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2018-01-14 00:48
中州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郭 璇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4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指出,探索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以信息化手段引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即要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从而达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发挥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技术和日常教学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信息化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4]本文就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体会对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方式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信息化课堂教学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及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教学环境一般指具有数字化功能的多媒体教室,能为教学提供实现数字化的空间。目前较为主流的多媒体教室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可以搭建物联网应用场景,使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进行师生互动,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及创新实验。信息化教学资源指辅助教学的数字化素材,如图片、视频、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等,另外还包括信息化软件,如qq、微信、网络课程平台、模拟器等。信息化技术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资源,设计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情感投入,拓宽知识范围和结构,做到学以致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

信息化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创设学习的情境,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5-7]

二、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室

进行信息化课程建设要有能提供信息化课堂开发的数字化环境,一般需要遵循三个“三有”原则,即基础硬件环境“三有”(有投影,有拾音设备,有实物展台),增强硬件环境“三有”(有无线WIFI,有教师和学生终端,有录播设备),支撑软件平台“三有”(有教学空间,有教学平台,有教学资源库)。软件资源可在网上免费下载,也可根据课程定制企业有偿资源,鼓励使用校本资源和平台。

在利用媒体进行课程内容展示时,要合理选择媒体展示装置,注意选择展示内容。最好选择能支持无线、可随身移动的多声道设备。无线选择应在100M以上,能满足学生的终端应用。可充当终端的设备有4G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笔记本电脑终端以及PC机终端等,可根据课程的设置环节进行取舍。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充分融合,除了必备的硬件资源外,合理利用软件资源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学空间主要用来展示学生课前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资源,记录学生的讨论实况,实施个性化辅导答疑等。教学平台主要用来实施课堂管理,进行课堂随堂测试,实现多元化学习评价和提供教学分析。教学资源库主要用来推送必要的学习资源,记录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运用情况和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二)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课堂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应用信息化手段要恰到好处地解决课程重点难点,过犹不及会造成信息化手段堆砌,使教学效果下降。

1.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要选取教育部规划教材,教材为最新版本、最新标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单元都适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性或实操性较强、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方便理解和展示的内容,可加入信息化教学环节进行重组。

2.确定教学目标

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都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3.提炼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和讲解的部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和信息化环节的设置往往都是为重点难点服务的,重点难点提炼不精准,信息化设计也会有失偏颇。

4.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策略

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实施可视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策略;组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社区,发挥团队作用,实施学生学习互助策略;运用学习终端,推送个性化习题,实施个性化学习策略;运用VR、AR或模拟仿真设备,实施课堂体验策略;运用网络平台、信息通道,实施远端引教引评策略;教学活动视频回放,学习激励策略;运用教学空间,实施个性化答疑策略;运用教学平台,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实时跟踪学习效果,实时改进教学方法策略;运用学习训练软件,实施小组比赛策略等。

5.根据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合理设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要明确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为主或以技能为主,还是要把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可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常见的教学活动设计项目有:创建信息化通道交流活动、视频拍摄回放活动、模拟生产体验活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虚拟职场教学活动和引入“三情”富媒体教学活动等。

6.选择构建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多种形式,如增强型多媒体教室、信息化主题课堂、智能化同步课堂、智慧教室等。使用何种教学环境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如专业实训课程放在没有实训设备的智慧教室就不合适。

7.引入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

如扫二维码签到,利用互动平台进行课前内容发布、课中教学管理和课后学习反馈等。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管理项目有:点名、签到、分组分工;个性化作业课题下发;作品作业提交展示;线上线下学习评价;学习行为分析提示记录;学习效果统计分析等。

8.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可将优秀的教学及实训动画、仿真等融入教学内容,还可将教学空间、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移动学习终端等融入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9.形成信息化教学闭环模式

闭环一为课程内容闭环,即课前-课端-课中-课尾-课后闭环。闭环二为信息化手段闭环,即选择信息化项目-应用信息化项目-产生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不同教学对比-信息化教学成果闭环。课程的各个环节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环环相扣,首尾相依。

