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1-16 12:49彭茹
医药前沿 2018年5期
关键词:知晓率依从性饮食

彭茹

(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德阳 618500)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临床慢性疾病,也属于终身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1]。临床认为糖尿病病情的合理控制与饮食习惯、运动强度及用药规律等有较大的关系,即糖尿病患者必须加强自我护理管理才能控制病情。但由于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差异,导致部分患者没有意识到健康饮食、按时服药等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2]。为此,本次研究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同时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当地卫生院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当地卫生院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进行随机分组,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76例,均为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纳入。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6±5.16)岁,病程4年至12年,平均病程(8.95±2.33)年;观察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4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2±5.25)岁,病程4年至12年,平均病程(8.81±2.36)年。所有患者均取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好的病例,保证能负担常规治疗药物费用。通过统计处理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随机健康教育模式,注意事项告知等。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建立综合干预小组,结合患者需求差异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其中具体教育内容如下:(1)心理教育,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因为病程过长、反复吃药和检查而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继而导致血糖升高,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温和进行心理疏导,并加强健康教育,依据患者兴趣爱好,体现“以人为本”护理理念,详细详解疾病相关知识,如采用图片、视频等综合讲解方式,提高患者注意力。(2)饮食教育,饮食习惯作为影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导和教育,尤其告知患者严禁使用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等,减少对甜食的使用量,最好依据患者的体重、活动情况等计算每日需求热量,制定个体化食疗方案。在健康饮食指导中,需要让患者自主进行食物重量、健康食物分类及食品交换份等概念及方法,促使患者自主控制饮食。(3)运动教育,通过适当有氧运动时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措施,但需要避免强度过大,应尽量保持循序渐进、中等负荷运动强度。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最好随身携带些糖块,当出现心悸、大汗等症状时,可服用。(4)药物教育,目前对糖尿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控制不佳使用胰岛素,但由于需要长期定时服用药物或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很多患者无法养成良好习惯,出现不能按时服用或私自调整剂量的情况,甚至部分患者在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停止用药,难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促使其认识到只有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才能够充分发挥药效,且避免引发严重的副作用,保证疗效和安全。(5)血糖监测教育,指导患者掌握自主血糖监测的能力,也是促使其实现自我行为规范的有效的措施,一般建议间隔3个月至6个月进行血糖监测一次。尿糖作为检测糖尿病病情及疗效的可靠指标,可以通过尿糖试纸进行检测。(6)出院后教育,当患者出院后,公卫慢病管理人员需要定期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如饮食、运动、药物及自主血糖监测等,并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必要时可以进行家庭随访和要求患者来院指导,以增强约束力,改善自我管理行为。综合干预开展3个月后,对两组病例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护理依从性及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血糖水平包含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护理依从性从定期监测血糖、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等项目进行调查,分为依从和不依从。糖尿病健康知识采用本院自主糖尿病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至79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健康知识知晓率=(良好率+及格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的统计分析由专业的统计分析师进行操作。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分析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7.12±1.05)mmol/L,餐后2h血糖(12.54±1.63)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7.06±1.03)mmol/L,餐后2h血糖(12.45±1.52)mmol/L,比较无明显差异,t=0.35,t=0.35,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05±0.85)mmol/L,餐后2h血糖(9.04±1.02)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6.79±0.72)mmol/L,餐后2h血糖(10.65±1.13)mmol/L,观察组血糖水平更低,t=5.79,t=9.22,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比较分析

观察组定期监测血糖65例,占比85.53%,按时用药72例,占比94.73%、合理饮食74例,占比97.37%,坚持运动69例,占比90.79%;对照组定期监测血糖24例,占比31.58%,按时用药41例,占比53.95%、合理饮食54例,占比71.05%,坚持运动36例,占比47.37%,观察组各项指标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57,χ2=33.14,χ2=19.79,χ2=33.54,P<0.05。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分析

观察组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良好49例,及格22例,不及格5例,知晓率为93.42%;对照组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良好21例,及格31例,不及格24例,知晓率为68.42%,观察组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χ2=15.38,P<0.05。

3.讨论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皆广受关注,其作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于非自然致死性疾病之一。由于糖尿病会对多个器官造成不利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和防范,极可能致残和致死,严重危害患者健康[3]。当前对糖尿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结合日常生活控制等,确保稳定血糖水平,预防病情发展,降低疾病危害性,而为了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必须让其认识到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对改善疾病的重要性,即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很多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大,教育程度较低,尤其对糖尿病疾病防范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出现不配合治疗护理,服药依从性差等问题,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全程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联合医师、护理人员等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首先注重心理教育,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其以比较健康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愿意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主动配合健康饮食、自主血糖监测等[4]。由于药物是控制血糖的重点,必须严格依据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禁止私自改变剂量,才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医生需要详细讲解不同药物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尤其是介绍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必须告知无菌操作的重要性[5]。一些患者认为只需要定时用药即可,忽略了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其了解到平衡膳食能够预防血糖升高,食物应当以新鲜蔬菜、豆制品为主,且日常进行规律、适量的运动,利于纠正血糖紊乱,但需要避免运动过于剧烈。本次研究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期监测血糖、按时用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等依从性及健康知识知晓率85.53%、94.73%、97.37%、93.42%、90.79%均高于对照组31.58%、53.95%、71.05%、47.37%、68.42%,P<0.05,表明对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处于合理范围内,且提高护理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并提高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血糖控制。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是稳定患者血糖水平和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1]周琦.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6):126-127.

[2]李孟飞.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价值评估及分析[J]. 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75-275.

[3]潘苏平,张卫群.分析干预式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238-239.

[4]谢明瑶.糖尿病患者应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16):43-44.

[5]何运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4(2):204-205.

猜你喜欢
知晓率依从性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健康饮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