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的包装艺术

2018-01-14 03:20李晓弘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3期
关键词:结题闽南研究成果

李晓弘

【中图分类号】G643;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02-02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课题成果是结题的核心材料,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课题鉴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

课题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类型。从成果存在的载体看,有文字成果、实物成果、实效成果;从成果完成的时段看,有阶段性成果和总结性成果;从成果的重要性看,有主成果和附成果。那么,什么形式的成果呈现能体现教师在该课题研究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课题和教育的独到理解?如何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笔者带着亲身经历的课题故事,一起剖析课题研究成果包装的艺术。

1.花言巧语——多元化和导向性相辉映

随着评价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注重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评价形式的创新, 研究成果呈现形式逐渐从注重文本向多样化转变。

当结题进入倒计时,面对付出和收获,研究教师真心希望专家和与会者能够多角度感受该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效益,比较全面了解课题研究全貌。可课题成果除了文字成果(括申报书、研究方案、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等),还有学生能力提高、教师水平提升、学校管理状况等课题实施发生改变的成果。如何关注研究过程,采取适合课题研究特点的成果呈现方式,创新评价形式,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呢?

《闽南文化进课程》课题沙龙进行中——

“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是结题工作的保留曲目。”林校长开了头。

“可否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呈现我们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经验?”语文组长积累了不少老师和学生的一手资料。

“让专家直接进入课堂,感受闽南文化进入学科教学实施情况,是否更直观?”德育主任兰建议。

“嗯,不仅仅是面向专家,学科课堂教学的横向交流,让一线的教师能够关注自己的研究过程,感受研究的成果,促进深度反思。效果也许会不错。”大家连声说好,举手赞成。

我校先前“和美文化”课题研究结题时编著了《美·在路上》,一套4册,关于组织管理文化、教育教学策略、教育教学智慧、校园生活映像,加上一册专题研讨录像。这次是否也可以考虑整理出物化的成果,便于展现我们的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教师阿东认为,要全面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单一地从教师层面还是不够的,学生的活动过程、学习成效也是课题成果的组成部分。

根据《闽南文化进课堂》课题研究成果的特点,我们确定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多种角度的成果展示方案:课题研究报告和实验工作汇报;一套《闽南文化教学资源包》;现场安排了语文《闽南文化名人》、美术《蟹壳画》、综合实践《把春天卷起来》三节课堂教学片段展示;会场内课题实验过程师生活动的精彩花絮回放;会场外学生实践作品和探究活动展版展示。多样化的成果引导着多元化的课题评价,全方位地展现课题研究成果以及我们提炼特有的新观点、新策略。我们的校本课程植根于综合实践与学科综合性学习,提倡体验探究,这种校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应用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将给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启示。

2.雅俗共赏——科学性与普适性相结合

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最终应该回归教育教学的实践。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制, 我们不可能对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都进行研究,所以通过成果交流和推广让更多人受益,借鉴经验走出教育教学中的困境,更显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同行的交流反过来促进研究的反思与改进,增强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因此,什么样的“物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得到认同?

◆校本教材——会不会成了闽南文化知识的堆砌?编辑教师用书还是学生用书更加合理、实用?

◆教案集——流程化的教学设计适用面有多广?其参考价值有多少?

◆教育案例——列举形形色色的教育实例,解释林林总总的教育问题。带有分享经验、个人行为反思方式,似乎不适合作为校本课程研究最核心的物化成果。

◆素材库——每位教师面对教学素材都有许多个性化的思考和教学处理,我们整理编辑的这一类成果能不能做到信息量更大、实用性更强、选择性更多、更Open的形式?

可这物化的成果该如何呈现,才能符合教育科学理论,遵循教育规律?如何“包装”,才能反映研究新成果,凸显课题研究的科学价值?如何设计,才能够帮助任课教师常态化开展教学活动,拓展成果的受益面,提高成果普适性呢?

