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重研 成一派风流

2018-01-15 09:44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20期
关键词:药学科室医院

文/本刊记者 黄柳

跨越历史长河,坚守医疗本质,沐浴医改新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发展将常新、常青。

金陵古都,卧虎藏龙。这里有一家发展最贴近中国近现代史脉搏的医院:始建于1935年,医院前身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后历经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84医院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管理团队

这就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以下简称“中大医院”)。医院曾汇集了享誉国内外的戚寿南、姜泗长、阴毓璋、牟善初等众多中国近现代医学大师。其中,戚寿南作为第一位取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挂帅医院首任院长。而浏览国内几所百年老院的院史馆,则不难发现这几位大师的珍贵留影,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身华西协合大学医院也由当时的中大医院参与组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5年5月18日,中大医院迎来了建院80周年华诞。在纪念大会上,现任院长滕皋军做了主题发言并与全体“中大人”共励:中大医院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立志不仅要在医疗服务上做出表率,更要成为科研的高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地,以一流的管理打造一流的服务,努力成为新医改的排头兵。

2016年11月13日,复旦版2015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和《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同时发布,中大医院跃升36个位次,位居榜单第53位;在专科汇总排名中,医院位居第50位,科研学术排名第58位。首次发榜的“重症医学”专科声誉排名,医院即位列榜眼,超第三名整整两分。

时间跨度到2017年,中大医院又一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院长滕皋军获得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年度金奖,成为第一位同时获得欧洲及美国介入放射学会两项大奖的中国人。

学科建设:潜心差异化发展

栉风沐雨,面临国家民族救亡危机,以现代医学在中国发扬光大为己任,中大医院自创立始就树立了笃学重研的传统。医院宣传部部长程守勤向记者介绍,学科从来都是医院的一张王牌。

院长助理李玲向记者介绍,医院当前拥有重症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两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介入放射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血液内科等20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与肾脏病两大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学科大树繁茂,专家翘楚济济,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医学优秀重点人才等各级人才工程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50余人次,分别在全国及省级专业学会中担任要职的专家100余人次。

李玲继而系统介绍了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即统筹“四个关系”,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一是满足需求与瞄准前沿相结合。在确保现有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紧密追踪患者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新需求,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确立先发优势。医院微创介入、影像诊断与治疗、多脏器衰竭抢救、新生儿重症抢救等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二是把握医改政策与学科规划相一致。如医院正加大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这几种危害人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的研究,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让经济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学科建设的综合效益。

四是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相协调,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患者的需求,逐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院内部资源,积极推进科室间有效联合。

李玲表示,搭建重大疾病的多学科、多中心综合防治平台,不断深化重组以疾病链为纽带的学科群,是医院当前的学科建设重点。

学科发展永远与人才培养相伴随。李玲同时介绍了医院学科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的工作原则,包括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人才后备梯队的开拓与完善、覆盖各层级的健全用人机制、竞争导向选人用人制度、有效的激励与考核制度、人才梯队建设的跟踪反馈与调整。

医院尤其注重人才队伍年轻化和开拓性,加大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不断增加后备人才的储备数量。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培养潜质及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加以积极引导。

医院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的带头人邱海波在向记者谈及学科建设经验时,也强调结合专科特点考察人才潜质的重要性,“以重症医学为例,生死时速之间考验的是医生扎实的综合功底与抗压能力。有年轻医生,能够做到周末半夜赶到周边县市会诊,凌晨三四点钟把体外循环上去,五六点钟再把病人转到医院来,然后第二天白天还在查房,一天都在病房待着。”邱海波表示,这样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兼备的医生就是重症医学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

滕皋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

医疗质量与安全:立专项 长跟踪

在院长滕皋军看来,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命脉,“医院最重要的是医疗质量和服务,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关键是制度的执行力度以及新制度补充来适应新的时代与需求。”

2015年,医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处,并借江苏大型三甲医院复审的契机,构筑了全新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将绩效管理办与质量管理处归拢,从管理思路上就是很大的创新与革新。”医院副院长陈明向记者表示。

而同时担任质量管理处与绩效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孙耘玉,在2009年临床工作近20年后转岗到职能科室并担此重任两年多以后,也表示理解管理层的创新部署。“将质量管理的工作从医务处剥离,建立与其并行的质量管理处,赋予了后者协调各部门的力量,包括信息、感控、抗菌药物使用等,因为质控是医院无处不在的主题。”

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以外,将质控与绩效考核归拢,顺应的是整个绩效评价转向的大趋势。孙耘玉介绍,“以往在收减支的分配方式下,大家关心的业绩与收入往往是年度或季度核算之后才知道,但现在实行点值计酬的方式,临床医务人员做了多少量,质量如何,在做的过程中就心知肚明了。”

但在职业与工作惯性下,笼统的绩效管理往往也有到达不了的死角,因此,中大医院的质量管理还注重长效跟踪,定期设置新的专题。

孙耘玉举了抗生素管理的例子,“此前质管处与药学部共同成立了一个AMC— MDT的协作组,设置了一些关键指标去管,但我们发现分值扣到科室的时候,有些科室很重视,但大部分科室不痛不痒,大家把违规的成本分摊掉了。”她介绍,协作组依托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发现DDD(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某种抗菌药物的日限定量)是更为关键的指标,于是“不再管控每一个大科室,而把DDD计算到科室病区专业组,把DDD作为一个单项考核的指标,很快就转优了。”

