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县协同联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实施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例

2018-01-16 18:38刘建峰段洪洋禹绍国林悦欣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农技技术推广

刘建峰,段洪洋,禹绍国,林悦欣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打造“星创天地”等一系列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向方式多元化、科技集成化、效率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各类推广模式涌现,各有侧重又各具特点。深入研究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意义重大。农业部、财政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推动科研院校开展重点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5]48号)中提出整合科研推广的资源,创新科研单位与推广体系协同攻关的机制,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1]。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在实施国家重大农技推广项目时,大多践行了此模式。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2015年以来在承担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项目过程中构建了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表明,该模式在推广先进科技方面极具优势,对推动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孵化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

1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运作机制及特点分析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运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组成“科研单位研发、各地市开展区域试验、技术品种推广、用户反馈、科研单位改进”的闭路循环,从而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不断研发更好的技术品种,推动区域农业不断进步。

该模式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外源诱发性。模式中各利益相关单位能够紧密合作的前提是有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这一外源目标将各方团结在一起,从而诱发了机制的运行。若无项目,则恢复为松散的合作或不合作。二是政策性。因项目来自于政策,必然承担着政策要求,完成政策目标处于第一顺位,各方利益的实现处于其他顺位。三是高起点。该模式由政府项目推动,直接从科研单位获得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组织实施的人员队伍素质普遍较高,参加项目的科技人员近300人,其中研究员20人。模式高起点的特性非常明显[2]。四是高目标。该模式设定的目标也相对较高,一般要求推广面积覆盖全省或者更广范围,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对照广东省农科院实施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可以对该模式的4个特点有显性认识(表1)。

表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2015年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项目特点

2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

2.1 我国农技推广模式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市、县、乡镇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推广网络,但是各模式在构成、推广形式、目标等方面均有不同点,各体系也有各自的特点,比较分析如下:

2.1.1 政府主导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型为主[3],该模式主要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我国农业经营者提供农业技术的政府组织,主要以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等为主[4],多是非营利性的政府事业单位,政府是投资主体,在农技推广中体现了政府的意志[5]。其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各级地方政府是投资主体,在推广过程中运用的农业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合作等服务费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6],该模式目前在我国有“政府+科研院所+农户”“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农户”“政府+龙头企业+农户”3种[7]。

2.1.2 科研教育部门型 农业科研教育部门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科技支撑作用,该类部门的科研项目资金多以政府财政资金资助、科研单位自身创收为主[8]。以科研院所、推广组织及农户为主的农业科技推广,为了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该类单位主要与基层政府农业组织通过合作形式达成利益关系[9];与农业类龙头企业合作联合攻关,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10];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的辐射影响进行农技推广。运作方法包括“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户”“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科研院所+推广组织+农户”3种。在农技推广中,科研院所起主导作用,政府主要以引导为主。

2.1.3 农业龙头企业型 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农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1]。以农业龙头企业型为主的农技推广模式主要以国家科研机构提供重大农业科技为主,龙头企业自身也投入一定的科研经费,龙头企业通过在自有农业产业基地进行农业科技的开发,对引进的农业科技进行大田试验、区域试验等,同时积极整合政府、市场、科技、企业和农民,形成灵活有效的农技转化模式,企业在此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2]。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型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科技单位+农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两种[13]。该类型农技推广模式的效果与企业的利润回报紧密关联,因此,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商品化比较注重,对重大农业科技的需求更迫切,对农业新技术尤其是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需求更旺盛[14];推广效果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因此企业在此活动中比较认真负责。

2.1.4 农民合作组织型 农民合作组织是以农民为主要行为主体,以追求某种组织目标而结成的组织或协会[15]。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的农技推广模式是由农民在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市场运作过程中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形式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农技推广模式,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和加快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有利于做好农业科技示范,增强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与沟通,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创新。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积极采用可以产生经济利润的新科技,以追求经济回报为主要目的。该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户紧密连接市场,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壮大农民合作组织的事业。该模式推广形式以技术咨询、科技示范、传授方式为主,推动技术向区域扩散。该模式的推广机制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产供销体系,并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分工,但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经费来源也不稳定,组织凝聚力并不高。

2.2 我国农技推广模式的比较

与上述模式相比,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有三大优势三大劣势。三大优势分别是推广资源丰厚、推广主体多元、实地效果明显。三大劣势表现为:一是市场导向不明显。项目往往从政策意图、从实施单位既有资源出发设计项目,对市场因素考虑少。二是成本高。该模式要建设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成本较高。三是闭环反馈不明显。该模式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模式,从生产端到科研端的反馈机制不明显。

