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南乡村景观保护策略探究

2018-01-16 03:19陈博杰
现代园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

陈博杰

摘要:“全域旅游”的创建使海南乡村景观的规划和改造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在乡村改造过程中对传统景观的保护还不成熟,造成资源的浪费。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全域旅游息息相关,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文章以琼海市城镇化建设为鉴,探讨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如何保护与提升乡村景观,同时为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景观保护;琼海市

1背景

海南约63%地区是乡村景观,约70%的人口在农村,省政府计划3年内培养千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那些散落在全岛各地的乡村是海南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的载体,是创建全域旅游的宝贵资源。然而,不少农村地区的原始景观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究其原因是国内理论学术界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海南对乡村景观保护和发展的研究甚少,城乡规划体系又忽略了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因此,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乡村景观改造的问题和经验,提出保护和利用具有海南特色的乡村景观策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概念

1.1.1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海南省全域旅游就是要把全省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要求海南动员全面资源、立足全面创新、满足全面需求。

1.1.2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地区范围内,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形成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综合表现,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在世界遗产中属于文化遗产。田园是中国人的诗和远方,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是最具潜力旅游资源。站在前瞻的角度,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势必成为未来旅游的趋势。乡村旅游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方式,对大部分的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人群的旅行和度假需求,让他们有亲近自然、释放情怀的机会。

1.2全域旅游和乡村景观保护关系

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乡村景观的保护是将封闭的旅游自循环转向开放的“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方式,也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斗转到社会共建共享。乡村景观保护下来的“原汁原味”特色是旅游吸引物,更多的游客被海南的特色文化“引进来”,能够促进当地消费,潜移默化地就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为全域旅游的开放,海南本土的文化从而可以“走出去”,得到更多的关注认可,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下来。乡村景观的保护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带动旅游发展,两者相得益彰。海南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观赏和体验的环境,而乡村旅游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发展格局。

1.3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特色不突出,文化开发程度不深。海南乡村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晰、不突出,有些乡镇改造不仅没有利用地方特色,而且还对“东南亚”或者“欧式”风格趋之若鹜。海南农村有特别丰富的热带农业、渔业、药业、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天然资源,还有船型屋、黎锦、三月三等灿烂的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充分保护和适当开发这些资源,不仅能开发高端旅游市场,而且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较好的保存。因此,应该更加深入地挖掘海南的乡土文化,打造别具一格的海南风隋文化景观。

1.3.2卫生不合格,旅游难以发展。目前海南乡村旅游正处于兴起初期,各方面基础较差,尤其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海南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卫生整治问题不容乐观,杂草丛生、苍蝇横飞、猪牛粪尿遍地、水库恶臭、垃圾成堆等卫生问题亟待解决。走出了景区就是脏乱差,这不符合全域旅游的理念。因此,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环境是当务之急。

1.3.3改造不科学,乡村景观遭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庄搞大拆大建,盲目照搬城市,搞大马路、大广场、大钢雕,门前建喷泉。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坏了历史古迹和文脉,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究其原因是有些部门领导没有深入研究原来村落的可取之处,那些本来依山就势的村落布局非常美,很多古树、戏台、水塘等公共空间景观却被强行拆改,这就是因为乡村景观的保护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农村的景观改造不科学。

2琼海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2.1新型城镇化

2.1.1“三不一就”政策。所谓“三不一就”政策即“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是全国城镇化建设新模式,也是一个海南岛“土生土长”的发展模式。在整体旅游形象定位中,琼海并没有打造“欧陆”、“地中海”等异域风情景观,而是在原有12个镇的所在地,挖掘出乡镇本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改造建设了具有南洋、渔港、黎苗、古邑、农耕等原汁原味的风情小镇。比如潭门镇有着千年古渔镇的耕海文化,鎮政府在对临街铺面进行立面改造时,巧妙地把沉船木、船舵、船桨、铁锚、救生圈等已经废弃的渔民出海必备品做成牌匾、装饰或是店门口休息的木凳。如此变废为宝,不仅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营造了独特的乡村渔乡文化景观。乡村的景观得到最佳的保留和保护,对于旅游者来说,这样原始的乡村景观比在没有农民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一座农家乐庄园更有活力更真实。在吸引来观光的游客的同时,把海南有特色的文化展现了出去。

