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思想和实践特点探析

2018-01-16 08:36潘晔唐晓云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潘晔 唐晓云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统一战线的政治性和文化的功能性结合起来,开辟了文化统战这一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巨大凝聚力的统战工作的新境界和新方式,为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深厚力量支持。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丰富的文化统战思想和成功的文化统战实践中汲取智慧,对进一步做好当今文化统战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思想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21

文化统战是以文化为载体和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谐共处的舞台,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同行、群策群力;文化统战既拓展了文化运用的空间,又开阔了统一战线的视野,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思想丰富、特点鲜明,为我国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思想的主要体现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原则。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保证文化统战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的前提。文化统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文化方针政策,促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脱离了我党强有力的领导,文化统战工作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698离开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就无从谈起,统一战线也没有生存的空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统战工作的艰巨性。国民党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文化专制政策卷土重来,大肆打压进步文人,加强对文化团体的监控,限制出版和新闻自由。这些反动的文化政策沉重打击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抗日热情和积极性。由于国民党鼓吹专制文化和投降文化,使得领导文化统战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统战的领导地位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统战的领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确立文化统战的领导目的,即培养出优秀的抗战文艺队伍,做好抗战文艺宣传,积极配合军事斗争。二是探索文化统战的领导方式。进行文化统战的主体是人。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此,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学习榜样。此外,领导干部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文艺工作者,并且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文艺创作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倍感尊重与重视。在国统区,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党的一些地方组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积极开展工作。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国统区和沦陷区各项工作的南方局,特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发展抗日文化运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科学、有力的领导之下,抗战时期文化统战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展开。

(二)以一切抗日救国力量为团结对象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华民族抗战也拉开了帷幕。中国共产党领导多次强调要团结一切抗日爱国的知识分子、文化团体和组织。毛泽东呼吁文化人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讨伐日本侵略者,他指出:“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化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从党的同情分子、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家到一切赞成抗日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团结起来。”[1]8671940年初,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陕甘宁边区召开。张闻天在会上强调:“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2]57邓小平认为要“尽一切可能供给友军以文化食粮即书报和宣传品”,注重发挥宣传的作用,“把我们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 [3]2526。友军、同情中国的国际力量、华侨等一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在邓小平看来都是文化统一战线应该争取的对象,“宣传教育部门应协同统战部门,进行文化统一战线工作” [3]25。借助文化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文化人和文化团体的影响之下,中国共产党把一切抗日救国力量作为争取对象,意在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以知识分子为主力军

知識分子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影响力,使得知识分子成为文化统战的主力军。毛泽东说:“争取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于我们党的影响之下,是一个必要的重大的政策。”1938年,在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政府改变了抗战初期对文化管制较为放松的状态,在文化政策上继续大肆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以阉割的“三民主义”实行文化控制,限制文化工作者言论自由的权利,打压先进知识分子。这对广大知识分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主张把他们“组织到文化运动中去,组织到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去”。并将具备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在这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各根据地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有效的争取工作,大批知识分子涌向延安,据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提供的资料表明,仅从西安转介至延安的青年就有两万人左右。

为进一步提高知识分子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途径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一,创立各级干部院校,提高其理论水平。在延安创立了如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这类中高级干部院校达十余所。第二,建立文化团体,形成文化界的统一战线。以社团为平台,把知识分子有效组织起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抗战文艺作品。这既加强了知识分子内部的团结,又对广大群众产生正面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关照下,在中国文艺协会的带动下,各根据地兴起了成立文艺组织的高潮。第三,为知识分子发挥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政治上给予足够的信任,工作上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活上给予亲切的关怀。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为根据地的建设贡献出智慧与才能。endprint

(四)以文艺宣传活动为载体

文化统战需要依托文化载体,以直观的形式、具体的表达来实现凝聚人、团结人的目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文艺宣传活动为载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和入木三分的表演,把“文化宣传工作与当前的形式配合起来,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利武器” [3]26。