3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实施效果

3.1 推动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文中,广东省农业厅出台了《广东省农业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将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突出抓总量向突出抓结构的转变,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以“四区两带”推动全省农业的区域发展,全面提升特色种植效益。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较好地扩大了农产品的有效和高端供给。以广东省农科院所实施的国家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为例,项目新建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6.7 hm2以上,在优质稻生产区域、推广水稻良种面积3 333 hm2,打造了多个广东好大米品牌;在建设甜、糯玉米省级育种研发、生产试验示范、农技推广培训三级基地工程中,以广东重要的主产区湛江和惠州为依托,以省农科院研发为科技支撑,每年提供给生产一线良种10万kg以上,整合省市县农科团队,指导生产面积33 333 hm2以上,形成甜玉米优势产业带;在广东优质荔枝龙眼产区,从果品成熟时间划分,以珍珠链的布局,从粤西湛江到粤东饶平,建立荔枝、龙眼示范点7个,辐射面积13 333 hm2,以广东省专家团队为技术核心,与市县专家联动,培育了多个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了荔枝出口远销的整个产业链,出口荔枝占广东40%,推动广东荔枝龙眼的生产持续发展;在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中,以都市农业产业带为基础,结合省蔬菜产业协会力量,省级专家团队与市县专家结合,重点“菜篮子”基地,建立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广良种良法和蔬菜优质种苗生产技术,形成以良种为核心、基地为示范的优质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良种良法示范推广会超过20场,蔬菜生产效益与品牌建设有了大幅提高,推动了当地对冬瓜、菜心、苦瓜等产品“三品一标”的申请工作。总计项目推广水稻、玉米、果树、蔬菜新品种超过100个,新技术数量20项。这些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生产增加了广东省有效和高端供给,在品种推广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培训、经营主体培育等工作增加了广东省优质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了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了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了广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3.2 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建设,构建农技推广新模式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的过程,构建了农技推广新模式。以广东省农科院实施的国家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为例,项目结合广东省农业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以粮食、园艺两大产业为科技服务重点对象,由广东省农科院牵头,整合本单位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人才、网络和试验示范平台等科技资源,以广东省农科院承建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白云基地)为核心,充分发挥广东省良种示范推广中心省内推广的体系作用,创新科研与推广体系协同攻关机制,建立两个产业的区域示范基地,延伸建立基层示范点,探索基于云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实时信息交流体系,实现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的无缝对接,打造出以省级专家为组长,组合市县专家团队,服务基层、服务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出“省级核心区+市级示范区+县级示范点(企业示范点)+农户”的链条式的科技推广新模式,为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服务。在两大产业示范区中,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统领下,有效地发挥了省级农业专家的作用,激活了市县农科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工作活力,培育了基层(企业)农技人员,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科技团队,研发技术和田间生产技术需求信息无缝对接、有效传递,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在探索服务机制的同时,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共10 745人,辐射带动的面积超6.7万hm2,社会效益巨大。

3.3 推动智慧农业建设,促进全省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全省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广东省农科院所实施的国家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为例,项目建设了农业生产环境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广东省农科院科技资源建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信息APP,每个产业团队建立了省市县基层的微信群、QQ群、智农卡、“农技服务一点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了实时的科技服务通道。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初步建成优势作物知识库系统,实现与广东省农业厅12316等相关农业信息云平台对接。知识库系统能实现把主要农业品种和技术等信息入库,形成农业资源信息库。已开发“农技服务一点通(推广专家系统)”微信公众平台,项目的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全部入库,实现了用户与农业专家“零距离”的交流。项目与郁南县合作开展了郁南县100个“农眼”布局及资料的上传分析,初步完成物联网与专家对接。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政府的支持下,省市县协同联动农技推广模式较好地把科研单位、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农户联结在一起,使研发、推广、反馈、研发形成一个闭合的正向循环,使农技推广特别是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综合技术推广有了高水平的成果、人才、品种、技术的来源,有了承接技术的人才梯队体系,有了产业的示范,可以短期内实现较好的政策目标,为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广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绿色发展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在广东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上通过政府有效解决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条块分割的问题,充分发挥省级专家优势,激活市县农科人员的活力,带动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创造性建立“省级核心基地、领军人才+市级示范基地+基层(企业)示范点+农户”链条式的科技推广模式,使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大幅提升。项目完成后的运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以进一步加强该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农业产业实施的适应性。

[1]孙美美.农户视角下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需求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16(3):189-190.

[2]刘彩霞,罗军,陈庄.广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3):215-218.

[3]石敏,曾国真.广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博罗县的调查实证[J].广东农业科学,2009,36(7):317-321.

[4]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若干问题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3):80-85.

[5]张永升,杨建肖,陶佩君.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与供给评价实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6(3):74-78.

[6]王任远,来尧静.科技服务业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7):114-118.

[7]张开云,张兴杰,张沁洁.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系的策略分析——以广东农村284户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2,6(3):34-39.

[8]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6(6):65-69.

[9]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7(3):55-59.

[10]杨传喜,张俊飚.农业科技资源产权的界定、分解及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19-23.

[11]毕亮亮,李强.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6(3):190-195.

[12]陈新忠,李名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演进历程与成才规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95-103.

[13]马卿,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84-88.

[14]于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21-25.

[15]袁方成,王明为.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江汉大学学报 ,2015(6):19-20.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农技技术推广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阿拉善生态建设中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