之后,也有临床科室“申诉”希望院方考虑差异性,调整对应病区的DDD指标,对此,孙耘玉介绍,质管处组织了专门的病历抽查与专家答辩,“调与不调,用事实与专业说话,让大家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处还针对临床用血进行重要环节追踪督查,2016年,本部院区申请临床输血患者3389例,输血例数较多的前五位科室为血液科、骨科、重症医学科、消化科和普外科,占全院输血申请的51.0%。质管处、检验科通过调阅督查临床用血申请单与患者病历病程记录,发现大量用血(24小时用血累计超过1600ml)未经审批问题较为突出。调研发现大量用血审批未完成的主要集中在以下情况:病人术前术后分别住在两个不同科室、输血时间跨越夜间24点、手术室与临床科室分别输血、血浆与红细胞输注合计超过1600ml。质管处分别对输血科和临床医生进行反馈,并协调输血科与信息中心实现系统自动推送大量用血提醒功能,有效辅助大量用血病例的筛查工作。

2017年,质管处还进行了“诊断性危急值报告”的专项活动,持续不断地捋流程、找关键点,提升了各环节的报告时速与临床处置效率。

医疗服务:做到南京市民最认可

副院长陈明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2016年,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4万人是南京市医保参保者,“南京市医保患者选择中大医院就医的比例,超过了南京任何一家医院。”

在这里应该提及,记者结束中大医院采访,从院门口乘出租车去往高铁站途中,年近50岁的司机主动说到自己在中大医院出生,小孩也在这家医院出生……司机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服务与质量相辅相成,过硬的医疗质量是医院在市民心目中品牌常青的重要原因。陈明深深地认可这一点,“全院定期的病案分析、复杂病例讨论;持续地开展各种专项活动抓质量;18项核心制度在不断地丰富充实。这些构筑了医院的安全文化以及每一名员工的安全制度依从性与惯性。”

制度保障贯彻医疗服务,医院建立了《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危重症病例多学科综合诊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为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了相关程序,如《医院总值班HIS系统中开通绿色通道流程》等,确保有章可循与科学合理性。

医患沟通方面,医院也有相关制度规定患者享有平等、尊重、参与、费用、拒绝等方面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隐私权等。医护人员,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或输血、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和耗材等时候,主管医师使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在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和费用开支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护理方面,医院护理部主任李国宏向记者介绍,医院通过品管圈等管理工具,持续打造一流护理品牌。2017年,年护理部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目前全院优质护理病房共48个,覆盖率为100%,各病区全面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个责任护士直接包干患者,护士平均包干床位约8人,包干患者相对固定,依据“白天责任护士8小时在岗包干、晚夜间轮班护士16小时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患者护理等级、自理能力由护士承担全部护理工作。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职称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各护理单元结合科室实际,积极开展专科特色护理服务,提升专业内涵,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专业、全程的护理服务。

药事管理:强支持、重调整

医院药事管理正迎来新的命题与挑战,“作为药学专业人员,我对于外界定位药学从盈利单元转向成本单元不太感冒。”作为从事药学专业工作超过20年的药学部主任,邵华温柔的语调中传递出坚定的心声,她希望内外加深对药学作为专业的认可。

在中大医院的管理者心目中,药学就是医疗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的“最佳医院排行榜”专科声誉榜单2016年最新列入了药学的排名,“但以前,评价一家医院的临床用药水平,药学部会反应冷淡,认为这和部门工作的关系并不大。”副院长邱海波坦承,药事管理正由传统的管好药、发好药转向了临床用药水平的实力较量。

强化临床用药水平,邱海波强调部门协同的重要性,医院质量管理处成立后,与药学部实现了协抓共管、有的放矢的管理格局。

医院设立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合理用药监督指导小组”“基本药物管理领导小组”“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抗肿瘤药物管理领导小组”“特殊药品管理工作组”“药品质量与采购管理工作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组”七个工作组。专业的工作组为医疗质量、临床用药专项管理提供了支撑,为医院整体的临床用药水平保驾护航。

后发动力方面,药学人才的强化培养不容回避。邵华向记者表示,临床药学人才的成长跟临床医生一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周期。因此,药学部当前强调自我学习、科室培养、临床培养的全面长效提高机制,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的规范化培训,2016年医院就将7名药学专业人员送往基地参加培训。

药学融入临床的节奏正在加快,邱海波对比国际诊疗惯例表示,药学要用好专业工具深入临床诊疗决策中,增强临床医生对药学专业的依赖度。他提到医院当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库,“这是参与临床决策的有力证据。”他还介绍,下一步医院还将建立强心药物、高危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体系,“包括基因监测的个体化用药指导等,这些都会是强化药事管理的‘抓手’。”

作为分管院长,邱海波关注药品运营中的成本与效率问题,分类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是药品管理的必然趋势,医院正在稳步试行各项措施。他同时强调药学部确保短缺药物、急救药品供应的功能持续发挥,“过去许多年,医院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错,也是基于药学部的专业度和预见性。”

猜你喜欢
药学科室医院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