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老年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1-16 12:49石轲
医药前沿 2018年5期
关键词:肠系膜结肠癌例数

石轲

(隆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 内江 642150)

结肠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其的治疗方法研究一直广受人们重视。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相关研究认为发病主要与环境、遗传、饮食等有关,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习惯改变等不良症状。临床认为对其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1]。传统主要采用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切除癌肿的同时又清除了可能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引起诸多并发症,因此近年来为确保获得更好的疗效,临床加强了对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和推广。本次研究对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应用在老年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选择8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88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均经相关检查确诊。通过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44例对照组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最低年龄为58岁,最高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9.69±5.82)岁,病程在1个月至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25±0.47)年。另外26例观察组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最低年龄为59岁,最高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69.01±5.12)岁,病程在1个月至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28±0.35)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性别、年龄、病程等显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做好完善的术前准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取平卧位,选择右侧经腹直肌处或旁正中切口,逐层分离后由远及近进行探查,针对肝、脾、盆腔、肿瘤及受累脏器等进行观察,远近切缘距肿瘤超过10cm和直肠远切端距离超过2cm切除结肠,并做好原发灶、区域淋巴结等切除,确保良好保护大网膜。随后进行相关动静脉的有效分离,做好结扎工作,并对左半结肠进行分离和切除,最后清理腹腔,逐层关腹。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均接受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注重术前准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取平卧位,切口后全面探查腹腔,利用纱布扎紧癌肿所在的肠管远近端,避免癌细胞扩散,且需切断肿瘤支配的血管,减少血运转移,做好淋巴结清理,随后再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断端吻合术。对于右侧结肠癌患者,需充分暴露肠系上血管,完全游离胰头和十二指肠,清扫根部周围淋巴组织,在仔细确认病灶位置和供血血管的走形后,进行病灶部位和肠系膜的完全切除;对于左侧结肠癌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将其小肠移至右下腹部,在肠系膜下动脉和腹主动脉进行切口,做好肠系膜动脉脉的充分游离,并确保肠层筋膜的完整性,最后进行病灶和淋巴结切除,做好术后缝合。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等,观察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治疗效果判断标准:疼痛完全消失、胃肠功能和大小便恢复正常,生命体征监测稳定为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胃肠功能和大小便明显改善,且无需药物维持治疗,生命体征监测较稳定为有效;无效为患者术后恢复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记录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分析

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例数为28例,有效例数为12例,无效例数为4例,分别占比为63.64%、27.27%、9.09%,治疗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例数为13例,有效例数为17例,无效例数为14例,分别占比为29.55%、38.63%、31.81%,治疗有效率为68.18%;比较后显示观察组疗效更好,χ2=6.98,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观察组术后出血量为(142.69±10.53)ml,对照组术后出血量为(401.63±35.62)ml,观察组更少,t=46.24,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除数(25.42±3.65)枚,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12.36±2.42)枚,观察组更多,t=19.7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1.25±1.43)d,对照组住院时间(18.52±2.36)d,观察组更短,t=17.47,P<0.05。

2.3 两组患者时候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残端肿瘤残余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残端肿瘤残余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经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χ2=4.06,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复发1例,复发率为2.27%,对照组术后半年复发6例,复发率为13.64%,观察组复发率偏低,χ2=3.88,P<0.05。

3.讨论

结肠癌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一般发生在直肠与乙状结肠的交界处,具有发生率高的特征,一般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引起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2]。依据结肠癌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其中右半结肠癌表现为结肠腔大、盆边为叶状,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而左半结肠癌则表现为左半结肠肠腔细,粪便干硬,一般为浸润型,很容易引起环状狭窄[3]。老年结肠癌患者不仅承受疾病的折磨,且其因为年龄偏大,身体免疫力较差,因此对其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对结肠癌主要以结肠系膜钝性游离与切除治疗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可能引起复发现象,并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难以保证彻底治愈和治疗安全性,因此临床应重视对其他更加安全彻底治愈方法的研究[4]。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应用在结肠癌治疗中,该手术方式通过将系膜的完整切除,实现对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同时基本不会对周围血管造成损害,实现减少术后出血和降低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的目的,在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复发和向周围组织的传播风险,安全性较高。同时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通过高位结扎血管,利于促进淋巴结清扫区域范围的扩大,如可以对肠系膜根部淋巴结的彻底清除,提升淋巴结阳性率[5]。与传统常规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能够进一步克服手术视野上的局限,其采用锐性分离方式,能够保持脏层筋膜的完整性,避免因为破坏层筋膜导致肿瘤细胞的腹腔播散,同时可完整分离脏层筋膜和壁层筋膜,实现对结肠血管的充分暴露,有效清除更多的淋巴结,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对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应用在老年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与对照组68.18%比较疗效更好,P<0.05,表明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提高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能够在保持较高淋巴结清除数的同时减少术后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4.55%、2.27%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13.64%,P<0.05,表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获得较高的安全性,同时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确保患者进一步恢复,在确保手术妥善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协助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如应当以富含膳食纤维、易消化等食物为主,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强食物,同时注重日常运动,促进肠胃蠕动,尽快改善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老年人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实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可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有效清除淋巴结,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可能性,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利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值得推广。

[1]谢勤丽,王灿.老年人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J].中国老年学,2015,v.35(2):399-400.

[2]阳光,陈炜,宋向晖.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1):50-53.

[3]邓鹏,梁廷华,丰文学.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 癌症进展,2016,14(3):248-250.

[4]贾瑾堂,刘一帆,米泰宇,等.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J].医药前沿,2015,5(32):26-27.

[5]侯伟,李连谦,武文龙,等.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7):934-936.

猜你喜欢
肠系膜结肠癌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更正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