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年习俗大盘点(一)

2018-01-12 18:17许圣义许昌浩
烹调知识 2018年1期
关键词:祭灶灶神灶王爷

许圣义+许昌浩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年,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早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根深蒂固,绵延不绝,韵味无穷。

民谣声声话春节

春节怎么过,大年如何乐?民俗又如何?通过民谣便可略知一二。

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罐。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春节过年习俗

◎祭灶

在豫西南地区,一进入农历腊月,年味便一日浓过一日,到了腊月二十三,基本上就已经进入年关了,民间俗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下”。而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则正式掀开了春节过年的帷幕。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祭灶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出现,人类才由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的时代。所以上白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

【祭灶节的由来】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與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灶神作为玉皇大帝下派到每一个家庭的监督员,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他法定的述职日,年成的欠丰,人们的善恶,都是他平日网罗搜集的材料,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不管善恶人家,贿赂一下这位眼皮子底下的监督员,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仪式。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某些地区的人认为人间天上,路途遥远,灶王爷不可能步行而去,他自然要有一个代步的工具,犹如现代官员少不得要配备一辆轿车一样,他得有一匹马,那马就是一只被宰杀的公鸡,为灶王爷备好马,还要准备一些糖糕,老百姓出门,还要准备一些“盘缠”,何况灶王爷?吃了人家的嘴软,有了这糖糕的作用,灶王爷自然不会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坏话。于是乎灶王爷就忘了自己的职责,乐得“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了。这正是人们祭祀的真正意义——盼望着美好的生活和太平的世界。

还有一些地区在现今的腊月二十三虽已见不到祭灶的情景了,但民俗已把这一天作为“小年”,仅次于除夕的大年夜了,腊月二十三已经是“年”了,相对于除夕、春节,它是大幕启开的日子,放鞭炮也是每家不可少的礼仪,作为近乎法定的食物,只留下了“火烧”和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巴,希望他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王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王奶奶的嘴。火烧即圆圆的烧饼,这大概是祭灶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习俗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卖烧饼的成倍增长,买烧饼的摩肩接踵,这种生意顿时红火起来。

如今,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不再多见,但是这圆圆的烧饼和灶糖还是遗留下一些祭灶的余味,让人感念人类由生食到熟食的饮食习俗的变革与飞跃了。

【祭灶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极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灶神神祗相当于16开纸张大小,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五子登科”“招财进宝”意;左右联谓“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祭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折神马,焚香燃烛。祭毕,将旧的神祗和纸马焚烧,谓“送灶”,祭灶果则由孩子分食。祭灶仪式结束后,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延至除夕夜,安贴新的神祗,称“接灶”。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點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祭灶灶神灶王爷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灶王爷
门神想吃立夏饭
是是非非话灶神
灶王爷托梦
灶神爷
关东糖
祭灶神
敬灶王爷的传说
乡村祭灶年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