“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为兼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课题组组织头脑风暴,层层深入,步步靠近,直达问题核心。这时,“资源包”跃然纸上,顾名思义,将老师开展每一个闽南文化主题活动所需要参考的资源收集打包,从主题目标、核心知识、本地资源、闽南其他地区的地域资源链接,到教学建议、实践作业设计、评价方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减少教师教学的盲目和茫然,让资源包能够引领任课教师能更快地走进课程。

《“闽南文化”校本課程教学资源包》的构思逐步清晰。拟定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主题网络图、课程评价方案,按年级确立主题单元编写教学资源,将已有积累的综合实践、语文、班队优秀教学案例整理附在单元后面。如果资源包编写成了,那它就是这门校本课程的拐杖了。任课教师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

接下来,撰写单元样稿,提交课题组论证。方案通过后,开始了几乎是人人参与整理、撰写工作。因为有了几年扎实的研究基础,因为大家一致认可,所以短短的三个月就完成《教学资源包》上中下三册撰写和编辑工作。同整理出相应的学生年级主题研究报告册和实践剪影。课题成果的多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示课题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花果并茂。专家称,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课题成果课程化是课题成果开发、转化、运用的一个比较高的阶段。虽然在当初的研究方案设计时并没有把《资源包》考虑进去,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透彻,研究成果也发生、发展、变化着。我们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探究,直接把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进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同时向区域学校和教师进一步介绍和推广。

对于成果的物化, 一是要及时, 二是要科学。《闽南文化教学资源包》类似于总结性课题的成果,“根据自身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案例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对此,专家组高度评价:“该项目研究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填补了我市‘闽南文化课程标准的研究空白。建构了完整的闽南文化课程体系,建立了丰富的闽南文化课程资源包,编写规范,拓展学科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闽南文化领域中的整合、融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程管理、开发、实施中具有创新意义,取得显著成效。”

3.千回百转——阶段性与持续性相交错

校本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允许调整研究设计。老师们就是在反复出现的问题解决中,经历阶段性的挫折、停滞、反思、调整,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也许,课题总结时我们还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题研究都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课题研究都能轰轰烈烈拿出厚实的成果。所以在研究报告中要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有关的问题都表达清楚。

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句号圆满。每个课题在研究和总结中多少会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毫不避讳,因为它将留给我和课题组成员反思自省,还可能成为下一轮的新课题。

◆课题成果课程化任重道远  闽南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靠一所学校“单打独斗”,尤其是对资源的调度和运用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

◆社會实践常态化徘徊不前  “闽南文化进课程”不仅仅是个课题,不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望,它应成为一门意义深远的校本课程。《闽南文化》社会实践、研究活动常态化实施,却因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安全问题常常束缚着我们。教师直面困难,调整组织方向,化整为零,将统一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转换为家长带领的假日小队。百花齐放的家校联合,因地制宜找到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但课程常态化实施依然徘徊不前。

◆后续问题课题化持续探究  虽已结题,但如何培养年轻教师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认同提升课程品质?如何建立闽南文化电子资源库?学科之间如何更好地形成合力?课题或多或少地留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们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持续探究下去。因此,结题不能是课题的结束,而是一个阶段研究的小结,它应该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开始。

在包装研究成果时要学会尊重,做到实事求是。结题报告分析中,我们积极梳理资料、提炼观点,形成创新点,将困惑、缺点、问题一一分析,正确面对不足,不隐晦缺点。“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研究课题都是多多少少以各种形式承前的同时展开后续的各种研究。研究成果的形成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并随着研究出现的问题不断深入,不断地自我完善。课题成果的呈现与应用,更需要在实践、推广中接受检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果内容。

参考文献:

[1]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2]李冲锋.教师如何做课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0.

[3]李日芳.闽南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家组评审意见.厦门.2012.

[4]金朝晖.让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孕育——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原因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猜你喜欢
结题闽南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闽南文化传承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