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罗非鱼苗种培育阶段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点

2018-01-14 18:28余明海广州市德权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当代水产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罗非鱼鱼苗苗种

■ 余明海 (广州市德权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图1 患水霉病的罗非鱼苗种

图2 罗非鱼种苗腹部肿胀

图3 肠道透明

图4 两种主要寄生在皮肤上的车轮虫及其主要构造

当前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层出不穷,给罗非鱼养殖户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打击了罗非鱼养殖户的积极性。其实,养好罗非鱼种苗是关键。优质、健康的苗种为养殖户成功养殖提供基础保障。

罗非鱼(Tilapia)属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属热带鱼类,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的淡水和沿海咸淡水交接水域,具有食性广、耐低氧、生长快、发病少、繁殖能力强等优点。目前罗非鱼是国际上养殖最为广泛、可以进行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的热带鱼类之一。1 9 7 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尼罗罗非鱼称为“有希望的养殖鱼”,罗非鱼产品价格均适中,受到各层次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成为被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质鱼类,也是我国主导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中国是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我国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使水产品产量高居世界首位,而罗非鱼产量占据主要位置。据统计,从1 9 9 5年到2 0 1 5年,中国罗非鱼仅用了2 0年的时间,实现了产量从3 0万t到1 7 0万t的剧变。2 0 0 9年我国罗非鱼出口量为2 5.9万t,比2 0 0 8年增长了1 5.6%,居全国水产品出口量的第1位,出口总金额为7.1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6.6%,居第三位。近1 0年来,我国的罗非鱼产业发展迅猛,产量以平均每年1 1.1%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罗非鱼生产的第1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加工工艺的提高,为罗非鱼大规模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传统罗非鱼养殖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尤其是近几年来罗非鱼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罗非鱼大规模、高密度养殖的发展,罗非鱼发病、死亡率不断上升,近两年在华南地区大规模爆发的链球菌对养殖户,甚至整个罗非鱼行业造成严重打击。抗生素被大量使用,药物残留严重威胁到食品的安全,而人们生活需求的是健康、绿色、环保食品,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效养殖的同时要注重健康养殖,即高效健康养殖罗非鱼。不但要追求罗非鱼的经济价值,更要可持续、生态化、绿色无公害养殖。罗非鱼具有广泛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罗非鱼产业高效健康养殖关系到整个养殖行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然而,罗非鱼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好苗种关。苗种质量主要体现在苗种培育(标粗)阶段,这直接关系到成鱼养殖的成败。因该阶段苗种规格小,受天气、环境、寄生虫、营养等因素影响较大,很多养殖户在该阶段较难把握,往往造成,成鱼养殖阶段商品鱼产量低,规格不整齐、经济效益差。这就要求罗非鱼苗种培育阶段实行更加严格、仔细、用心的养殖。

本文将从罗非鱼的苗种阶段培育、饲养管理、影响苗种阶段成活率的因素等方面详细探讨,总结了一些苗种培育流程与关键技术要点。旨在给罗非鱼苗种阶段培养的养殖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1 罗非鱼苗种培育

1.1 养殖条件的准备

1.1.1 池塘条件

1.1.1.1 池塘面积

罗非鱼种苗培育的池塘,面积最好不宜过大。因面积大水域环境复杂,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面积大水量多,罗非鱼水花游动能力弱,摄食困难,容易摄食不均,导致种苗个体大小相差较大情况。一般来说,集中连片的种苗培育鱼塘,每口5至1 0亩为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尤其是冬季越冬搭棚育苗,方便材料充分利用。

1.1.1.2 池塘水深

水深为前期水深6 0~7 0 c m,后期1~1.5 m。池塘不宜过深,以免光线透射不到,底层水温过低,另外早期幼苗活动能力较弱,水体太深水体压力较大,不利于幼苗活动、觅食。缓慢加注新水有利于水体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鱼苗天然饵料形成。

1.1.1.3 池塘底质与环境

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其次是粘土,砂土次之。壤土保水力强,水中营养物质不易流失,土壤中营养盐分也易溶解,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增加鱼苗天然饵料形成。多年养鱼的鱼塘污泥过多应及时清除,一般保留池塘底泥厚度为<2 0 c m最好,以保证水有一定肥度。鱼塘周围的杂草及障碍物应全部清除,以免减少光照、引起水蛇、老鼠、青蛙、野鸟等敌害和妨碍操作。

