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内涵与现实借鉴

2018-01-11 15:58李鸿飞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毛泽东

李鸿飞

摘要:经济平等思想是毛泽东平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实现经济平等作为首要目标,力图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分配公平的经济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经济平等的实现和实践形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但其对经济平等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追求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奋斗目标,他把实现经济平等作为其他领域实现平等的前提,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我国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经济领域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深入研究毛泽东的经济平等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的形成过程

毛泽东的经济平等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国漫长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其一,朴素的经济平等思想。毛泽东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韶山读了六年私塾,接受的是儒家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圣贤观及大同观念在其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他曾在1917年8月给黎锦熙的信中明确地说:“大同者,吾人之鹄也。”①表现出了其对大同理想肯定和向往。同时,在念私塾的过程中,毛泽东熟读《史记》、《纲鉴类纂》等书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功底,他“喜欢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②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而没有种地的农民,对这一问题感到十分困惑,“后来逐渐发现小说中颂扬的都是人民的统治者,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③农民的经济生活十分贫困,根本无条件去读书识字,获得和上层阶级同等的待遇,他认为这种现象就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他十分赞扬历代的农民起义,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④可以说,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思想和情感是完全与农民这些弱者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虽然没有认识到造成这一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但是他看到了社会经济领域不平等的事实,深切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为天下劳苦大众打抱不平,渴望实现平等的朴素意识为其后来形成成熟的经济平等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带有空想性质的经济平等思想。1917年秋,毛泽东涉猎了大量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受到近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开始质疑圣贤,强调个人价值以及在自主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他寄希望于大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以为只要从思想上进行改造就可以去掉积淀了几千年的奴性。⑤1919年以后,毛泽东走出校门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分子。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他广泛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他主张用呼声革命和无血革命来反抗强权,以人性论为武器来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还投身“湖南自治运动”、在岳麓山建设新村以及兴办教育,但是,这些试图实现平等的现实尝试由于没有找对路径最终都未能如愿,带有一定的空想性质。

其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渐趋成熟的经济平等思想。1920年底,毛泽东终于在“种种主义”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逐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其经济平等思想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在物质菲薄的生活条件下,他带领人民干革命,把追求经济上的平等作为共产党人动员人民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手段和伟大目标。土地革命的开展,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美好愿景,为进一步实现经济平等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及时察觉到分到土地的农民产生了两级分化的苗头,决定走合作化的道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平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毛泽东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力图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人们真正享有经济地位的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二、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内容及其实践

(一) 主张生产资料公平享有,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平等

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经济平等,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他十分重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毛泽东明确提出: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 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⑥为此,毛泽东带领农民干革命,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让农民成为自己的主人,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等。诸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主持制定土地法,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更是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并且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有一些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一些贫农、下中农缺少资金、农具、牲畜等生产工具,在生产经营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同时,农村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则“趁热打铁”,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他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全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⑦实行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逐级递进,以实现农民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从而实现经济地位的平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意识到公有制两种形式的差异可能带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此提出由集体所有制過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其构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最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endprint

(二)反对极端平均主义,力求实现分配领域的平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经济平等的前提,而分配领域的平等则保证了结果的公平。毛泽东对于如何在分配领域实现平等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视的。一方面,他肯定按劳分配制度,指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内人们绝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⑧另一方面,他反对极端平均主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于红军中的极端平均主义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分物品要求极端平均,不愿意有特别情形的部分多分去一些。背米不问大人小孩体强体弱,要平均背……甚至一副担架两个伤兵的情况,宁愿大家抬不成,不愿把一人抬了去。”⑨ “必须反对不问一切理由的绝对平均主义,因为这不是斗争的需要,适得其反,是于斗争有妨碍的。”⑩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所谓平均主义倾向就是否认各个生产队和各个个人收入应当有所差别从而否认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B11而且,在分配领域中,毛泽东不止考虑到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的平等,他还提出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结合的物质分配原则,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B12除了对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思考,为切实实现平等的分配制度,毛泽东很早就要提倡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普及技术教育,注重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缩小个人因禀赋差距而导致的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

