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产业扶贫调查

2018-01-15 10:33程玉英张冬燕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调查

程玉英+张冬燕

[提要] 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模式之一,对贫困群众脱贫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行唐县扶贫工作安排、特色产业工程和产业扶贫现状分析,提出促进行唐县扶贫产业良好发展的建议,以期实现扶贫产业在贫困人口脱贫的过程中作用最大化。

关键词:产业扶贫;调查;特色产业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行唐县产业扶贫调查与分析”(立项编号:SK201604-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7日

行唐县隶属于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消除贫困、增加收益,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与全县人民一起迈入小康是行唐县“十三五”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

一、行唐县脱贫工作概述

行唐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总要求,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奔向全面小康,彻底走出贫困的行列。

行唐县根据国家现行贫困标准,统计出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数量,并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预计在“十三五”期间,让51,206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其中,2016年脱贫人数最多,達到2万多人;2017年预计脱贫1万多人;2018年预计脱贫7,000多人;2019年预计脱贫2,000多人;2020年预计脱贫1,000多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脱贫的有3.5万人,占到全体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二、行唐县特色产业脱贫工程

行唐县把发展脱贫富民产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主攻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制定贫困村的特色产业方案,解决12个乡镇、107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贫困人口,坚持因人施策制定脱贫方案,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现代种养业、家庭手工业等扶贫产业项目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对于只是缺少发展资金的,为其提供扶贫资金或者优惠贷款,争取实现每个贫困村有一个致富产业,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增收项目,达到脱贫产业项目全覆盖。(图1)

(一)太行山生态绿化产业。行唐县计划在9个乡镇,107个贫困村实施太行山生态绿化,主要是栽种经济林木,其中以核桃树木为主,预计到2018年实现经济林木种植8万亩,在这些乡镇中,口头镇预计栽种的面积最多,三年共达到1.5万亩,带动4万人脱贫。各乡镇2016~2018年预计栽种面积见图2。(图2)

(二)国家红枣公园产业。行唐县以口头镇、九口子乡和上闫庄乡为红枣种植重点,推进大枣新品种种植,全力建设“国家红枣公园产业”。计划到2018年实现红枣新品种种植8万亩,通过红枣产业带动5,60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红枣产业建设的3个乡镇中,九口子乡栽种面积最多,达到3万亩,其他两个乡镇均为2.5万亩。(图3)

(三)其他特色扶贫产业。行唐县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现有的8个农业园区的基础上,预计到2018年争取建成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增收的目的。

行唐县现有疙瘩头、东叉两个精品蔬菜园和口头、岗底村食用菌设施蔬菜,鼓励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带动扶持全县设施蔬菜基地建设。2016年贫困户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0亩,2017年发展到1,800亩,2018年发展到2,900亩,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此外,行唐县还有“品牌带动脱贫工程”、“畜牧养殖脱贫工程”、“中药材产业脱贫工程”、“巧手致富脱贫工程”。

三、行唐县扶贫产业发展现状

脱贫攻坚,关键是增收,这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行唐县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在传统产业“两红一白”(红枣、红薯、奶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两种一养”(核桃、中药材、肉驴)新兴产业。

目前,红枣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亩,对3万亩造林进行整体改造,3,000亩“曙光一号”实现高接嫁优;红薯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在“2017第七届河北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行唐县举办 “御叶坊”茶业推广,“御叶坊”是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用优质红薯叶制成的一种生态有机保健茶;奶牛养殖效益出现好转,存栏稳定在9.05万头,优先在7个乡镇20个贫困村的奶牛养殖小区实施粮改饲项目,从2014年到2017年,利用4年时间引导奶牛养殖小区由分户饲养转向统一管理、由人工饲养转向机械化饲养、由奶牛养殖小区管理模式转向牧场经营模式,完成奶牛养殖小区的提档升级。2016年,黄龙港村建成全县唯一的以全村贫困户入股的股份制扶贫奶牛场,全村贫困人口都能从合作社分得利润;完成经济林栽植9万亩,其中贫困村有5.2万亩,经济林木以核桃为主,信庄村栽种70亩的水蜜桃,已经开始获取收益;天然无公害中药材种植达到1.6万亩;肉驴存栏9,000头,成功举办首届“安太”苹果采摘节,接纳游客5,000余人次。

四、产业扶贫发展对策建议

(一)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为了扶贫产业的顺利发展,产业扶贫效益的实现,行唐县要从全县整体出发,根据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时制宜,打破乡村行政区划限制,科学制定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形成自己的产业带,打造扶贫产业片区,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参与到扶贫产业中,都能脱离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

(二)健全扶贫体系。为了扶贫产业的发展,贫困户的增收,行唐县要立足于县情实际,建立健全扶贫政策体系,为贫困户的生产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对缺少生产发展资金的贫困户,要从资金上进行扶持;对生产条件差的,要帮其改善生产条件;对缺少技术的,要对其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让其参加技术培训;对缺少劳动能力的,可以采用“代养”的模式帮其增收,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不断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为了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链,行唐县可以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首先,通过政策引导和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实力较强的企业来投资;其次,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农业企业,从资金、技术、政策上予以支持,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保障。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龙头企业产前统一供种、产中统一技术、统一管理、产后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从产品质量、品牌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分类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河北省经过多年扶贫工作实践,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有特色的地方产业扶贫模式,如威县金沙河德清源公司蛋鸡的“金鸡模式”、内丘县富岗苹果产业,临城绿岭核桃产业、广宗县葡萄小镇精准扶贫模式等地方特色产业模式。行唐县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可以推进红枣产业扶贫模式、奶牛产业扶贫模式等。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如“有借有还”扶贫模式、“借鸡生蛋”扶贫模式、“托管代养”扶贫模式、“菜单扶贫模式”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威县经济社会发展及扶贫开发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2016.

[2]望都县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规划.2016.

[3]行唐县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文件.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特色产业调查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