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演变

2018-01-12 16:58朱文超彭建程启鹏陈培源张荣荣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滁州市乡村旅游土地利用

朱文超+彭建+程启鹏+陈培源+张荣荣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资源与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文以滁州市腰铺镇范桥村和滁州市大柳镇皇甫村为例,选取2006年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化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空间演变规律,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皇甫村土地利用扩张规模速度快,土地流转程度大,乡村风貌格局变化大,土地利用规模由43679m2扩展到81624m2,容积率由0.23提高到0.45,高于依托生态园发展的范桥村,其容积率仅由0.28提高到0.31;在具体空间形态上,两个村落也呈现由传统村落向现代城镇转变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和“飞地开发”两种空间重构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空间演变;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 K928.5,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01-04

Abstract:As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an increasing number of villages are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by making use of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policies. By taking Fanqiao Village in Yaopu Town and Huangpu Village in Daliu Town of Chu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and conducting a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ule of spatial 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spatial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based on the remote-sensing images between 2006 and 2016,with an ai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Huangpu Village which develops rural tourism has experienced land expansion at a fast speed and a large scale,a high ratio of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landscape of villages;the scale of its land use has been expanded from 43679m2 to 81624m2,and plot ratio has been increased from 0.23 to 0.45,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anqiao Village which develops ecological park (its plot ratio is increased from 0.28 to 0.31);in terms of spatial form,the two villages exhibits some features of transition from a traditional village to a modern town,and two spatial reconstruction modes including “in situ reconstruction”and “enclave development” are formed accordingly.

Key words:Rural tourism;Land use;Spatial evolution;Chuzhou City

1 引言

鄉村建设是国内外乡村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21世纪早期,乡村建设高速发展,这种现象也称之为乡村转型发展[1-2]。乡村转型发展在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等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转型发展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随着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乡村的发展逐步由农业向服务业转移,同时,乡村景观风貌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乡村人口分布的变化以及乡村聚落模式的演变[4-5]。在发展中国家,耕地和农村宅基地的变化是乡村转型发展的源头[6],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驱使下,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是传统乡村发展方向朝多方面发展[7]。

旅游型村落是中国目前乡村转型发展的4个主要形式之一。当前关于传统乡村演变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从乡村转型发展来看,对旅游地村落的研究少之又少,学者们更多的侧重于研究“空心村”这一领域。对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的长期忽视,导致旅游地空间特征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8]。

繁荣的乡村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14年,我国已建成4万多个旅游景区,1/2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000亿元;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这些乡村景点大多分布在城市周围或景区的周边地区。因此,本文以滁州市范桥村、皇甫村两个典型的旅游乡村空间演变为例,分析乡村在旅游的介入下其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形态演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endprint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括 范桥村位于滁州市金鹏生态园和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旁(图1、图2),全村面积约467hm2,其中山林面积67hm2,水面6.7hm2,总人口2233人,距离滁州市区约14.5km,距滁州高铁站5km,位于沪陕高速和滁马高速交界口西北向。金鹏农业生態园是响应安徽省滁州市政府“美好乡村建设”的号召,得以打造的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生态人居三大功能为核心,集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养生居住为一体的滁州首家大型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由浙江长城影视携手浙江祥生集团联合打造的滁州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滁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号工程”。两者均为滁州市的著名旅游名片。范桥村近年来依托两大主题园发展餐饮、休闲等乡村旅游。

图1 范桥村遥感影像(2008年)

图2 范桥村遥感影像(2016年)

皇甫村位于滁州市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口(图3、图4、图5,表1),距离滁州市区约40km,总户数172户,总人口356人。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下,依托皇甫山国家森林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农家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旅游项目,如茶舍、农家乐、家庭农场、漂流文化节等。

图3 皇甫村遥感影像(2008年)

图4 皇甫村遥感影像(2016年)

图5 案例地地理位置

2.2 数据来源 本项目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3个方面:(1)从Google earth上获取30m×30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解译调查,对主要土地类型转换进行评估。(2)实地走访调查,主要应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来确定开发初期村落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采用问卷方式来收集村落的变化因素;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干部交流了解村落发展历程,现场调查拍摄照片,了解村落形态变化和村落功能区分[9]。(3)人口、收入等数据来自《滁州市统计年鉴》和研究区域村委会档案。

2.3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和利用功能变化影响聚落整体性的空间变化和景观变化。本项目选取研究2006至2016滁州市范桥村和皇甫村两个村落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期获得滁州市旅游型乡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模式。

(1)旅游乡村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本项目从平面和立体两个角度去研究两个乡村的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平面扩展。在平面扩展的角度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K)来衡量2006—2016这10年内两个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量的变化强度[10]。

[K(%)=Ub-UaUa×1T×100]

在此公式中,Ua、Ub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村落建设用地的数量,T为研究选取的时间长度。

立体扩展。土地利用的合理利用主要取决于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开发强度主要体现在建筑高度、密度、与周边空间的关系上,容积率就是其集中的指标。

F=R/H

(2)旅游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在乡村的转型发展中,农村土地利用的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各个土地利用的变化类型和重要度(IV)能够展示各变化类型在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重要程度[12]。