第一,对广大群众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的主要对象,我党通过文艺宣传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提高其文化水平。党组织广大文艺宣传工作者辛勤地进行文艺创作,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文艺宣传方式,力求把抗战的紧迫形势、我军奋勇灭敌的鲜活事迹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广大群众,鼓舞着广大群众抗战热情。第二,在部队中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丰富部队生活,激发官兵杀敌卫国的斗志。1941年初,中央文委在文件中专门强调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部队文艺工作是密切部队与群众联系及扩大我军影响的工具。”[4]9文艺宣传人员不仅对前线官兵举行戏剧、歌剧、话剧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还经常到后方医院对伤员进行慰问演出,抚慰他们的心灵、鼓舞他们重回战场的斗志。第三,对国统区的文化统战。周恩来借助在“第三厅”的合法身份,在国统区组织各种抗战文艺宣传活动,扩大抗日宣传,使“在刀光血影下几乎窒息了整整十年的江城,又重新焕发出大革命时期那种热气腾腾的革命气息” [5]406。

(五)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目的

1937年国共两党结束长达十年的敌对状态,抗击共同的敌人。但自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在此影响下,国民党政府走上了所谓的“曲线救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责任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6]1011。

日寇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愚化民众;国民党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奉行投降主义文化。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推崇抗日先进文化,增强广大军民的抗日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军事统战的同时提出了文化统战思想。毛泽东说:“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6]848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体现的实践特点

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战争形势,针对时局,充分依托各种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统战实践特点。

(一)文化统战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用丰盛的文艺作品寻求着统一战线人员的民族认同。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时局动荡不安,对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的优秀作品。其一是以诗歌和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诗人们以诗言志、寄情于诗,用诗歌诉说着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袁水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艾青的《向太阳》、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都是当时广为流传的诗歌。1941年,香港沦陷,诗人戴望舒因积极进行抗日宣传而被日本人逮捕入狱。狭窄阴暗的牢房无法禁锢诗人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饱含深情地创作了《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抒发了诗人对日寇的仇恨、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姚雪垠的《长夜》、丁玲的《一颗出膛的枪弹》、夏衍的《春寒》等都是抗日小说的代表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表达了浓厚的愛国之情和全民族团结抗日的主题,对于构建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其二是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到敌人后方去》《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一批反映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歌曲传播甚广,影响很大。

第二,用生动的文化活动激发出统一战线成员的抗日动力。抗战时期因适应战时的紧迫情况,新型短小的话剧以及街头戏剧应运而生。中国剧作家协会集体创作的群众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公开演出,群众反响热烈。融入抗日主题的河南坠子、大鼓书、双簧、秧歌剧等在解放区激发了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情,密切了军民关系。此外,周恩来在武汉组织的抗战扩大纪念周和“七七”献金运动,通过宣传和募捐来激发了老百姓的爱国热忱和抗战决心。

第三,用多样的文化组织联络着文化界抗战人士。抗战时期各种文化组织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较大的文艺团体由几个发展到180多个。这些抗日文化团体的成立为战火中寻求文字倾诉和话语表达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稳定的交流场所,使他们的文艺创作有了可靠的宣传平台和组织依靠。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阶级、流派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有利于他们创作出更多宣传抗战的作品。

(二)文化统战策略的灵活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采取灵活的策略,尽最大努力地瓦解敌方阵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我党文化统战的一大特点。实现统一、呈现团结一致的状态是统一战线工作期望达到的效果。一般认为,要实现团结,必定要远离斗争。而中国共产党从丰富的实践出发,认为“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抗战后期,国共两党在抗战之初共建的良好合作关系受损,国民党重返昔日 “剿共”的老路,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大肆打压国统区进步的文化工作。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领导同志切实执行我党所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巧妙借助戏剧演出的机会痛斥国民党政府的专制政策,在社会舆论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从而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推动了国统区进步文化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还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团结进步人士,开展文化统战工作。根据当时的战争特殊情况和壮大抗战队伍的需要,党的主要领导人时常亲自动手写书信、时政评论和社论等,拉近与统战对象的距离,加深感情的联络,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增强舆论的导向性。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开展不同阶层的统战工作就写了许多亲笔信,还书写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文章,引领了抗战的潮流和方向。endprint

