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2018-01-12 18:50唐黎标
烹调知识 2018年1期
关键词:野兽饮食意识

唐黎标

中国“食”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历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饮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角度分析饮食对丰富民族文化心理所起的作用,以及从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偏爱食肉的原因,以期对中国饮食文化做出自己的阐释。

一、饮食文化概念分析

中国饮食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自己的饮食与自然、与野兽、与其他人做着艰苦的斗争,但将饮食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分析的历史却并不久远,因此饮食文化也没有较为准确的、公认的概念解释。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因此,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形态,应由当时当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食物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科学技术。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饮食科学技术、饮食艺术和狭义的饮食文化,如饮食风俗礼仪。我们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且与很多因素有关。《中国膳海》中认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的总和。并且根据历史地理、经济结构、食物资源、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关于食物的做法不计其数,受时间、空间、民族、地域、甚至身份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精神方面的分析更是可能上升到政治、哲学等的高度。本文把饮食文化当作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的是饮食文化的精神层面,也就是根据饮食得出的人生哲理和伴随着饮食文化而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根据人类饮食的偏好分析其内在的心理因素的支配作用。

二、饮食对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

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食的重要性的言论,如“民以食为天”、“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齐民要术》序)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核心,所有其它的学问都是在和的基础上生发演变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和”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经常和治国联系在一起。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篇提出著名的治世学问“治大国,若烹小鲜”,历来对此有诸多阐释,比如《诗经·桧·匪凤》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再如,《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治,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这是以烹小鱼比喻治国宜稳定,不宜改革变法多做变动。不管历朝历代对这句话做何种解释,都是从饮食中寻求治国的哲学,可见饮食对于治国的启发。当然,饮食也可以作为安邦定国的手段。周代《礼记》中有将牛、羊、猪等称为“大牢”的记载,这些动物的肉是只有一国之君和有地位的卿大夫才能享用的佳品,作为普通百姓,吃肉是一件很奢侈享受的事,只有在逢年过节或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普通人才可以吃到肉,因此作为食物的“肉”就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在古代,无论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卿大夫,都可以通过赐食的方式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下层平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献食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饮食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传统节日包含的意义上。我们传统的节日大多与吃有关,比如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以一家人吃团圆饭为主要特征。还有一些节日直接是以食物的名称命名的,比如元宵节、中秋节。关键在于,这些节日不仅以外在的即吃某种特定节日才会吃的食物为特征,其节日中的某些行为形式也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比如,临近年关的辞灶活动,在北方,腊月二十四晚上,人们都会在灶台前烧纸,把升起的烟想象为送灶王爷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所作所为的云,还要放上糖块、甜米板、苹果之类甜的东西,美其名曰让灶王爷嘴甜一点,以期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让自家第二年有个好运势。人们以食物奉鬼神,奉逝去的先人,也是一种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求安慰,寻求心理慰藉的方式。有些所谓迷信的活动,只要不伤人伤己,对于人们还能引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中国人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与吃有关的,人们在享受美食所带来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也在赋予每个节日不同的文化意义,在吃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神话系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人偏好吃肉的原因

中国古代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先民种植农作物即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因此中国的饮食结构以淀粉类即谷物为主。但是从古至今,国人似乎对肉情有独钟。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果。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个体无意识主要是指那些曾经被意识但又因遗忘或抑制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也就是说现代人的某种共同的无理由的行为,很有可能是因为某种行为引发的意识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从意识层面转到无意识层面,经过遗传,形成现代人的无意识的“种族记忆”。在人类刚诞生的野蛮社会,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类为了生存往往需要与自然、与自然界其他种族的生存者例如野兽以及其他人类斗争,食物来源除了天然的植物就是强大的野兽,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小部落中有能力杀死野兽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材料。在部落与部落之间挂野兽的皮也成为力量的象征,吃肉不仅能够成为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只有有能力、在生存竞争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才能够吃肉,得以在艰难的生存竞争中活下去,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成为能力和力量的象征。作为“贪生”的人类来说,生存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生存的欲望就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杀死野兽的力量成为生存的表征,这种强烈的刺激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人们脑中,后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意识转化为潜意识直至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可能,对解读某种现象一种可能的分析,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不是某种现象唯一的解释。但是它可以作为解释人类不是刻意为之却存在普遍共同性的行为的一种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

四、结语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甚至整个宇宙的生物都是以飲食作为生存基础的,而对作为灵长类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人类来说,饮食不仅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承载着更多生存意义和生存智慧。中国人不仅能利用饮食维持生存,而且也能够在其中丰富精神世界,饮食不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也与政治、哲学、文化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饮食对于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挖掘人类的饮食文化,对于解读人类的文化心理,丰富人类文明的宝库都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野兽饮食意识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去滑雪,像野兽一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消防意识
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