10.选择创作数字教学媒体资源

应根据媒体强度,选择表现力最佳的富媒体课件。媒体设计可遵循媒体程序理论,首先考虑页面呈现规律,然后设计媒体在页面内的呈现方式,最后考虑媒体呈现与可视性的关系。媒体可分为文字文档、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仿真和页面界面五类,应按简单到复杂、低成本到高成本、容易获得到不易获得的顺序选择使用。通过同种、同类以及其他媒体对设计媒体支持性联合分析,可以找到多种媒体对设计媒体的支持性规律。数字媒体具有六种特性:内容性、教学性和呈现性为大三性,是选择数字媒体时首先要考虑的特性;可视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为小三性,是在满足大三性的同时提升媒体表现力的特性。

(三)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原则,以“无线局域网组建”教学内容为例,实施信息化教学。

1.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已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局域网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充满活力,创造性强,喜欢竞争,经常运用多媒体获取信息,愿意亲身感受,乐于接受直观的学习方式,但计算机网络知识薄弱且动手能力欠缺。教学资源有图片、情境视频、微课、二维动画、Packet Tracer模拟器、中唐移动教学系统。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章节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为“一加深二学会三培养”,即加深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标准;掌握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式,掌握无线路由器配置;培养团结协作,培养操作规范,培养职业素养。

2.教学实施

(1)课前任务准备。课前利用教学系统平台发布学习通知,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完成对“无线局域网组建”的知识储备。利用教学系统平台讨论区开放问题讨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适时调整教学安排。通过教学系统平台下发课前项目任务书,分组完成项目设计,进行小组互评。

(2)课中任务实施。为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将主要教学内容细化为三个教学模块,学生分步骤分层次完成教学目标。模块一为课程引入(选定拓扑结构)。小组互评成绩最高的一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在平台讨论,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提示,学生讨论后表述意见,教师概括总结。模块二为知识点答疑(选取路由设备)。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在讨论区热议的话题和存疑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结合柱状图和环形图动画,使学生更直观明确无线网络协议标准和路由器的选购。模块三为项目实施(组网及路由配置)。此模块为项目实施的具体环节,根据实际环境操作步骤,将其分为无线局域网组网、路由器配置模拟实训、路由器配置进阶实训和路由器安全设置四个教学环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利用情境视频作为项目驱动,以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学生先在模拟器中模拟实验,再在实际环境中分组完成任务。课程中用到了动画、视频和思科模拟器等信息化资源,学生分组讨论,组内演示纠错,组间PK互测。教师在主屏讲,学生在侧屏练,并在pad端完成答题和赋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较好。

(3)课后任务拓展。教师提供课后扩展资源,TP-LINK帮主文档网页和各型号路由器模拟器页面供学生自主查询,解决问题;布置课后任务:如何完成多路由桥接以及如何完成无线网络接入Internet。学生根据任务设计相应的操作方法及要求,拓展职业能力。教师和学生利用微信随时讨论,学生借助教学系统提交设计报告。

(4)考核评价。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任务完成情况和课后任务拓展情况,形成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系统测评三部分组成,采取课前在教学系统平台在线学习、课上即时考核、课后在线作业提交等多元化考核形式。考核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与排名,有效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自我约束性,同时在考核基础上实现了总结提升。

依托教学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将无线局域网组网细节相对抽象的原理,利用视频、动画和模拟器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和模拟,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加简单,极大提高了教学满意度。[8-9]

三、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拓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路径

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师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拓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路径。参赛团队成员搭配要符合专业结构,职称层次配比合理。选题要新颖实用,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性。教师围绕选题选择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作品框架;围绕教学设计分析、策略选择、实施过程、效果特色四个核心部分组织教学;教学环节中采用合适的、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选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强以教学内容,展示教学效果。教师是学习经历的设计者、学生行动的引导者和学习反馈的提供者,参赛教师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过程,可以锻炼参赛团队的组织设计和协调配合能力。通过参赛,教师更加明确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也能促进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10]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信息技术恰当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是信息技术运用的主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融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中。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提高,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任何技术手段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跟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作为教育从业者,终身学习是必备素养,在信息化引领下,应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12-2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3]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84-89.

[4]张筠,粟道中,谢达波,等.教育信息化:一场思维的变革[J].中国西部, 2014(20):18-19.

[5]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6]田风娟,李洪燕.论信息技术“引领”教学创新[J].无线互联科技,2014(10):242.

[7]张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5):43.

[8]李飞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案例库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9]赵颖.信息化平台下政法学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12):241-242.

[10]李琳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中),2017(10):115.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