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效果观察

2018-01-16 12:49何小平
医药前沿 2018年5期
关键词:断层扫描老年性黄斑

何小平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近年来我国白内障患者数量逐渐增多,主要与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人口变多有较大的关联。当前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主要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且配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帮助其提高视力,改善视力障碍,提高生活质量[1]。但根据相关研究可知,若患者术前伴随黄斑区病变,则手术对视力的改善并不理想,因此需重视术前黄斑疾病诊断。传统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有效判断,但存在费用贵、操作复杂及药物过敏风险等,难以推广。而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临床上加强推广,不仅可呈现高清晰三维图像,且可发现隐匿性黄斑病变[2]。本次研究对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并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20例作为研究资料,详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2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均为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且经检查确定眼底大致正常而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其中伴随糖尿病史患者80例,高度近视患者40例,年龄超过60岁患者190例。22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100例,年龄在52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6±3.72)岁。排除既往角膜病、眼底病或葡萄炎患者等,眼底不清晰影响眼底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患者,散瞳眼底镜检查患者等。

1.2 治疗方法

220例患者均计划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并在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常规检查包含视力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及眼底镜检查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采用Topcon3D OCT-2000仪器进行检查,设置扫描深度为2mm,分辨率为10μm,利用仪器自带软件对受检患者黄斑区视网膜部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眼底镜检查的漏诊情况及白内障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2.结果

2.1 220例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分析

2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共发现黄斑病变18例,占比8.18%,其中黄斑水肿患者8例,老年性黄斑变性6例,玻璃体黄斑牵拉1例,黄斑区出血1例,黄斑裂孔1例,黄斑萎缩1例;该18例患者均经术前普通眼底镜检查而为明确诊断合并黄斑病变,即漏诊率为8.18%。

2.2 18例黄斑病变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伴随糖尿病史患者8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11例,占比13.75%;高度近视患者4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5例,占比12.50%;年龄超过60岁患者19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14例,占比7.36%。

3.讨论

白内障属于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是由于老化、遗传、营养障碍、免疫、代谢异常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眩光感、视力进行性减退、近视度增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老年性白内障做作为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发病率,一般认为与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变有较大的关系,而且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老年性白内障成为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老年性白内障为双眼病,但不同眼睛发病存在先后,一般表现为眼前固定不动的黑点,且呈现无痛性视力下降。当前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主要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虽然其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障碍,但仍然有部分患者会因为黄斑区病变导致术后恢复不佳,因此需要重视术前准确发现黄斑区病变,通过进行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传统采用常规术前眼底镜检查方式,但对细微病变检测率不高,很容易漏诊。如本次研究结果中,术前普通眼底镜检查漏诊率为8.18%,有18例患者漏诊,若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术后视力障碍的改善。近年来临床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在黄斑区病变检测中较为普遍,其作为新型眼科诊断仪器,可有效检测黄斑疾病,且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无创性、穿透性强及可重新操作等优势,不会对患者造成强烈的不适感,很容易被患者接受,利于提高检查依从性,而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还不会受到角膜、晶状体屈光状态及屈光间质混浊程度的影响,可高清晰度显示视网膜组织的显微形态结构,详细观察到轻度视网膜下积液、色素上皮脱离、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磨盘等通过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病变[4]。本次研究对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22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共发现黄斑病变18例,占比8.18%,表明经过常规检查排除后,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仍可发现较多合并黄斑病变患者,即可以将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作为有效的术前检查措施。此外伴随糖尿病史患者8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11例;高度近视患者4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5例;年龄超过60岁患者190例中检查黄斑病变数为14例,表明糖尿病史、高度近视及年龄偏大等因素均为发生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在术前检查时需要重视对该类患者的尽早排除,尤其将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作为该类患者的常规检查。

我国近视眼发病率较高,若白内障患者伴随高度近视,则其合并黄斑裂孔、玻璃体视网膜牵拉、黄斑区出血、视网膜神经上皮撕裂等可能较高,而上述病变又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视力的重要因素。高度近视患者会因为自身病理性改变,促使形成形态不规则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灶,继而导致眼底背景色改变,不利于常规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病变和视网膜病变。而且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后,可能因为超声能量的损伤导致眼压不稳定,且可能造成前房涌动,也造成眼压不稳定,继而引起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黄斑区改变,增加视网膜厚度,甚至引发玻璃体条索对视网膜的牵拉和视网膜劈裂。糖尿病史也属于常见的发生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可能发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任何阶段,表现出黄斑水肿、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糖尿病黄斑病变是导致致盲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患者早期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小的连续性破坏、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等症状,则黄斑病变可能出现在视力损伤之前,进一步增加检查难度,即采用眼底镜、三面镜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等检查方式,无法发现细微的改变。依据临床类型可以将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两种,分别为非渗出性和渗出性,而90%患者为非渗出性黄斑病变,且可因性质不同表现出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等,也是属于致盲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从上世纪90年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光学成像手段,其可以有效测量生物组织的背散射光强度和相位,并可进行显微结构的层析成像,且其分辨率比传统超声成像高,且体积和制造成本比MRI低,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得到推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具有对活体组织成像、分辨率微米级、对组织形态直接成像、不要制备样品和离子辐射等优势。其采用回波成像方式,即利用近红外线及光学干涉原理对生物组织成像,即可以清晰显示神经上皮层内界膜或外界膜,详细观察IS/ OS层的局灶性损害,利于疾病的诊断和追踪。因此目前临床认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对眼底病变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利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引起眼底病影响技术进入新时代。虽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其价格相对比较昂贵,难以全面普及,而且混浊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查结果,且成像质量依赖医师操作性较多。

综上所述,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OCT检查的效果较好,其可以进一步检测出常规眼底检查无法诊断的黄斑病变,为早期治疗和术后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糖尿病、高度近视等作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并发黄斑病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其的术前OCT检查。

[1]陈金龙.眼前节OCT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前房角变化[J].医学信息,2016,29(34):310-311.

[2]刘健,徐洁慧,楼继先,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影响的OCT观察[J].浙江医学,2017,39(10):801-804.

[3]王肖,周珺,吴晓璇,等.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P-VEP与黄斑OCT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6,36(6):572-575.

[4]李丹,崔巍,马晓程.高龄白内障患者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1):303-305.

[5]高松哲,杨新怀,全婵娟,等.眼前节OCT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早期前房角变化[J].海南医学,2016, 27(4):648-649.

猜你喜欢
断层扫描老年性黄斑
本期英文缩略语名词解释
得了老年性骨质疏松怎么办?
裂孔在黄斑
穴位贴敷治老年性尿失禁
基于CT断层扫描的手术入路策略在复杂胫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
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老年玻璃体后脱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作用
基于加性指标的网络断层扫描的研究
从虚从瘀论治老年性便秘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