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文化重构分析

2018-01-15 01:25马晓徽
科技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媒体

马晓徽

摘 要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其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就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角色与定位。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重构,如何让广播电视文化依然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就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与分析的新课题。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文化;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號 1674-6708(2018)202-0160-02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增加值已经突破了万亿元。在这当中,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在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然而在这一领域,数字化的新媒体正在颠覆着原有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对传统媒体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2 ]。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所代表的文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与重构。

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

美国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提出的“新媒体”概念是目前现在学界普遍较为公认的新媒体含义起源[ 3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相关的学术讨论中也对于“新媒体”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例如由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提出,新媒体也可以称之为数字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它基于当前科技中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发挥着共同的传播功能,并形成了一个综合体[ 4 ]。一般来说,按照各种媒体形式在历史上所出现的时间进行排序,书籍报纸等纸媒刊物被称为第一媒体,无线电广播被称为第二媒体,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上也出现了新的媒体形式,这两者通常分别被称为第四和第五媒体,并且两者共同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新媒体[ 5 ]。与此对应,在互联网时代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和发展的前三种媒体形式往往被称为旧媒体或者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出现以来就获得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凭借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后发优势,新媒体可以更全面的覆盖社会人群,并且在社会中快速传播自身内容,同时还可以与目标人群进行有效互动。

因此,新媒体在社会传媒各形式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传播地位。新媒体的发展大大影响了传统传媒产业的结构与发展,并且使得传统的和新型的传播方式之间的区分界线日益模糊,不同媒介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正日益加强[ 6 ]。这些变化对于广播电视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文化现状

在2013年,互联网的广告总量超越了电视广告,成为媒体广告的最大载体。这是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一个缩影。在新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是传媒信息的发布者或者受众,在通过电脑手机等形式接受着其他人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自身也能以同样形式上传发布自己的内容,之后在网络上自由传播。而在广播电视产业中,信息的发布则基本是单向的。在得到新闻素材或节目创意后,需要由专业记者进行采访或者专业团队进行制作,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单位自身的筛选和管理机构的审查,之后才会向社会推广传播。因此,新媒体由于具备网络时代的特点而拥有发散性,使新媒体的文化内容相对“自由”和“不可收敛”,广播电视媒体则由于其所具备的专业性和可控性,使得广播电视文化显得传统和保守。

在目前追求创新、标新立异的时代,广播电视文化的这一文化特点使得其长期以来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走向式微的趋向。并且在受到新媒体冲击之后,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目前的广播电视文化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广播电视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其节目收视率,只有高收视率才能保证其自身的影响力与营销收入。而由于过度追求高收视率,广播电视节目中开始出现了部分哗众取宠的低质量内容,和为吸引群众的关注度而采用了较为恶俗的手段形式等现象。

另外,虽然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在这当中,有许多节目是仿照已有的高收视率节目,为了跟风而匆忙制作的,存在着严重的抄袭和雷同现象。在这些问题中显现的是广播电视文化出现的庸俗和媚俗的苗头,以及过度娱乐化导致的重收视轻内容的现象,这些都降低了广播电视文化的素质,引发了人民群众的反感,不利于广播电视文化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3 广播电视文化的重构

在2014年8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得到了审议通过,为广播电视产业文化的转型和升级指出了方向,即“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时代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广播电视文化的重构,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广播电视文化需要实现科技性的重构。近些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开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其中包括新媒体部分技术的引用。借助这些新技术,传统的广播电视从单一的形式逐渐衍生出了网络广播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众多的新兴媒体形态,这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媒介得以获得转变,向社会各方面延伸。广播电视的受众面不断扩展,传播环境与媒介覆盖度逐渐提高,这将极大地改变我们通过广播电视媒体接收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被动接收转为更多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对于广播电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优势。

其次,广播电视文化需要实现内容性的重构。新媒体时代,由于多元化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的存在,媒体传播活动的门槛大为降低,各种各样信息与内容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媒体传播的内容。信息的极度膨胀并最终过剩,很容易导致信息的泛滥和公众注意力的分散,无法实现媒体本身原有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文化应当将由信息的搜集转为信息的处理和编辑,在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广播电视媒体既定的价值目标取向后,对广播电视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质量上乘的广电文化产品。

另外,广播电视文化需要实现形式性的重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五光十色、形象丛生的时代,人们已经被包围在物化了的形象符号当中。不管是以听觉为主还是以视觉为主,外在的形象设计与精心包装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自我推销手段。

在新媒体发展形式日新月异、推陈出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广播电视文化必须在形式上实现创新重构,才能更好地推销自己,才能获得高收视率,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广播电视文化的自身内容。广播电视文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容价值上,外在的形式则是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连接点。应当强调内重素质、外树形象,不能本末倒置。

4 结论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角色与定位,但广播电视文化依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冲击也是广播电视文化进行重构的机遇。只有实现好广播到电视文化的重构,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获得新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鹏,梁亮.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中广播电视产业的角色与定位[J].声屏世界,2017(7):5-8.

[2]徐敢峰.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106-109.

[3]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4]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87-290.

[5]宋海龙,张晋.探讨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J].新闻知识,2015(6):104-106.

[6]石长顺.新媒介生态下的广播电视文化自觉与重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65-67.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