1.1.1.4 池塘水源

苗种培育阶段,对水质要求较成鱼高,优质江河水源、地下水、或者水库水、山泉水是理想水源,一般不使用养殖用水,工业废水。鱼塘最好要排灌方便。因苗种培育鱼塘密度大,投饵量多,蛋白较高,水质易恶化,尤其在春夏时节,容易大量蓝藻爆发,水中溶氧低,易发生死鱼现象,如能适时加注新水,改良水质,能有效缓解症状。鱼苗培育池塘,进排水系统要求严格,必须设置隔水双层密网,因担心进水系统加注新水时夹带野杂鱼类,排水时鱼苗喜欢顶水外逃。

1.1.2 池塘设备

苗种培育阶段,对溶氧要求较高,电力设施应当配备到位,增氧设施必不可少,每口池塘应配备1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或者帆船式耙水机一台,集中高密度培育池应当配备底部增氧曝气管。鱼苗培育池塘一般不建议使用饲料投料机,饲喂操作应当全池进行,以免个体规格相差过大。

1.2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2.1 清塘、池塘平整准备

清塘即清除池塘野杂鱼类、敌害生物,为种苗培育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地环境。整塘就是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底和池边杂草。必须先整塘,曝晒数日后,再用药物清塘。清塘一般用生石灰、茶粕、漂白粉清塘。生石灰用量为每亩5 0~1 0 0 k g,一般要求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时向池中均匀泼洒;然后加注新水维持1 0~2 0 c m,茶粕每亩2 0~5 0 k g用水浸泡2 4 h;漂白粉用量为每立方米池水用2 0~3 0 g,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

图5 几种主要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图6 患病罗非鱼苗尾柄处大量车轮虫寄生

图7 寄生在鱼类鳃丝上的指环虫

图8 寄生在鱼类鳃丝上的指环虫

1.2.2 基肥施放、水质培育

鱼苗下塘要求水体具有一定肥度,因肥水池塘水体藻类丰富、浮游动物较多,水体缓冲能力强,有利于鱼苗摄食天然饵料以及抗应激能力。一般施放有机肥同农家肥相配合。各类肥粪,包括禽畜粪便、绿肥、糖渣、酱豆渣等,施放前都应进行必要的除菌、消毒,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尤其是禽畜粪便,应当添加生石灰1%~2%发酵腐熟,以防止有害物质通过粪便影响水质;糖渣、酱豆渣含有大量的有机碎屑,既可肥水又可供鱼类直接食用,效果好。施放原则仍然为少量多次。

1.2.3 池塘水体消毒、杀虫工作

清塘、平塘工作后加注新水时间在3~5 d以内一般不再进行水体消毒、杀虫工作。如果时间加注新水时间超过7 d,一般建议放苗前2~3 d再次施放1次,苦参碱、敌百虫等杀虫药物,避免寄生虫对鱼苗造成危害,尤其是3~5月华南地区梅雨季节寄生虫容易大量爆发。

1.3 鱼苗下塘及其管理

1.3.1 鱼苗下塘及注意

鱼苗下塘前2 4 h一般建议首先选用同类规格、同种鱼苗试水,观察鱼塘水体是否存在消毒、杀虫药物残留。如果试水鱼类查过2 4 h仍然健康活泼则可以安排放苗。鱼苗下塘一般选择在气温稳定在2 0℃~2 4℃以上,晴天上午进行。

1.3.2 放养密度及其搭配

罗非鱼种苗培育一般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5~8万尾之间,根据标粗规格要求不同放养密度也会做相应调整。2~3 c m种苗每亩投放5~8万尾,在2 0℃~2 5℃水温环境培育,投喂率控制在8%~1 0%,经过3 0~3 5 d标粗可达8 0~1 3 0尾/5 0 0 g规格。一般苗种培育池塘不再搭配鲢鳙鱼类以及其他鱼类。

