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中的行为心理观察及干预体会

2018-01-13 07:09王卫华余庆福杨玉仙
关键词:预防接种月龄恐惧

王卫华,余庆福,杨玉仙

(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免疫规划实施的重要过程,也是一个护理过程,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接种效果[1]。随着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和完善,儿童接种疫苗趋于规范化.完整化。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行为心理观察及干预,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效果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度玉溪市疾控中心接种门诊的受种者2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6月龄100名,6~24月龄100名,2~7岁60名。通过对受种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对比受种者对于预防接种的配合接受程度。该观察人员均已经过筛选,为健康人群,家属(含父母亲,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为初中以上学历。

1.2 方法

按受种者年龄将其分为三组,根据其相应心理特点针对其家长或受种者本人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前后受种者对预防接种的配合接受程度,分为主动配合接受、被动配合接受与强迫接受。

1.2.1 10~6月龄婴儿

对于预防接种没有认知,处于被动接受阶段,多在接受注射后表现为哭闹,挣扎,出现委屈的表情。此时给予肯定必须(接受注射)的眼神安慰以及安抚动作和语言,以减轻其对于注射疼痛的痛苦记忆,并接受必须注射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免疫规划程序的顺利完成。

1.2.2 6~24月龄孩子

认知能力基本处于本能遗传对比分析阶段,有好奇心但不明显,有一定对预防接种疼痛的痛苦记忆,当接触到接种环境时可刺激其痛苦记忆的释放,多出现不愿进入接种区域,不暴露接种部位,哭闹等焦虑,恐惧的心理表现。此时应及时给予安抚和主动注意,语言交流以缓解其痛苦记忆的释放,减轻焦虑,恐惧的心理,并给予必须注射的心理暗示,以助于免疫规划程序的顺利完成。

1.2.3 2~7岁儿童

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此时期儿童情绪具有以下特点: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此时期应针对其情绪特征对宝宝和家长进行语言交流,鼓励其表现勇敢的表帅作用,并避免其他儿童不良情绪对他情绪的感染。

1.3 判断原则

接种过程无恐惧,无紧张,主动接受预防接种者为主动配合接受;接种过程中有轻微紧张恐惧表示不愿意但能接受预防接种不反抗者为被动配合接受;接种过程中表现紧张恐惧,情绪激动,不停反抗甚至逃离,拒绝接种者为强迫接受。

2 结 果

260名中干预前主动配合接受预防接者为58名,占22.3%,干预后为134名,占51.5%;干预前被动配合接受预防接种者为179名,占68.8%,干预后为124名,占47.6%;干预前强迫接受者为23名,占8.8%,干预后为2名,占0.7%。可见干预后儿童主动配合率明显增加。

3 讨 论

针对不同年龄段(2~7岁)儿童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减轻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和紧张。让儿童保持愉快兴奋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耐痛阈[2]。能接受的疼痛感受能减轻儿童对下一次接种的恐惧和紧张,有利于配合接种。

针对儿童家长及大龄儿童进行防病治病及疫苗知识的宣教,引导家长及儿童正确认识预防接种的价值,纠正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思想误区,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并协助预防接种的顺利完成。

温馨的接种环境以及严谨的护理操作能缓解儿童及家长的紧张情绪,适度的护患交流能解除儿童及家长的担心,皆有助于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3-4]。

儿童主动配合接种注射者比较不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哭闹不配合者易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甚至发生折针,漏液等注射事故。

总之,在预防接种中介入护理干预是保证预防接种安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是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保护伞。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月龄恐惧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妈妈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生长状况分析
Vaccination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