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塞勒:老顽童的“剁手”心经

2018-01-15 15:19刘小宁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7年12期

刘小宁

拥有文学、哲学专业背景的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是最早把心理学引进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学者,喜欢研究“常人干的蠢事”。

今年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塞勒是谁?他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美国经济学界调侃为“最喜欢向经济学家普及心理知识的人”。

曾经预测到金融危机爆发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这样评价他:“过去30年,经济学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最重要的革命,他就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人物。”

这位满头银发、72岁的老人对于获奖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坚信有一天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所以每逢诺奖公布前夕,他都会提前理发,好给上门的记者一个好印象。

可以说,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他,算是了结一桩公案。他早该得了。

做个“不理性”的人

2017年,诺贝尔基金会开会决定,2017年诺贝尔奖每个奖项的奖金将达到900万瑞郎,合约734万元人民币。

如何使用这笔奖金?

作为研究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之父”,老爷子开起了玩笑:“我会尽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这些钱花光。”

2015年,他客串了好莱坞电影《大空头》。片中他与好莱坞小天后赛莲娜·格美兹出现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中,向女主角解释什么是“担保债务凭证”。

“如果你相信人类做事情总有逻辑可循,那简直是疯狂之举。”这句台词,经常被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们津津乐道。

众所周知,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能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现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赋予每一个平凡人充分自由自主权利的理论依据。

且看这位行为经济学的先锋、与主流经济学几十年来大辩论的主辩之一,如何一一批判主流经济学。

本次获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重点指出他在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制。

比如有限理性:为何人们总是习惯大手大脚花掉“意外之财”?

塞勒给出的答案是“心理账户”理论,即人的头脑中存在有关消费的心理账户。

1000块钱的工资和1000块钱的中奖彩票并无任何区别,但是由于存在心理账户,个体在做消费决策时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如对于工资,一个消费者有可能会精打细算其用途,但是却会大手大脚花掉中奖的意外之财。有意思的是,在A股的投资者中其实有大量这种“心理账户”的行为发生。

比如社会偏好:为何下雨天店家不敢提高雨伞售价?

意想不到的雨水可能会对雨伞造成意想不到的高需求,但如果店主提高价格以满足高需求,许多消费者会产生负面反应,并认为店主表现得很贪腐。

他的研究揭示了消费者的公平偏好可能会使得公司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无法提高产品价格。做决定时,人们不仅要考虑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們也有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比如缺乏自制:为何72%的新年规划最后都会落空?

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当天,官网发布了一个投票:你是否认为新年计划总是难以落实?72%的人选择了“是”。人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总是屈服于短期诱惑,让长期计划落空。

塞勒设计了与心理学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计划者一执行者”模型,即解释“长期计划”和“短期需求”之间冲突的模型。

这一理论集中解释了人对于当下需求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冲突: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在的自我,一个是看得较远的自我。在传统的经济学里面,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会一直考虑到将死之日,给后代留下资产。然而现实中,有可能一个人对今后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得不够。一旦这种个人行为成为群体行为,若不纠正,就会出现社会问题。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理性,了解塞勒的学说模型,可以帮助日常人们的个人决策。例如,心理账户现象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资金收纳习惯。

帮助政府做“决策”

除了有经济学家、电影演员的身份,塞勒还曾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资深学术顾问。

在奥巴马竞选的时候,塞勒给出了一个建议,通过当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Facebook来为竞选筹款,隔一段时间就在筹款人当中抽奖,可以得到和奥巴马握手和见面的机会。

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利用心理学发现了大多数人会“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倾向。比如拉斯维加斯赌场枪击案或者飞机失事报道之后,大家就觉得去赌城玩或者坐飞机不安全。虽然被抽中可能性很小,但年轻人还是踊跃捐款,使得奥巴马筹到的款项超过了对手希拉里。

在帮助奥巴马推动政策时,塞勒建议多采用中性或者正面的关键词汇,因为相比那些负面的词汇,遇到的阻力会小很多。

塞勒与合作者卡斯·桑斯坦把这方面的研究和经验写进了《助推》一书,他在书中解释“助推”这一概念。

“助推”意味着,在改变人们的行为上,不需要做出大的改变,这样往往遇到的阻力更大。真正好的政策应该设计得符合大家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只要轻轻一推就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要把“人就怕麻烦”作为政策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例如,人们一般懒得自行登记说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给他人,但也不见得那么反对。

塞勒提出,法律可以推定每个人都愿意捐献,但也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方式去明确登记,说自己不愿意捐献。这样,器官捐赠有了更稳定的来源,人们也没有被强迫。那即便是坚持登记才能捐献,简单的登记步骤也会是更好的“助推”。

“明天储蓄更多”养老金计划是塞勒的理论在政策领域最为知名的应用,目标为促使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提前存钱。endprint

已有近3000万美国人加入“明天储蓄更多”养老金计划中。该计划通过把储蓄率和薪酬增长挂钩的方式,令参加计划的美国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后,自动提升他们放入养老金的储蓄金。

目前,西方不少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就已经深受其影响。

炒股才是“正职”

塞勒不但在学术界颇有成就,在市场上的“实战”成绩也名列前茅。和巴菲特之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将价值投资理论应用到实战中一样,塞勒也将行为价值理论用于市场操作。

1993年,塞勒和一名叫富勒的教授共同创建了一家名为“富勒&塞勒”的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投资美国小企业股。

从2001-2010年间,塞勒的行为价值基金实现年均10%的增长。2015年,Russell 2 000小额股本指数下跌了7.5%时,他的小额股共同基金打败99%的市场同侪,基金规模激增1倍至37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股神”。在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1只基金资产规模己达60亿美元。

他的“秘诀”就是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买卖造成的股价偏差。

很多人以为行为经济学只是研究投资心理学,其实并非如此,行为经济学一个主要的领域是挖掘出其他人犯错造成的投资机会。

早在1985年,塞勒就发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接下来的3~5年会成为输家,而过去表现差的股票会在接下来的3~5年成为赢家。这个现象用当时的金融理论解释不了,而塞勒把这个现象归因于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就是“过度自信”。

要测试自己是不是过度自信很简单,只要问一下觉得自己的开车技术比平均水平高还是低。通常超过90%的人会说自己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生活中的塞勒,也绝非“清心寡欲”的学者。

塞勒非常热爱美食、美酒。在芝加哥大学的个人主页上,塞勒将高尔夫和高级酒列在“其他兴趣”一栏中。

尽管在芝加哥做研究、任教己20余年,但是塞勒与中国学生和学者鲜有交集,几乎没有中国学生和合作者。在学界看来,这或许与塞勒较为强势、咄咄逼人的性格有关,少有中国学生能习惯这样的风格。

国内有学者近日就著文评价,塞勒的风格,核心是批判,但并不是颠覆,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修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