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2018-01-15 18:31赵硕王萍冀钦贺卓文
价值工程 2018年1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山西省

赵硕+王萍+冀钦+贺卓文

摘要:本文运用相对发展率与泰尔指数方法,对山西省2005-2015年以区市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展现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与特征。研究结果发现:①山西省人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总体上经济增速变缓;②研究期内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③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占总差异比例最大,其内部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④造成差异及变化的原因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同及宏观经济背景变化等。

Abstract: Based on Nich and Theil index, we analyz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RED) inside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of Shanxi province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 and it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s down overall; ②RED in Shanxi Province has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③the disparity among four regions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ral disparity and the internal difference presents different trends; ④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ED are different allocations of resource, different industri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关键词: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相对发展率

Key words: Shanxi Province;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Theil index;Nich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059-04

0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区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一方面,区域间适当的经济差异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赶超动力,但另一方面,区域经濟差距的长期拉大或是拉得过大、过分悬殊,就会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2]中国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研究程度由浅及深,研究尺度由大到小,研究方法愈加多样。[3-6]

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但近年来在全国的生产总值排名却始终处于中下游,在全国GDP增速排名中,山西省甚至排名倒数第一。因此,进行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与特征,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与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山西省的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有很大益处。

1 研究区域概况

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形较为复杂。全省常住人口约为366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5.03%。山西蕴藏丰厚的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大,占全国煤储总量的1/3,远景储量多,而且煤种齐全,煤质尤佳。同时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山西省辖11个地级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85个县。按照空间地理位置,一般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

2.1 研究单元与数据来源

选择两种地理区域概念作为分析基础:①以山西省内现有的11个市作为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变分析的基本单元。市即指地级市,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地揭示区域之间的差异;②以晋北(大同、忻州、朔州)、晋中(太原、阳泉、晋中、吕梁)、晋南(运城、临汾)、晋东南(长治、晋城)四个地区作为研究单元。在时序段上,为反映区域差异的演变轨迹,特选择2005-2015年连续时间序列。本文采用各地理区域的人均GDP来展现经济增长状况及人口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2005-2015年《山西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来测度一定时期内山西省相对于全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各地级市在相对山西省的发展速度,以反映山西省及各地级市的发展状况。[7]

Nich=(Y2i-Y1i)/(Y2-Y1)

式中:Y2i,Y1i分别表示i小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Y2、Y1分别代表大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内的人均GDP。这里的各小区域指各地级市域或山西省,大区域指山西省或全国。Nich值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高于更大区域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反之则低于。

泰尔指数是荷兰著名经济学家泰尔于1967年提出的一个衡量个人或者地区之间收入不平等的指数。它可用来衡量区域经济中研究区域整体性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8]泰尔指数越大,差异越大,反之越小。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2005-2015年山西省各区市的人口加权后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区域差异的测度,并且借鉴山西省内传统划分的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进一步用这类区域划分方法,对山西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为区域内部差异与区域之间差异,以进行深入分析。endprint

泰尔指数分为T和L两个分解指标,其中前者以 GDP比重加权,后者以人口比重加权,与大多数研究一样,本文采用后者,计算公式为

式(1)中,N为地级市数,yi为i地区GDP占全省的份额,pi为i市人口占全省的份额。

同时又可以分解为区域间差异(TBR)与区域内差异(TWR),计算公式为

式(3)中,Yi为i区域GDP总量,Y为全省GDP总量,Pi为i区域人口总数,P为全省人口总数,Yij表示第i区域内第j地级市的GDP总量,Pij表示第i区域内第j地级市的人口总数,Tpi则表示i区域内各地级市的差异。

3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3.1 山西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及差异

根据相对发展率及泰尔指数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计算,进行如下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5年,山西省相对于我国的相对发展率只有2011年高于1,大部分年份人均GDP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均GDP的增长水平。2005-2011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2011-2015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在2015年达到最低,并且下降趋势远大于上升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人均GDP最高的太原是最低的忻州的4.7倍,2015年最高的太原是最低的忻州2.6倍。2005-2010年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最高的是2.40,最低的是0.03,2010-2015最高的是1.79,最低的是0.05。总体上来看,除太原、大同外,其余城市经济增速均放缓。

进一步通过泰尔指数计算及曲线拟合2005-2015年山西各市区的经济差异总体情况,结果如图2。

从图2散点图可以看出,2005年-2015年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首先,2005-2009年区域经济差异呈波动趋势并经历了两次先下降后上升的交替过程;其次,2009-2011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并在2011年达到最小;再次,2011年-2015年又出现两次先下降后上升的交替,不过幅度相对较小。通过对散点进行曲线拟合,可以明显看出,2005-2015年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小。

总体上,2005-2013年山西省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并且缩小趋势的幅度与时间跨度均大于扩大趋势,因此总体上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3.2 四大区域间及各区域内部经济差异

将山西省分解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用泰尔指数计算各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结果如图3及表2所示。