1.3.3 种苗饲养管理

饲料投喂分为干法投喂和湿法投喂。干法投喂即直接使用高档全价配合和饲料粉料,如:鳗鱼料、甲鱼料、长吻鮠料等,人工全池下塘干撒。湿法投料,需要设置饲喂投料台,一般使用不锈钢盘碟用竹竿或者钢丝固定在离水面1 0~1 5 c m深度处,将全价配合饲料添加适当水分,制备成面团状态,分为每团5 0~1 0 0 g状态放置于投料台,让鱼苗自由摄食。

1.3.4 种苗培育“四定”原则

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3.4.1 定时

种苗培育饲料投喂是关键,严格按照固定时间投喂有利于鱼类尽快形成摄食习惯,便于鱼群集中等候。要求少量多餐,一般推荐投喂次数每日不低于4餐。即:早上8:0 0~9:0 0;中午1 3:0 0~1 4:0 0;下午1 6:0 0~1 7:0 0;晚上2 0:0 0~2 1:0 0各1餐。苗种各阶段的投饲量可参考表1。

1.3.4.2 定质

指饲料要求营养、安全、新鲜,苗种培育阶段对营养需要较高,安全、营养、新鲜的饲料摄入对苗种成活率以及生长速度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罗非鱼和其它养殖鱼类一样,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要不同。如0.3~0.8 g重的尼罗罗非鱼鱼种,最适蛋白质为3 5%~4 0%,体重5 0 g以上的幼鱼,为2 0%~2 5%。联合国粮农组织1 9 8 7年推荐了罗非鱼主要营养指标参考

(表2)。

1.3.4.3 定点

就是在固定的位置投饵。一般选向阳、水深适当的地方,定位投饵,易掌握鱼的食量。罗非鱼种苗培育阶段无论采用干法投喂,还是湿法投喂都必须全塘投食以保证所有鱼苗就近摄食,尽量不让个体规格相差太大。

1.3.4.4 定量

并非指每日固定投喂数量,而是指每日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鱼类大小、水体肥瘦度来确定当日饲料投喂量,苗种培育阶段一般按照鱼类总体体重8%~1 0%投喂,天气闷热、阴雨、水质较肥可以适当减少投喂甚至停喂1~2餐。

图9 秀丽三代虫背面观

图10 寄生在鳃丝上的三代虫

1.4 苗种转塘、运输前的准备

1.4.1 苗种培育日常管理

育苗池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日常管理要求每日巡堂3次以上,即:早上6:0 0~7:0 0;中午1 4:0 0~1 5:0 0;晚上2 0:0 0~2 1:0 0,做到“三查”和“三勤”。即检查早上是否浮头,中午检查鱼苗活动、摄食情况,晚上检查水质、天气、水温、进排水系统;勤捞蛙卵,消灭有害昆虫及幼虫;勤除池塘边杂草,避免鼠、蛇、鸟藏身;勤做养殖日志,及时查漏补缺。

1.4.2 分级标粗及其操作

根据鱼苗不同时期生长速度不同的特点,一般将苗种培育池塘分为3级。第一级水花至7朝鱼苗(即鱼苗体长:0.5~2cm);第二级7朝~9朝鱼苗(即鱼苗体长:2~4cm);第三级9朝~1 2朝鱼苗(即鱼苗体长:4~8 c m)

1.4.3 拉网锻炼以及分筛过塘。

1.4.3.1 拉网锻炼的意义

鱼苗经过1 6~1 8 d的养殖,体长增长3~5倍,体重增加几十倍,要求活动的范围更大,同时鱼池水质和营养条件已经不能满足鱼种生长需要,因此必须分塘标粗。夏季水温高、鱼种新陈代谢强,活动剧烈,体质较弱,抗应激能力也比较差,如果不提前锻炼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死亡。一般采用尼龙密网全池拉网,密集鱼苗,分塘或者长途运输前反复1~2次,大规格鱼种、过冬鱼苗要求拉网锻炼2~3次。

1.4.3.2 拉网锻炼的作用

鱼苗经过1~2次拉网锻炼后,首先可以促使鱼体种水分含量降低,肌肉变得结实,体质健壮,经受住分塘操作和长途运输的颠簸;其次,鱼种在密集过程中,增加对缺氧能力的适应能力;再次,促进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和排除肠道内粪便,减少运输途中鱼体粘液和粪便对水体污染,提高运输成活率;同时,拉网锻炼还可以除去敌害生物,统计标粗鱼苗成活数量。

