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中的应用

2018-01-16 15:56段伟晓周琴袁昭
医药前沿 2018年23期
关键词:髋关节静脉发生率

段伟晓 周琴 袁昭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假体替换髋关节进而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修复性手术。老年患者伴发基础疾病多,生理储备功能差,麻醉和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较差,如何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是临床护理面临的难题之一[1]。我科对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老年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96例老年患者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5岁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标准:年龄小于65岁;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手术禁忌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研究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65~83岁,平均(73.4±8.6)岁。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65~84岁,平均(73.6±8.9)岁。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平均年龄、病情以及合并症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方法,入院时、术前、术后给予常规宣教方案及护理评估,实施护理计划,对患者心理、手术耐受性、术前术后规范化护理等未做特殊规定。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心理社会评估干预、手术耐受性评估干预、术前术后规范化护理等,具体做法包括:

1.2.1 心理社会护理干预:观察与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引导患者学习放松的有效方法,增强患者自信心[2]。

1.2.2 手术耐受性评估干预: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低下,手术耐受力下降,尤其是伴有严重并存疾病者,术前要充分评估干预。①心血管系统: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情况,术前达到无严重的心律失常、血压基本稳定、心功能正常;心率<50次/分需安置心脏起搏器,术前3天停用抗凝药;②呼吸系统: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呼吸系统疾病并及时干预,预防感冒,指导深呼吸锻炼;术前无呼吸道感染症状,氧饱和度≥95%;③肾脏功能评估:了解肾功能情况及有无尿路感染,如有异常积极处理,待情况稳定后方可手术;④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专科护士给予饮食指导,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空腹8~10mmol/L之间;⑤综合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食谱,保持大便通畅,进食差、贫血、低蛋白、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及时给予静脉补充和调整;⑥及时干预全身潜在的感染病灶,炎性指标在正常范围。

1.2.3 术前规范化护理:①落实医护一体化查房,参与术前讨论,掌握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护理计划,确保安全患者;②术前一天耐心细致的讲解术前相关注意事项,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患者信心,鼓励患者放松,保证睡眠充足,让患者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③术晨导尿、备皮、补液、口腔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给予处理。

1.2.4 术后规范化护理:①体位护理:重视“三防三位”、“六不要”护理措施,防止髋关节脱位。“三防”即患肢持续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患肢内收、内旋、过度屈曲位,“三位”即重视搬运体位、翻身体位、排便体位;“六不要”即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坐立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尽早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改善肌肉张力,增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②静脉输液管理:控制液体总量和输液速度,注意有无心累、气紧等不适。要随时保持通畅的留置针通路并纳入交接班,以备不时之需;③术后康复锻炼:制定系统的康复活动方案,遵循个体化,无痛原则,采用重复教育、循序渐进教育的方法来提高病人对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录制康复锻炼的视频资料投放入科室公众号,让病人及家属关注学习;训练时先由健侧肢体开始由专科护士确认方法、力度正确后再进行患肢的锻炼,避免患者的过度谨慎和担心,术后尽早下床活动,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④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老年患者术后易出现烦躁、谵妄等,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上述症状,并给予干预和处理,防止跌倒坠床和非计划拔管等安全事件的发生;⑤出院前健康教育:再次强调“三防三位”、“六不要”护理措施并对日常生活细节给予指导,强调预防控制感染的重要性,给患者发放医患联系卡。

1.3 观察指标

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1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数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越良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关节脱位、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测评表对患者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差异性;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性。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1月Harris评分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1月Harris评分(69.74±7.82),试验组患者术后1月Harris评分(76.23±8.71)。试验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1,P<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关节脱位2例,感染2例,便秘3例,跌倒1例,非计划拔管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为20.83%(10/48)。试验组术后发生感染1例,便秘2例,发生率为6.25%(3/4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37)。

2.3 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院满意度评分(94.23±4.49),试验组患者出院满意度评分(98.62±4.63)。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6,P<0.01)。

3.讨论

全方位护理干预以责任制整体护理为基础,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程、全方位评估病人状况,对患者心理、生理、饮食、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实施针对性干预,明确护理重点并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研究表明[3],综合系统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运用心理学理论,积极干预调整患者的身心处于最适宜状态。李海霞[4]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理护理,结果表明心理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术后持续心电监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预控措施,可导致下肢功能丧失或残疾,甚至诱发肺栓塞。术前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术中预见性护理避免了不良操作对机体的损伤,术后针对性指导、早期锻炼等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血液循环状态,减少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5]。制定科学康复训练计划,采取早期活动、个体化和循序渐进式方案,进行系统性功能锻炼及肌肉收缩训练,提升关节及肌群活动能力[6]。制定系统的术前、术后及出院延续康复护理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形式对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了解不同阶段的康复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与,有效提高康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研究显示,通过全方位护理干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能力较差,合并基础疾病多,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较慢。通过实施全方位护理措施,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状况,给予心理评估和指导,术前术后系统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整体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髋关节静脉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髋关节活动范围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