2.1.2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景观保护的影响。经过3年的实践,对琼海市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的认同程度进行了评价,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有高达94.1%的受访者对“不砍树”表示非常赞同。这样的做法尽可能地减少了对乡村自然生态的干扰和损害。琼海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2%,村落掩映在森林之中,同时也是柠檬、番石榴、莲雾等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坚持不砍树,切实保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林地、耕地和田园;有91.4%的受访者支持“不占田”的原则。在乡村的整体规划中,充分保护、尊重和依托现有地形村貌,整合现有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充分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将每个村落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美景;有88.2%的受访者对“不拆房”给予了高度认同。在传统的农村建设中,大拆大建、不保留镇村历史风貌的改建屡见不鲜,造成“千城一面,万村同颜”。而琼海充分挖掘各镇村的历史文化,尊重传统习俗,在保证各地历史文脉传承的同时,让城市融入自然,守住和谐发展的红线;“就地城镇化”获得82.9%的赞同。琼海市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避免简单地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促进乡村旅游、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性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在享受田园气息的同时拥有城市的生活品质。

2.2风情小镇

2.2.1博鳌镇的乡村改造。博鳌镇位于三江入海口,江河湖海、山峦岛屿相映成趣,以风情万种的博鳌镇为例展现琼海乡镇景观的改造,具体表现如下:(1)充分利用原有建筑。传统的青砖瓦房、弯曲的青石古道、百年历史的老宅客栈、海南黄花梨的家具建筑等都被保护和修整起来。比如南强村的“花梨人家”依托古朴的村风村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把五间相邻的老宅串联起来,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花园式农庄,成为风韵独特的乡村民宿和青年旅社。还有留客村的蔡家大院是20世纪20年代印尼侨领蔡家森兴建的民宅,至今仍保存完好,历史中演变出的乡村传统民居古色古香、中西合璧的独特景观风貌,有“侨乡第一宅”之誉,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琼海著名的侨乡风貌。(2)保留乡土植物。椰子树和藤萝雨树作为行道树装点街道,芭蕉、木瓜、芒果和菠萝地等都是具有观赏性的经济作物,乡间的一草一木稍加养护就是美丽的乡村景观。村里房前屋后种植槟榔,槟榔是海南传统相互走访的礼品和婚宴节日的代表性零食,这些都是海南地道的乡土植物,不仅容易存活成本低,同时兼具良好的景观效果。博鳌镇靠海,海岸上分布木麻黄为主,榄仁树和莲叶桐等乡土树种混交的沿海防护林也是博鳌镇海岸线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其中大量的植物资源具有科研价值,本地珍贵的海防林也拥有强大的生态效益。

2.2.2风情小镇对乡村旅游的影响。(1)旅游人数创新高。琼海2016年接待旅游人数860.2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58.5%,旅游总收入49.8亿元,比2010年增长322.7%,这些数据表明琼海市旅游业在不断成熟。琼海乡村旅游业的崛起,得益于琼海风情小镇的建设,深入地挖掘每一个乡镇的文化资源禀赋,注意保留村镇的原始风貌,打造传承本地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将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使得琼海的乡村景观焕发活力。(2)旅游方式的转变。风情小镇的建设让游玩的方式悄然地发生变化,琼海从旅游通道变身自驾游胜地。过去,乘坐旅游大巴前往琼海游玩人数占了总游客数的80%。而现在数据发生了逆转,80%的人是自驾游。乘坐大巴车的观光客代表的是门票旅游收入模式,而自驾是休闲游的群体,这些群体不单在节假日到琼海来,周末也会到琼海来游玩。由此可见,越是保留了区域特色的地方越能吸引游客,转变游玩方式有利于推动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