1.4.3.3 鱼种分筛过塘

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后会出现大小、规格不均的现象。分筛鱼苗有利于后续养殖过程中鱼体规格整齐,成活率提高。一般常见分筛规格为:7朝(即鱼苗体长:2cm左右),8朝(即鱼苗体长:3cm左右),9朝(即:鱼苗体长:4cm左右),1 0朝及以上(鱼苗体长8cm以上)

1.4.3.4 鱼种长途运输前准备

经过鱼苗繁育场培育一段时间后,养殖户需要将自己所需规格鱼苗包装运输回池塘。长途运输的种苗,需要选用已经拉网锻炼后体质恢复健康的鱼苗,在苗种长途运输前一天提前拉网并根据客户要求分筛不同规格,将按要求分筛的鱼苗放入水质清新的专门打包池网箱种集中“吊水”1夜,方可装运。吊水暂养时,必须保持溶氧充足,防治发生缺氧死鱼。

1.4.3.5 鱼种打包运输及计数

经过吊水后的鱼苗,使用塑料专用鱼苗袋充装纯氧带水打包装运输。每袋鱼苗袋装放鱼种重量同水体重量比例为1∶1 0,每袋鱼苗袋水体体积同气体体积比例为1∶4。4 0 L规格鱼苗袋,装置0.5 c m鱼苗,1 5 L井水,运输途中鱼苗袋外气温不超过3 0℃运输时间可达2 4 h。鱼苗计数方法一般采取直筒量杯、称重计数等方法,首先用滤水胶筛将鱼苗装盛起来,然后再导入固定容积直筒杯中,或者导入固定重量带水盆中称重,之后随即抽取1~2袋种苗取平均数计数。

2 影响罗非鱼苗种阶段成活率因素

2.1 环境改变因素

2.1.1 外界水质环境的变化

2.1.1.1 不同养殖池塘水质的改变

鱼苗阶段体质较弱,水体理化因子改变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 H值、盐度、等化学成分的改变对鱼苗生活适应都影响很大,如果短时间变化过于剧烈都容易造成种苗应激反应,超出鱼体允许承受限度而死亡。所以,一般苗种转塘应当尽量将新放入池塘水位不宜太深,前期维持在0.6~0.8 m以内,缓慢加注;水质理化指标尽量接近原鱼苗培育池。

表1 罗非鱼苗种投喂配合饲料参考表(kg/万尾•d)

表2 罗非鱼主要营养指标

2.1.1.2 天气变化造成的水质变化

天气变化造成的水质改变主要指:春初时节、鱼苗下塘容易受倒春寒影响,池塘水体易出现反底现象,突然改变的气温、水温容易导致清塘不彻底、塘底淤泥较深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指标急剧升高从而造成鱼苗无法承受而死亡。所以,应当在放苗前彻底清理、平整鱼塘。

2.1.2 外界水温环境的改变

2.1.2.1 不同养殖池塘水温差异

鱼苗转塘尤其是长途打包运输容易出现两个鱼塘温差过大,鱼苗无法适应从而感冒应激死亡现象。一般长途运输后的鱼苗袋内温度与池塘温度相差会≥5℃,苗种阶段机体能短时间适应温度应≤2℃,经过长途运输后的鱼苗需要连同鱼苗袋一起漂浮于准备放苗池塘静止1 0~2 0 mi n,开启增氧机,然后选择在上风口解开袋口带水靠近塘面倒出鱼苗,并立刻在苗种投放处投喂充足苗种配合饲料,做到饱食下塘。

2.1.2.2 突然天气变化造成的水温变化。

鱼苗下塘后短时间天气突然变化,水温急速降低容易造成鱼体应激反应,感冒、冻伤等,尤其是初春时节,倒春寒、梅雨天气都容易造成鱼苗冻伤激发感染其他疾病而影响成活率。因此鱼苗投放应当选择在气温稳定维持在1 8℃~-2 2℃以上,连续晴好天气3 d以上时节投苗。华南地区每年2月会有1 0~1 5 d晴好天气适宜投苗,3月阴雨、倒春寒较多投苗应当注意,春初投苗应当选择在早上1 0:0 0~1 5:0 0之前投放,夏季投苗应当选择在早上7:0 0~1 0:0 0前或者下午1 7:0 0~2 0:0 0进行,并提前1 h开启增氧机,避免水体表面温度过高。

