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18-01-16 08:50孙玉凤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病情急性探究

孙玉凤

沧州市沧县医院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重,变化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所以抢救时间极为宝贵。临床普遍认为发病后2~6h是抢救黄金时间[1]。高效、迅捷的院前急救及护理对减少急性脑卒中死亡,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急诊护理路径是自患者接诊入院到出院按一定模式进行治疗,通过流程图方式给患者进行有序护理的新型急诊护理模式。本文主要对1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研究,剖析急诊路径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诊治的1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均通过临床症状、颅脑CT或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是初次发病,均在发病后2h内送院诊治。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凝血机制异常、恶性肿瘤及无法配合等患者,GCS评分>6分。基于急诊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探究组,60例,男19女患者比为33:27,52~75岁,平均(60.6±6.7)岁,出血性脑卒中24例,缺血性脑卒中36例;对比组,43例,男女患者比为24:19,50~76岁,平均(60.3±6.1)岁,出血性脑卒中16例,缺血性脑卒中24例。在基本信息、病情、病程等方面,2组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即自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当即安排救护车、急诊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创建静脉通路,在常规处理后妥善、迅速转送到院内接受专科治疗。

探究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由神经科医生、康复医生、科室护士长及护士等建立护理小组,查阅急性脑卒中急诊护理有关研究资料、先进护理方法、临床经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制订以时间为横轴,以院前急救、入院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为纵轴的护理路径图表,并严格执行。具体包括:

(1)急诊护理: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在5min内必须出车,在区往途中保持和患者家属联系,详细掌握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既往病史、意识状态等,以便初步判断病情,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基本、正确的救助,比如:清除口腔分泌物、禁止搬动患者、适当提高患者头部,并偏往外侧等;同时,告知院内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快速评估病情,做好患者急救准备。在到达现场后,快速查看患者瞳孔,检查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进行GCS评估,在3~5min内完成,同时迅速确定抢救方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如血压过高的进行降压处理,在患者各项体征平稳后转送医院。

(2)转运护理:将患者妥善送上救护车,对昏迷患者去枕平卧,将头偏向一侧。对评估是脑出血的,需将头部适当抬高30°,以防窒息,且头部要和车辆行进向相反,以免可刹车时导致再灌注, 保护好头部,以免避免震荡,必要时还需对患者进行约束。

(3)急救护理:一方面,院内护理人员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留置尿管、留置胃管等;在患者送达后,当即执行急诊护理预案,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急救措施,包括开放气道、吸痰、供氧、用药、皮试等,同时告知手术室做好接收患者和急诊手术准备。另一方面,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颅脑MIR、CT、血生化等检查,并召集相关科室专家现场会诊,共同商定治疗方案,并及时患者家属沟通,确定治疗方案,尽快执行。

1.3 效果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包括第一时间(接诊到确诊用时)、第二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用时);同时,掌握两组死亡病例数,随访了解致残情况。

1.4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对比

通过比较,探究组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均显著短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 1。

表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min]

表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min]

组别 例数 第一时间 第二时间探究组 60 18.06±5.41 30.55±8.36对比组 43 23.14±4.18 39.18±9.19 t 11.036 8.116 P值 0.001 0.014

2.2 两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比

探究组死亡1例(1.7%),致残3例(5.0%);对比组死亡4例(9.3%),致残7例(16.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Χ2分别为6.115,4.068)。

3 讨论

脑卒中是急诊科常见的一个急性危重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有较高死亡率。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受到临床高度重视。自发病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直接关系到脑卒中的急救效果,越早治疗,成功率越高,预后越好[3]。所以,制定科学、快速、标准的急救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急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因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最理想,所以在接诊、病情评估、术前准备、转运等环节均要有效协调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缩短诊断、急救准备时间,为患者接受及时专科治疗争取时间。护理路径是基于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就是通过具体、规范、系统的图表方式为患者自入院到出院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4]。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急救效果,关键在发病后救治及时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通常是发病后6h内,而溶栓治疗理想时间的发病后3~ 6h,血肿清除最佳时间是出血后5~7h[5]。伴随CT、MRI等及时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院内急性脑卒中诊断更为快速、确切,可确保早期治疗效果。通过一套迅捷、高效的急救护理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急救工作,在发挥先进医疗技术的关键作用同时,以便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自接诊到院内准备,再到专科治疗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用时就是生命。所以本院急诊科基于循证医学理论,建立一套时间轴的多学科协作的新型急诊护理模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医疗工作的交接和多学科救治,开展连贯的救治工作,缩短救治用时。尤其是绿色通道的开启,实施先救治后挂号,先检查后交费,先抢救后补记的急救模式,减少院内延误,缩短救治时间;且通过护理路径,规范急救护理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的护理措施,提高急救效率和效果。本研究中,探究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诊护理的对比组(P<0.05),同时,在死亡率、致残率上均低于对比组(P<0.05)。与毛云霞关于脑梗死患者中西治疗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预后的影响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而言,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曾萍.临床护理路径在56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28):175-177.

[2]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5):111.

[3]徐兰.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建立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2):38+41.

[4]李兵飞,杨洁.55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急诊护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05):92+94.

[5]李苏静,支勇权,来锦云.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6,2(03):41-43.

猜你喜欢
病情急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