从图3及表2可以明显看出,四大区域间差异除2012年略有上升外,一直处于下降趋勢,2005-2011年大幅度下降,之后下降趋缓。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是近年来山西省最主要的差异,一直以来占总体差异的40%左右。

相比区域间差异,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则相对较小,且随时间有不同的变化。2005-2009年,内部差异最大的是晋中地区。2010-2014年则是晋北地区内部差异最大,2015年则晋中地区超过晋北地区,区域内部差异最大。而晋南及晋东南地区内部差异极小,且变化稳定。

从总体来看,四大区域间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晋北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三倍左右,晋中地区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晋南及晋东南地区始终以极低的比例呈稳定状态。这就说明,近年来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在不同的基础优势及发展动力。

4 原因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历史因素和政治经济因素等不同,因此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9]基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可以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背景三方面进行分析。

4.1 资源禀赋的不同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的分布、赋存状况以及煤炭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山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及省内的区域经济差异。除此之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信仰与传承。

山西省煤炭资源广布,但是煤的分布并不均衡,表现在品质、种类、开发规模等方面。山西北部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是重要的动力煤,河东煤田、霍西煤田及太原西山煤田多为炼焦煤,晋东南为无烟煤,而晋南的运城地区煤炭资源不丰富。

旅游资源也同样呈现集中但不均衡的状态,且旅游资源种类、质量差异明显。晋北以大同、忻州的佛教文化为典型,晋中大院文化显著,晋南相对于煤炭资源其尧舜禹文化、寻根文化闻名全国。但总体上人文资源过于厚重,缺乏吸引力。

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其分布不均与质量差异自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及发展机制的不同及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4.2 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同

山西省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这也就使得山西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煤炭资源,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资源型经济突出地表现为产业单一性和低层次特征[5],在煤炭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相对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晋北地区中尤其是大同,依靠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之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成为山西省的中心旅游城市。晋北地区拥有国家级贫困县21个中忻州有13个,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脱贫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大同依靠旅游业转型崛起的同时,忻州、朔州依旧被薄弱的经济基础所制约,这就使得晋北地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不断的上升。

晋中地区中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在政策支持等各方面优势下,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的进步,空间距离的限制性在降低,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太原作为经济增长极,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晋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晋南地区中,运城是山西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占三产比重远高于全省,农业经济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使得区域经济差异较小。endprint

处于中原城市群中的长治及晋城,受河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加之自身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经济始终呈平稳快速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小,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4.3 宏观经济背景

中国受08年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形势不佳。此时处于经济产业链前端的能源型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山西经济结构仍然以能源型产业为主导,煤炭、冶金、装备制造为支柱性产业,其区域经济自然呈现低迷状态。在整体经济发展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各区域经济差异会逐渐缩小。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使用山西省及11个市区的人均GDP统计数据,利用相对发展率计算了2000-2015年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的状况。同时,使用人口加权后的山西省各区市地区的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用泰尔指数计算了2000-2015年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情况,并通过泰尔指数的分解计算,计算了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并进一步对差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山西省人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均GDP的增长水平,总体上经济增速变缓,省内各市增速除太原外,几乎都低于山西省增长水平。这说明相对于其他省市,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始终处于衰退状态,而其省内各市又无法为本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②2005-2015年山西省区域差异呈现波动缩小的趋势,其中2009-2011年大幅度缩小,并且总体缩小趋势的幅度与时间跨度大于扩大趋势,总体上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③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是近年来四大区域最主要的差异,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则相对较小,且随时间有不同的变化。晋北地区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在三倍左右,晋中地区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而晋南及晋东南地区始终以极低的比例呈稳定状态。

④造成差异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同及宏观经济背景变化,其中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而产业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背景是推动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

5.2 讨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差异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众多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异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得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不利影响。但适度的经济差异为区域发展提供了赶超的动力,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的空间转移。可以看出,山西区域间经济差异并没有像大多数省份一般在逐步扩大,而是总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山西省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低迷状态的结果。

面对此种局势,山西省应积极借鉴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走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山西省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侧重于对原有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改造与产业链延伸;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挖掘发展潜力行业,培育山西经济的新增长点重视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主体为太原都市区与“介孝汾”城镇群的太原经济圈,作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需加快其建设步伐,提升其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全省共同努力下,使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摆脱其贫困的帽子,加快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高志刚.新(域经济差异调控初步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3(1):35.

[3]鲍辉.中国四大经济区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J].中国发展,2010(8):77-80.

[4]胡志远,欧向军.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標测度[J].经济地理,2007(9):720-723.

[5]刘芳,王培暄.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3(06):103-108.

[6]胡望舒,孙威.基于泰尔指数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353-360.

[7]彭飞,韩增林,马慧强.近15年来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13-14.

[8]周营.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Theil指数的分解分析[J].时代金融,2013(10):114.

[9]张复明.资源的优势陷阱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8-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召开2020年度山西省电教工作视频会议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异质性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变动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