[IV(%)=DiD+BiB×100]

在此公式中,项目研究采用容积率(F)来作为衡量村落立体扩展的指标[11],表示村落建筑面积(R)和用地面积(H)的比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旅游乡村土地利用空间扩展

(1)平面扩展。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调阅两个村庄的建设规划手册,得到10年间两个村庄的建设用地变化信息(表2)。从表2来看,两个村落在面积上均有扩张,但扩展速度和强度差别较大。对比之下,皇甫村扩展强度最大,范桥村次之。但是两个村庄之间扩展强度存在着相同的规律。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后,将遥感影像放入ArcGIS进行矢量化,得到两个村庄的土地利用功能拓展变化图(图6)。在空间形态角度上,皇甫村具有“核心边缘”模式的特征,在地形和交通因素的引导下,呈现团块状特点。范桥村则呈现“飞地式”特征,在村落东南角建立了联合新村,在其西北角建立了金鹏生态园。

3.2 旅游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3.2.1 土地利用功能的转换 选取皇甫村与范桥村2006年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图,结合建设用地规划和实地调查,利用ArcGIS软件制作研究基期和末期两个村庄土地利用功能拓展变化图,如图4所示。在选取的研究年限内,两个村落的功能日渐增多,由满足村民居住需要的居住用地渐渐向满足游客需求的多功能型用地转变,其中以住宿和餐饮用地最为明显。尤其在皇甫村,用地类型转换最为丰富和剧烈,而范桥村则相对缓慢。皇甫山林场功能主导类型变化相对复杂,其他用地类型转换为停车场等公共用地,普通住宅转换为旅游住宿用地和餐饮用地,耕地转换为住宿、餐饮和娱乐用地。范桥村主要是耕地转换为餐饮、娱乐及停车场等公共用地,由于范桥村偏向农家乐性质且位于城市近郊,所以旅游住宿用地很少,土地利用转换相对简单。

3.2.2 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 皇甫村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原有居民住宅区全部拆除,在原地重建的基础上向四周扩张,并且原有的居民住宅功能弱化,逐步转向餐饮、旅游住宿用地。原有村落的其他用地改造成停车场等公共服务用地和娱乐用地。停车场与餐饮、住宿区分别位于皇甫山景区门口干道的两侧。从整体角度看,皇甫村的旅游用地的扩张主要建立在原地重建的基础上,呈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侧扩张的趋势。

范桥村从2012年规划之初的5年间,土地利用呈现“飞地式”的发展趋势,旅游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呈现点状分布。并且由于位于城市近郊,游客到金鹏生态园主要以“周末家庭自驾游”为主,旅游住宿用地建设较少,主要土地类型以向餐饮和娱乐用地转变为主。从整体角度看,范桥村旅游用地的转变以开发式利用为主,将村庄西北部的耕地集约化管理,开发打造金鹏生态园和农家乐餐饮娱乐。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滁州市两个典型乡村为例,以空间形态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为出发点,研究了旅游型乡村在旅游业引导下的变化规律[13]。得出以下结论:

(1)区位条件是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要素。在风景区入口处的皇甫村,发展变化最为剧烈,土地利用程度大、集约化程度高,土地类型转变较多,形成“就地重建”型空间扩展模式。相比之下,范桥村由于距离金鹏生态园相对较远,而且金鹏生态园内部有大量的娱乐、餐饮设施,导致村落受到生态园的影响较小,为向生态园和影视基地靠拢,形成“飞地开发”型空间扩展模式。

(2)旅游型乡村的发展对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旅游化的发展,当地居民拓宽了收入渠道,提升了收入水平,同时也缓解了乡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动。以皇甫村为例,在2015年皇甫村的人均收入是4500元,高于周边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该村不能从事重体力活的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对于农村的精准扶贫起着促进作用。

(3)乡村旅游发展要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一味地盲从,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建设特色旅游项目。例如皇甫村依托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开设漂流文化节、皇甫茶舍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滁州市区大量的旅游者前往,带动了乡村的转型发展。

乡村旅游业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对于乡村的空间演变和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利用模式和聚落空间演变。根据乡村发展阶段的不同,结合具体需求,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同时要兼顾保护,协调好两者关系,实施保护性开发。结合村落实际状况,充分利用资源,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品牌效應。从长远角度看,以旅游业推动乡村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推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ong Hualou,Li Yurui,Liu Yansui et al. Accelerated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fueled by 'increasing vs. decreasing balance' land-use policy for dealing with hollowed villages[J]. Land Use Policy,2012,29(1):11-22.

[2]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6):563-570.

[3]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93-200.

[4]Mitchell C. Making sense of counterurbanizatio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4,20(1):15-34.

[5]Dahms F. Settlement evolution in the arena society in the urban field[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8,14(4):299-320.

[6]龙花楼,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7]Long Hualou,ZouJian,Liu Yansui.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9,33(4):454-462.

[8]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M].(2009-2015).

[9]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旅游地村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10]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2,55(4):407-416.

[11]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1994(1):19-23.

[12]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

[13]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等.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4):531-540. (责编:施婷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滁州市乡村旅游土地利用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