(三) 力图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1955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实现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B13同年10月,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毛泽东再次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B14由此可见,实现农民的富裕在毛泽东共同富裕的构想蓝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认为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就要使物质财富均衡化,就要消灭三大差别。为了实现人们在物质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毛泽东领导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后,毛泽东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分配的均衡,他在《五四指示》中曾畅想过一个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大学校内部没有具体的分工,人人都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毛泽东力图通过这种模式以实现人们在劳动、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平等,从而建立一个理想化的美好社会。

三、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局限性

(一) 历史价值

平等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历代的农民起义还是社会革命,都体现着人们对于特权的反抗以及对于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景。毛泽东看到了旧社会人民备受压迫、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并且认识到造成人们不平等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追求平等的实践历程。他所追求的经济平等,在思想上突破了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特权基础之上的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平等,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这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实践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平等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人民群众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并为后来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打下了思想基础。在追求经济平等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注重科学文化建设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普及教育,不但改变了大部分中国人是文盲的状况,而且逐步建立起来农村和城市的基本社会保障,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经济不平等状况。他用自己的现实实践毛泽东其的有关经济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 历史局限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任何超越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平等目标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毛泽东的经济平等思想由于超越了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带有一定历史局限性。无论是大跃进运动,还是主张供给制和建立一个消除分工的理想社会,毛泽东的目的是想要快速发展经济以稳固国家的地位、使人们享有富足平等的物质生活,但是实践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却出现了偏差,以至于盲目追求物质生产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落后的生产力并不能满足其美好愿景的现实状况。此外,晚年的毛泽东对平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其以为平均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以为人民公社是过渡到共產主义的具体途径,在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试图走一条同步富裕的道路。 主张走“先有平等,后有富裕的先均后富,均中求富的思路,在理论上将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混淆起来,把共同富裕搞成了‘同步富裕”,B15不仅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尽管在其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分析法来看待,“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B16毛泽东对经济平等的执着追求以及具体实践给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平等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借鉴。

四、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的现实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领域的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制约着共同富裕的步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立足于现实,从毛泽东经济思想中获得借鉴,制定有效措施,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endprint

(一)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问题阻碍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经济平等问题凸显。要缩小贫富差距,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就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经历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的演变过程。我国把效率和公平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正是看到了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分配公平失衡的局面。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体现着人们对生产要素占有以及劳动贡献上的差别,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平不代表忽略效率,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现阶段,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公平。一方面,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包括收入分配体制在内的诸多改革,再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另一方面,强调公平不是否定效率,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率,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这是实现“更加注重公平的前提”,只有把整个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才能为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平等奠定物质基础。

(二)坚持按劳分配,构建合理分配制度

实现分配领域平等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平等的重要一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防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又要反对平均主义,要始终保证劳动是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不渝地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这是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基础和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按劳分配作为具体的分配形式,更要把它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分配理念。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强化政府保证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要职能,通过宏观的经济政策调控收入分配,完善税制,强化税收,特别注重高等收入者的纳税工作。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强化财政收入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分配政策来影响整个社会个人收入分配总水平。除了通过经济杠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逐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政府还应加强监管,规范各种收入分配行为,取缔非法收入,防止行业垄断,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致富行为和腐败行为,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有序的市场竞争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领域的权益。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扶贫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平等的有效路径。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人口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福利。因此,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城市下岗职工,要保证其失业救济金按时按量发放,并创造就业平台,促进其再就业。对于城市和农村贫困户,要保证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减轻其生活负担和压力。虽然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贫富差距的问题,但是,我国不断完善扶贫政策,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对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国家要做贫困人口最坚实的依靠,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做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有力的推动者。

[注释]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89.

②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

③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⑤喻立平.毛泽东早期平等思想的发展轨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6):99-103.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⑦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⑧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

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91.

⑩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91.

B1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0.

B1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B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7.

B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7.

B15王宝萍.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特征[J].东岳论丛,2006(5):49-51.

B1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思政论坛

毛泽东经济平等思想内涵与现实借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89.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91.

[4]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678.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7,197.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7.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0.

[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8.

[10]喻立平.毛泽东早期平等思想的发展轨迹[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6):99-103.

[11]励维志,李安增.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平等观探析[J].天津师大学报,1998,5:1-11.

[12]王宝萍.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特征[J].东岳论丛,2006(5):49-51.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