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扫描

2018-01-16 03:08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8年5期
关键词:迹地光学北斗

关注◎

国家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牵头编制的两项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首次牵头研究制订的两项国家标准《1 ∶ 25000 1 ∶ 50000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GB/T 35642—2017)》《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元数据(GB/T 35643—2017)》完成并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及元数据标准的空白,对推动我国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处理及产品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两项标准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1 ∶ 25000 1 ∶ 50000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对相应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的描述、构成、模式、要求、检验等作出规定,适用于相应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和使用。《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元数据》规定了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及提供信息服务所需要的元数据基本要求、信息内容和数据字典,适用于光学遥感测绘卫星影像产品的生产、建库、更新、分发服务和应用等。

全国首个市级地理信息资源管理条例获审议通过

4月24日,宁波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市地理信息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条例》将于近期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条例》规定,地理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开放和政务数据服务,应当纳入政务信息资源平台统一管理;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对有关部门和单位采集、获取、归集、汇集地理信息数据的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并予以通告。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应当纳入市政务信息资源平台统一管理;地理信息资源开放目录中涉及的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应当通过市政务信息资源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免费提供浏览、查询、下载、数据调用等服务,并及时更新,接受社会监督。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首次发布重大成果

4月23日,记者从中国电科集团获悉,首批启动的中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首次公开展出,并正式发布首个重大成果“地面信息港”。

据了解,地面信息港是空间信息服务的枢纽,将融合网络+遥感、地理信息、定位导航等,衔接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提供数据处理与加工环境;基于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软硬件设施,提供工厂、托管、仓储等多种信息服务模式;聚集行业专业力量,集散行业信息应用产品。地面信息港将重点建设“1+1+N”工程,包括:建设一套安全可靠的公共基础设施,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定制化的时空数据处理计算和存储服务;搭建集时空信息原始数据、处理算法、通用产品、专业产品、开发环境于一身的服务平台,打通空间信息服务从数据源头到应用产品的全链条。

中国北斗系统首个海外中心落成运行

近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海外中心——中阿北斗/GNSS中心在位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总部举行揭牌仪式。

中阿北斗/GNSS中心位于首都突尼斯市北郊贾扎拉科技园内,主要面向阿拉伯及非洲地区国家,集宣传展示、应用演示、测试评估、教育培训和联合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全面展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应用成果的窗口和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有助于为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培养更多卫星导航系统人才,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推广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实现互利共赢合作。据了解,中国将与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一道把首个海外北斗中心打造为样板工程,将其作为北斗系统共建共享的纽带,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

我国首个自然资源业务卫星星座传回首批清晰影像

4月24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举行了首个自然资源业务卫星星座首批影像发布仪式。首批影像图像纹理清晰、质量良好,星上所有设备工作状态正常。

首批传回的影像涉及张家界、拉萨、北京、黄河三角洲、罗布泊、丹江口、三峡地区的2米全色影像、8米多光谱影像,以及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融合影像,整体反映了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海陆交互带、地质现象、城市规划与开发、农田和城市边界、乡村路网交通等信息。影像数据总体上辐射分辨率有显著提升,快速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大面积、精细化调查,可为我国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底图”,还可为我国查明自然资源家底、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服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农业等行业。

首幅全球30米分辨率火烧迹地分布图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发布消息,该所何国金研究团队经过科技攻关,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全球30米分辨率火烧迹地产品。

据介绍,火烧迹地是全球及区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所需的重要参数之一,卫星遥感技术则为快速获取大区域火烧迹地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有效手段。何国金团队长期致力于卫星遥感数据即得即用产品的研发,经过近两年的科技攻关,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构建了全球高精度火烧迹地和非火烧迹地样本库,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成功研发了全球火烧迹地高精度自动化提取算法,最终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全球30米分辨率火烧迹地产品。经验证,该产品的总体精度为93.92%。

高分五号卫星发射成功 可探大气污染物

5月9日2时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

这颗卫星设计寿命8年,装载6台全新研制的观测载荷,可监测大气污染气体、温室气体、气溶胶等物理要素,动态反映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可探测内陆水体、陆表生态环境、蚀变矿物、岩矿类别,为我国环境监测、资源勘查、防灾减灾等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高光谱数据。高分五号卫星是我国光谱分辨率最高的遥感卫星,具备光谱成像技术,可探测物质的具体成分,实现紫外至长波红外谱段的全谱段观测,探测工作模式多达26种,星上载荷光谱定标精度达0.008波数,为国内卫星之最。

数字◎

中国科学家用遥感技术首次发现10处国外丝路考古遗址

4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在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了10处古罗马时期的考古遗存。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中国境外首次发现考古遗址,这些遗存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

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观测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分析系统等综合技术,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运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首次主导联合亚、欧、非相关国家运用空间考古遗存发现与系统研究。这对于提升中国科学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水平,形成空间考古学科一套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范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轨卫星已超200颗“北斗”车载终端超400万套

4月19日,记者从2018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在轨卫星已超过200颗,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据了解,从去年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以来,我国航天实现宇航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分专项部署了20余个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设立了30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7000万,“北斗”车载终端持有量超过400万套。

猜你喜欢
迹地光学北斗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遥感提取研究
北斗时钟盘
滑轮组的装配
封二、封三:寒葱岭战迹地 (伏击战) 新考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发30 m分辨率全球火烧迹地数据产品
第2讲 光学知识专题复习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