2.2 自身抵抗力以及人为因素

2.2.1 放养密度不当或者混养鱼类搭配不合理

苗种放养密度过大,必定需要增加饲料投入,增加水体氧气消耗。溶氧不足鱼体饵料消化吸收利用率降低,多余的残饵、粪便也会污染水体容易造成鱼苗缺氧、理化指标超标,为疾病流行创造条件。罗非鱼成鱼养殖需要搭配其他混养鱼类,如果搭配品种、规格不合理,则不能让水生动物之间互利共生,部分品种饵料利用不足,营养不良,大小悬殊过大,个体瘦小抵抗力低下,甚至互相蚕食影响种苗成活率。例如:罗非鱼苗种投放同时搭配草鱼、斑点叉尾鮰、生鱼或者大口鲶、淡水白鲳,应当首先安排罗非鱼、鲢鳙鱼类、鲫鱼、鲮鱼先下塘一周后再补充草鱼,斑点叉尾鮰,而生鱼、大口鲶、淡水白鲳应当等待罗非鱼生长规格达到1 0 0~1 5 0 g/尾,再投放。

2.2.2 饲养管理不当

苗种培育阶段饵料是机体生活、生长的必须营养,不论是全价配合饲料还是天然饵料都必须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否则个体生理机能就会不能充分维持,生长速度受到限制,产生个体规格悬殊大、干瘪、弱小、病死等现象。 饲料投喂过多或者不能严格按照苗种培育“四定原则”投喂饲料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易出现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指标超标,有害蓝绿藻爆发,病原微生物滋生,敌害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起疾病。施放有机肥发酵不彻底,或者施肥数量、种类、时间和处理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水质败坏引起疾病。投喂过期、霉变、营养不全面的饲料也容易造成鱼苗肠胃、肝胆疾病,营养不良生长受限,从而降级苗种成活率。

2.2.3 人为操作损伤

鱼苗在拉网、过筛、运输、下塘过程中,常常因为操作不当或者使用工具不适宜,而造成鱼苗不同程度的损伤,如:脱磷、掉黏、烧尾、皮肤擦伤、骨骼受损等,初春时节天气气温较低,特别容易续发感染真菌、细菌、寄生虫疾病,从而降低苗种成活率。

2.3 外界病源生物侵入因素

2.3.1 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2.3.1.1 物理刺激

一般指机械擦伤、碰伤;天气变化造成的感冒冻伤、烫伤;流水冲击、光照、溶氧缺乏等造成的种苗死亡。

2.3.1.2 化学刺激

外界投入品造成的危害,例如:农药、化肥、重金属、鱼药消毒剂、杀虫剂、藻类清除剂等不当使用造成的种苗死亡。

2.3.1.3 水质恶化引起的疾病

投喂污染、霉变、带有寄生虫卵的饵料都容易造成鱼体抵抗力低下,诱导患肠胃、肝胆疾病;施放有机肥数量、种类、时间、发酵不彻底,又不注重水质调节,加注新水,易容易造成水质恶化,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气体、有害藻类等有害物质,从而引起鱼苗死亡。

2.3.1.4 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

鱼苗下塘应做到饱食下塘和轮虫高峰期下塘,放苗前水质培养是苗种早期营养摄取的关键。鱼苗下塘面临尽快适应新环境和尽快寻找适口饵料两大问题,所以苗种下塘后应当立即在放苗处投放对应规格适口全价配合饲料。投料不均、投喂营养不全的饵料都容易造成种苗营养不良从而导致鱼苗个体相差太大、干瘪、抗病力低下、成活率不高等问题。

2.3.2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

2.3.2.1 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罗非鱼苗种培育阶段主要的微生物疾病为真菌性的水霉疾病、细菌性肠胃疾病等。

