉潮间增置一州,将原来的七闽增加为八闽,并恳求朝廷委派各级地方官吏。唐中央政府同意了陈元光的请求,并决定因地而名为漳州,在漳江边上建漳州城,下辖漳浦、怀恩二县,漳州也由此而来。朝廷还诏令陈元光兼刺史之职,属官自别驾以下,陈元光可以自行辟置。漳州建置以后,陈元光着手全面恢复社会经济。史称,其率众“剪荆棘,开村落,收散亡,营农积粟,兴贩陶冶”。[5]第2页陈元光开创了漳州地区的屯田制度,他让驻军耕战合一,垦荒自给;招致流民,吸引外地富裕劳动力入闽开荒种地。可以说,陈元光是唐朝初年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开拓展,他带去了当时中原地区最先进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方式。当地百姓对陈元光,十分感戴,因而陈元光作战阵亡时,“百姓哀悼,相与制服哭之。”[6]第126页陈元光死后,他的部下和子孙执行了陈元光制定的相关政策,对福建持续进行开发。陈元光的儿子陈晌、孙子陈鄂、曾孙子陈漠等人相继被中央增幅任命为漳州刺史。海上丝路的拓展离不开内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陈元光及其后人虽未直接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贸易,但是其推动漳州经济的发展,为此后不久繁荣的海上丝路作了充分的奠基和准备。

(二)闽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闽国从王审知到王延钧称帝的四十年中,由于福建地域狭小,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采取了较为开放的经济政策,大力奖励对外通商,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招徕海中蛮夷商贾,与高丽、日本、三佛齐进行贸易,其“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甘棠港开辟了众多的航线,其中有的可远至东南亚。到了五代王延曦当政时期,福建还设立了“市舶司”,福州城内呈现出了“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繁荣景象;而泉州则成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的外商进贡中国的重要通道。史料记载,当时闽国向梁王朝一次进贡的外国商品就“累价千万”。来福建的外国人中,有阿拉伯人,也有朝鲜、日本南亚地区的商人和传教士,他们或经商,或传道,对福建的地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福州郊区考古发现的五代刘华墓葬中,就出土了一批头戴伊斯兰帽饰的男俑和三件来自波斯的孔雀蓝釉瓶和玻璃器皿残片,这可以说是记录当时福州与阿拉伯地区叫交往的原始物证。总而言之,王潮、王审知兄弟对闽地治理的措施不仅大大便利了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福建的文化发展水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光州固始”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

“光州固始”早在唐初就是享誉国内的淮南茶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有当时最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而跟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中原士兵和眷属们,在完成作战任务后,开发垦屯,发展农业,也带去了中原的茶叶品种、种植技术及饮茶之风。而这些中原的饮茶之风和制茶技术在福建落地生根后又远播海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扩散到东南亚各地。唐军将士把中原的种茶、制茶技术传到漳州,在农业生产中倡导开山种茶,指导群众采茶、制茶,使得民间饮茶之风由此兴起,茶叶就在闽南大地广泛种植开来。

王潮、王审知也都是淮南道光州固始县县人,他们和光州吏民五千人渡江入闽,亦为福建带去了包括制茶术之类的各种中原先进农业耕种技术。史料记载,福建鼓山的半岩茶就是由王审知队伍中的犯人开发种植的。清代的刘家谋曾这样写诗:“吾闻半岩茶,不让天池美,忠鼓(王审知)昔开闽,罪人谪居此,取供香积厨,种植劳未已。”光州的制茶术在其时代是第一流的,唐代时中国有两大茶叶产区,一为四川,一为淮南,两地制茶技术闻名于海内。淮南茶的主产区就在近日豫东南的信阳和皖西地区。对于淮南茶的优良品质,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淮南以光州为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王审知主政福建时期年年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中就有茶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福州的贡品是茶叶和橄榄,其中茶叶最能得到皇室的欣赏。北宋丘荷的《御泉亭记》写道:“唐季敕福建罢贡橄榄,但赞腊面茶”。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建立闽国,时为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不久,王延翰死,王延钧继位。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自称闽国皇帝,建元龙启。此后,北苑贡茶在王延钧的推动下开始扬名天下。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漳州茶业持续不断发展,至明朝已呈现出繁盛的景象。明朝初年,漳州制茶业已颇具规模,当时在漳茶产品中,“漳芽”、“漳片”已蜚声海内外,社会上已饮茶成风。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飘洋过海。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茶已远销缅甸,漳州成为福建省重要产茶区之一。

三、 “光州固始”在海上丝绸之路發展中的巨大贡献与历史影响

早在唐代开始就有一些闽南人到达今日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港口,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随着闽人的再次外迁,闽台祖地“光州固始”也由此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底色,开始对今日海上丝绸之路上沿线国的经济、文化、农业发展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endprint