3海南乡村景观保护策略探究

前文总结了现阶段海南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3大问题,又借鉴了琼海的成功案例,基于海南全域旅游的视角,提出乡村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策略应该根植乡土,落到实处,心向世界。

3.1保持原生态乡土特色

3.1.1营造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海南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让村庄保持原生态乡土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具体策略如下:尊重村落原有的山水格局,不破坏生态湿地、林地;对原来的民居以及一些古建筑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适当作了美化处理,不但保持了原生态,还开发出具有独特风情的乡土风光;小品和构筑物这些细节也能突显地域特色,例如保持着海南民居特色的房子上,挂着用当地的石材或者木材做成的装饰小品以及农家乐、农家旅馆、青年旅社、自行车俱乐部等招牌;绿化过程中使用乡土植物,不仅养护成本低,还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具有热带象征的棕榈科、桑科榕属、景天科的植物,海防战士木麻黄等红树林,花色鲜艳的凤凰木、大花紫薇等;水系改造整体以自然维护为主,力求不改变村庄原有风貌,避免过重的人工痕迹,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3.1.2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景观属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39个,可没有一个是海南的。海南特色农业文化遗产有不少梯田稻作、绿茶种植、千年晒盐工艺等,还有大量森林和植物因其精神价值值得保护,当地政府可以尝试申遗。比如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陨石坑是亚洲最大的陨石坑,周围的白沙绿茶品质最好,产出的茶叶营养物质含量高。白沙绿茶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根据陨石坑特色的地质,打出绿茶保健品牌,开发高端茶叶和天文地质主题公园。保护乡村文化,不仅可以保持原生態的乡村景观,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2公共服务

3.2.1完善基础设施。在海南,受资金问题、规划问题、人们的意识等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正所谓“路通财通”,海南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这对发展全域旅游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村公路犹如神经系统中的末梢,有利于一步步完善农村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然而,农村的服务设施还是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游人的基本需求,再加上后期管理力度不够,很难有“回头客”。因此,应该增设医疗站点、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小餐馆、民宿等。

3.2.2改变“脏乱差”现象。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体应该做到如下2点:第一,提高群众环卫意识。观念由“要我讲卫生”转变为“我要讲卫生”,村里要设定卫生指标,还要定期查看卫生情况,有条件的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环卫教育课堂。第二,要增强环卫设施实用性。根据调研海南乡村的实际情况,部分村镇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环卫设施多数是临时拼凑,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考虑不够充分。这就要求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时候,要落到实处,基础设施为群众所用,比如海南“膜法”农村饮水安康工程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净水设施。

3.2.3提高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是乡村景观保护重要而有效的渠道之一。组织当地居民参加旅游服务,安排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使外来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熟悉旅游业、学习行为规范、遵守旅游法规、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当地村民进行民族文化与乡村景观保护的主题教育,培养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3.3科学改造,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

农业景观蕴含着遗产价值,支撑着地方民众的生活需求。政府必须正确把握乡村景观的生态格局,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农业资源,不能将新农村建设当成“面子工程”。海南农村发展缓慢,多数还存在自给自足的阶段,机械化生产不普及,粮食产量不高。然而每年向内陆地区输送的反季节蔬菜和热带水果成为了海南的支柱产业。农业景观的可持续管理要对具有附加价值的农产品品牌化、商标化,开创出海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更宽泛的、跨文化的、多元的保护与管理定义,并应用于乡村景观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这是对于海南乡村保护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4结语

琼海乡村旅游的建设模式值得借鉴,保留了良好的乡村景观,用最小的环境破坏和最少的农民迁移,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将旅游开发和乡村景观保护相结合,还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海南应该更加追求旅游质量的提升和资源的整合利用,这不仅带来了解放乡村地域特色的力量,还能促进海南乡村景观的发展。乡村景观得到了保护,再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又势必促进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

(收稿:2017-03-23)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
传统农耕存留区的农旅融合路径构想
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类课程改革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