罗非鱼苗种水霉疾病:鱼体鳞片脱落,皮肤受伤,加上春初水温较低,水霉菌侵入鱼体而引起。病鱼体表上可见大量棉絮状的菌丝体,呈黄白色(见图1)。病鱼离群,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消瘦,最后导致死亡。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越冬育苗要求2 4 h内水温变化应该相对恒定≤5℃,越冬池在放养前应清整消毒。罗非鱼苗转塘、入池、放苗时要用食盐水或硫醚沙星浸洗。流水池发生水霉病,可将池水排浅,用硫醚沙星溶液全池泼洒,按池中水量,使池水呈2~3 g/m3浓度,让鱼体浸洗1 0~2 0 mi n左右,再将池水加至原状连用2 d。

罗非鱼苗种肠胃炎疾病:发病初期,病鱼外观症状是口腔、上下颌、鳃盖、眼眶、鳍条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少量食物。发病中后期,体表及肌肉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见图2),解剖时可见腹腔大量淡黄色货淡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并呈现出贫血状,肠道内无食物,有透明黏液、积水、或者气体(见图3)。防治建议:选用优质、新鲜的全价配合饲料严格按照苗种培育“四定原则”投喂,发现池塘有鱼苗出现粪便粘连在肛门上,称为“拖尾”现象,或者看到池塘水体中漂浮有大量细长罗非鱼粪便即有肠炎疾病前期症状,应当及时处理。一般采用控制投喂数量和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合,苗种培育期间每1 5 d定期采用大蒜素1~2 g/k g饲料拌料投喂,每天1~2次,每次连续2~3 d即可,发病时选用外用:1 0%聚维酮碘溶液按照0.5~1 g/m3剂量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1~2 d,同时内服:2 0%硫酸新霉素2~3 g/k g饲料+大蒜素1~2 g/k g饲料拌料投喂,每天1~2次,每次连续2~3 d即可。

2.3.2.2 有害生物引起的疾病

主要指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鱼苗藻毒素超标中毒引起的疾病。如:小三毛金藻、微囊藻、裸藻水华等。防治建议:苗种培育阶段合理投料、适当施肥,做到少量多次,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如: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 M菌等,有条件池塘应当适时加注新水。

2.3.2.3 生物敌害

包括: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红娘华、蜻蜓幼虫、蝌蚪、水蛭等,水蛇、青蛙、水鸟、水老鼠、凶猛鱼类等。防治建议:苗种下塘前,彻底清理、平整鱼塘;进排水系统设置密网防治敌害生物侵入;鱼塘四周清除多余杂草;勤捞蛙卵、勤巡塘、勤赶鸟。

2.3.2.4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包括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线虫、绦虫、棘头虫以及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罗非鱼苗种培育阶段寄生虫疾病成为影响苗种培育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尤其以原生动物的:车轮虫;单殖吸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为主要代表,所以这里重点针对这三种危害最大的寄生虫做详细阐述。

首先是车轮虫:主要是车轮虫属 (Trichodina) 和小车轮虫属(T r i c h o d i n e l l a) 引起的(见图4,图5)。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 “跑马病”通常,鱼苗放养3~7 d后患病。车轮虫寄生鱼苗体表时,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称为“白头白嘴病”若将小鱼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体表,特别在头部和鳍条上有大量的车轮虫密集或来回活动(见图6)。主要侵害鱼的皮肤和鳃、鳍条,对饲养鱼类和观赏鱼类的鱼苗、鱼种危害较大。每年5~8月间,鱼苗、鱼种常发生车轮虫病,引起大批死亡,或者造成成鱼畸形。全国各养鱼区都流行车轮虫病。越冬密集的鱼池,也往往出现车轮虫病。

罗非鱼苗种下塘后3~5 d是车轮虫发病高峰时期,尤其是春、夏季阴雨天气较多时节,水体清塘、平整不彻底或者回水时间过长,水体偏肥都特别容易滋生车轮虫疾病。防治方法推荐: 用生石灰+茶肤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放养。夏花鱼种下塘前用2%食盐溶液浸洗1 5 mi n,视鱼种的忍耐程度增减时间。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 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 g/m3浓度,治疗效果很好。用8 g/m3浓度的硫酸铜浸洗2 0~3 0 mi n进行鱼体消毒,或用2%盐水浸洗2~1 0 m i n。