(一)“光州固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文化传播。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承载着货品流通的功能,也担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唐宋以后随着闽南人不断移民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大批闽南人到东南亚经商或谋生,闽南方言和文化也随之渗透到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中。如日语和闽南方言语音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如保留入声,声母有重唇音无轻唇音,存在浊声母等。在民间信仰方面,“光州固始”的文化意义更为突出,在闽台人的心目中,“光州固始”就是原乡,就是中原,就是他们永远的根。如陈政、陈元光父子在闽南、粤东、闽西的开发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启动了闽南开发史,从而繁衍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伴随着漳籍华人移居海外的足迹,民间对“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信仰也播迁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政治融合。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使闽南发展步入新阶段。从陈政至陈漠,历经五代人,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中,陈家世守漳州,在中央王朝衰弱之际也没有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始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这一地区的安定。联系到唐代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使国家陷于四分五裂的状况,这种政治上的认同感是难能可贵的。而王审知兄弟治闽大力推行仁政,实施王道政治,可谓是是古代治世理政、构建和谐的一面旗帜,一部教材,被学界称为是“固始骄子,八闽功臣”。而这种和谐的政治文化思维还跨越茫茫大海,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影展而影响到东南亚诸国,如唐代以后的日本、琉球等国不仅在唐代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上积极向中国学习,而且在唐代以后与中国也交往诸多,吸收了很多中国先进的政治理念。

经济发展。闽南华侨继承了其先祖“光州固始”人的勇于开拓、不怕吃苦精神,其对东南亚国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华侨迁入当地后,开垦荒地,种植农业,从事陶器、制糖、采矿等手工业制作,满足当地的需求,他们吃苦耐劳,从小本经营做起,后来渐成规模。近年来考古发现也证明,福建对今日海上丝绸之路上沿线国的經济、文化、农业发展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随着唐代以后,闽人的大规模外迁海外,闽台祖地“光州固始”也由此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底色,开始对今日海上丝绸之路上沿线国的经济、文化、农业发展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光州固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历史启发

唐朝后期,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渠道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福建也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而“光州固始”作为一个与闽台人群有着特殊因缘的根亲祖地,其历史上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和贡献可以为其今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

地缘优势与人文品牌的打造。近年来,哪怕是学界在对福建和广州究竟谁是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争论的如火如荼之际,没有任何人对和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光州固始”给予关注的目光,不仅国际国内国际学者没有关注研究,甚至信阳地方政府也选择了沉默,丧失了有关的话语权。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磨灭“光州固始”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今日一些沿海地区宣传的海上丝路的史迹、遗迹与今日闽台祖地“光州固始”,都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事象,不能割裂或单独来看。因此,对于如何融入“海上丝路”建设,首先不是非得要争辩出谁是始发港或中心地等结果,应该用联系、动态的视野看问题,注重发掘各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关联和时代脉络,尤其是要重视中原腹地的移民活动对闽南发展的贡献和丝绸之路的影响,进而以联系的方式呈现中国“海上丝路”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用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界,来看待“海上丝路”建设中的每个细节和要素,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决策和树立国际形象服务。

在人文交流方面。已有的文化交融和“光州固始”品牌使信阳更具优势,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信阳应着力打造以根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光州固始”的丰富历史内涵及其文化遗存,加大与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联系,继续加大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民间交流,加强民间社会团体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原和信阳优秀的文化魅力和人文风情,传递与海外众多友好国家加强经贸往来的诚意。要充分发挥闽籍侨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国际商业网络的优势,面向更广层面的东南亚国家,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以经贸和文化为内容的经贸文化活动,让内陆信阳与闽南、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血脉在地缘优势与人文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信阳的学术界要开展调查研究,沿袭文献与考古实物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路,鼓励学术创新和交流。同时,信阳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发展与“光州固始”根亲文化相关的根亲文化旅游,通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推广等途径来宣传、推介“光州固始”品牌。

经济与文化共生共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聚集着4000多万华侨华人,其中闽籍华侨占多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是海外华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华侨华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很多都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华侨华人大都融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熟知所在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法律等,是中国与沿线各国交往和合作的得力桥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合作上,信阳大可以借助闽籍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各国数量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社团众多的优势,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交往,引导他们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信阳与沿线国的战略合作。如组织和引导闽商回到“光州固始”开展经贸、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调动华侨华人社团的积极性,为内陆企业和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牵线搭桥,为“闽台祖地”的民营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提供帮助;借助闽籍知名侨商人脉和经贸网络,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来信阳投资。在重视海外华侨华人资源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和交往。东南亚国家的基本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因此,必须重视政府层面的合作,适当增设一些友好省份和城市,增加彼此的政治往来,邀请周边国家的官员、代表团来信阳考察,以此加强沟通,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庄为玑,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4]张新斌:“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寻根,2009.1.

[5]关楚璞主编:星洲十年,特载部分.

[6]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

基金项目:2016年度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6WH003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
中泰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