(三)文化统战政策的包容性

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式,文化统战与政治统战、经济统战等方式相比,具有超越政党、民族、信仰、阶层、社会制度的特点,体现出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质。周恩来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心胸为人敬仰和称颂,他高超的文化统战才能值得推崇。国民党要员张冲曾主谋策划了“伍豪事件”,大肆散播伍豪(周恩来的化名)脱党的谣言,对其进行政治攻击。虽然上海临时党中央识破了这个骗局,但依然对周恩来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在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却从未因此事而对张冲怀恨在心,他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中之重,仍待张冲如朋友。1941年张冲病故,周恩来亲自送上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来寄托沉痛的哀思之情,他还指示《新华日报》出版悼念张冲逝世专页,并亲自撰写了《悼张淮南先生》的长文,代表中国共产党向这位爱国人士表达了真切的怀念。文中说:“碧血丹心,精忠报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而淮南先生是其中杰出的一个。”[7]347周恩来不计前嫌的气度和情真意切的悼文在国民党军政各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我党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上层人士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文化统战范围的广阔性

中国共产党秉持“大团结、大统战”的理念,在抗战复杂的情形之下仍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把文化统战覆盖到党领导的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等各个区域,以多种方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统战工作。其一,在根据地通过积极组织抗日救亡文化团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办抗日文化教育、鼓励抗战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汇聚抗战力量、统一抗日决心。其二,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灵活策略,以国共合作为契机,依托国家机关名义,通过“第三厅”、“文工会”等“合法机构”团结文化人。而且善于利用文化名人的声望,依托“纪念活动”凝聚了一大批文化人。党员文化人借助自己的双重身份,广交朋友引导文化人。共产党人以团结、进步为宗旨,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经不懈努力,获得了国统区进步文人和国民党某些上层人士的同情与支持,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三,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争取文化界的爱国人士和同情中国抗日的外国友人,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分化和瓦解敌人,集中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北平地下党积极开展对社会上层和文教界的工作,鼓励和帮助董鲁安、蓝公武、李鉴波等一批大学教授离开北平来到了抗日根据地。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的意义展现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统战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

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之中以卓越的智慧和不凡的斗志开辟文化统战的道路,在真真切切的实践中凝练出文化统战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与创新。一方面,它丰富了马克思统一战线关于联合对象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无产阶级内部团结的状态下实现无产阶级和其他党派与阶级的联合。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大胆提出建立“两大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者的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层次性和对知识分子在文化统战中地位的重视。另一方面,它丰富了马克思统一战线关于领导权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8]681。而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统战的领导权问题与马克思所提出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从具体实际出发,运用灵活的策略,确保党在处于弱势的情境下仍然牢牢掌握文化统战的领导权,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1]540坚持党在文化统战中的领导权夯实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流砥柱的地位。

第二,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统一战线体系的臻至成熟。

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残酷进攻和“合伙人”的摇摆不定,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忧心劳神,一面在战场上与日寇进行着殊死搏斗,一面又以超群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进行着党的理论创新。文化统战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统一战线体系的日益成熟。

自抗战爆发以来,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和稳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努力进行文化建设,提出用新民主主义文化引领抗日思潮的主张。在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于“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第三,为我国抗战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动力。

文化统战思想是抗战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它集聚了抗日力量,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最后的胜利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抗战伊始,国内局势晦暗不明,战争的阴霾使广大群众原本就不如意的生活雪上加霜,人心惶惶,再加上“亡国论”的言论大肆传播使得民众沉浸在要沦为“亡国奴”的噩梦之中,消极对待日本的军事入侵。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宣传等方式大力传播了中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正确观点,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人民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是支持抗战的强大后盾。我国工农大众在政治、经济上遭受着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文化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生活极其困苦。尽管如此,在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政策的感召之下,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迸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尽管他们目不识丁,却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大义为伍,积极参军参战,用辛勤的劳动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戰争时期艰难地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呼唤民众奋起反抗日军的暴行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毛泽东曾说:“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6]108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宣传群众、鼓动群众,唤起民族的觉醒。同时,知识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根据地各类学校的学习中,大批的知识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壮大了党的队伍,增加了抗战的力量。endprint

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弘扬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任,给在困顿和泥潭中挣扎的人民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她以文化为手段,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之下,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爱国、爱人民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深深扎下了根,改变了被国民党所污蔑的“赤匪”形象,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争取了民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对当今党的文化统战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胡采.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5]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周恩来政论选:上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文格)

Abstract: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mbine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the united front creatively. It opened up a new realm and method of united front work——Culture United Front, which contained fresh vitality and great cohesion and provided profound power support for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Absorbing wisdom from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CCPs culture united fron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represen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odays culture united front work.

Key words:During AntiJapanese Wa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ulture united front;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endprint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