其次指环虫:寄生草鱼的有鳃片指环虫 (Dactylogyrus lamellatus A c h m e r o w,1 9 5 2)和鲩指环虫(Dactylogyrus ctenopharyngodonis A c h m e r o w,1 9 5 2);寄生鲢鱼的有鲢指环虫 (Dactylogyrus hypohthalmichthys Achmerow,1952); 寄生鳙鱼的有鳙指环虫(Dactylogyrus aristichthysLong &Yu,1958); 寄生鲤、鲫、金鱼的有坏鳃指环虫 (Dactylogyrus vastator Nybelin,1924) 等。指环虫以其锚钩及边缘小钩钩住寄主的鳃组织,不断地在鳃上作尺蠖虫式的运动而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丝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妨碍鱼的呼吸,并能使鱼产生贫血现象。病鱼呼吸困难,游泳迟缓,常成群在水面上浮出,鱼鳃发白和浮肿。 严重感染指环虫的病鱼,体色变黑,十分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丝黏液增多,鳃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难; 幼小的鱼苗,特别是鳙鱼四大家鱼苗,常显现出鳃器官浮肿,鳃盖难以闭合的病症。

罗非鱼种苗下塘后发病水温一般在2 0℃~2 5℃,春夏、夏冬交替时节是指环虫发病高峰时节,对种苗鳃丝破坏尤为严重。防治方法 夏花鱼种放养前宜用1 g/m3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浸洗2 0~3 0 mi n,可较好地预防指环虫病。用 (0.2~0.4)g/m3浓度的晶体敌百虫 (含量9 0%以上) 或含2.5%敌百虫粉剂 (1~2)g/m3浓度,全池遍洒,可治疗指环虫病。晶体敌百虫和面碱 (碳酸钠)合剂 (1∶0.6) 全池泼洒,浓度为 (0.1~0.2)g/m3浓度。2 0 g/m3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洗病鱼,水温1 0℃~2 0℃时浸洗2 0~3 0 mi n; 水温2 0℃~2 5℃时浸洗1 5~2 0 mi n; 水温2 5℃以上时浸洗1 0~1 5 m i n。

然后是三代虫:各种三代虫,寄生草鱼的有鲩三代虫(Gyrodactylus ctenopharyngodontis Ling,1962);寄生鲢、鳙鱼的有鲢三代虫(Gyrodactylus hypophthalmichthysi Ling,1 9 6 2); 寄生鲤、鲫鱼和金鱼的有秀丽三代虫(Gyrodactylus elegans Nordmann);寄生鳗鲡的有日本三代虫 (Gyrodactylus n i p p o n e n s i s) 和鳗鲡三代虫(Gyrodactylus anguillae)。 严重病鱼体色暗黑无光泽,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食欲衰退; 仔细观察鱼体表,可见因三代虫的刺激而导致病鱼分泌一层灰白色的黏液。患病鱼常出现蛀鳍现象,金鱼尤为严重。

三代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的寄生虫性体表病,在鳃上也常可找到。主要危害草鱼和金鱼,可以造成死亡。春末夏初是此病流行季节,虽然各地都有发现,但在长江流域和广东、广西地区更加流行。

三代虫防治方法同指环虫疾病一样。罗非鱼苗种培育阶段,三代虫寄生于鱼类体表及鳃上,能造成体表的创伤,病鱼皮肤上形成灰蓝色无光泽的粘液膜。鱼苗初呈极度不安,狂游于水中,继则食欲不振、消瘦、以致死亡。

寄生三代虫的鱼苗采食不活泼。经常看见鱼苗或是在水面上异常跳跃,或是身体摩擦池壁游动。通常眼观上未见明显症状。镜检时可见体表、各鳍以及腮部有该虫的寄生。另外寄生该虫后,可见鱼体粘液异常分泌,充血及斑点状出血斑。

3 结语

罗非鱼苗种阶段的培育即标粗的好坏是成鱼养殖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把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要把每个环节都控制到位,比如放苗前的准备,苗种的下塘时机,苗种的饲养管理,疾病的防控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复杂的,所以养殖户朋友们一定要细心观察,仔细管理,严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共同努力为罗非鱼健康养殖保驾护航。(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罗非鱼鱼苗苗种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美国消费鳕鱼超过罗非鱼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罗非鱼养殖模式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要点
罗非鱼 年总产量全国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