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安全管理“生态链”途径研究

2018-01-16 11:27宗涛
科技视界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安全管理信息化

宗涛

【摘 要】通过对安全管理生态链断裂的原因分析,提炼出包含管理体系发展四个阶段及安全管理优化三个方向两方面内容的安全管理优化理论,并从构建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可操作性、提出安全隐患排查APP三个方面进行了实例论证,阐述了打通安全管理生态链的方法。另外,也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安全管理;生态链;卡片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X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7-023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106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ecological chain break,the safet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theory including the four stag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three aspects of safety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is extracted.The example is demonstrated by constructing technical service security management mode,improving operabili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and proposing security risk investigation APP to elaborate the method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ecological chain.The next step work in this research area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Safety management;Ecological chain;Cardification;Informatization.

1 背景

2010年以后,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的信息时代,信息化、移动化给各行各业带来深远影响,安全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但仍存在安全管理穿透力不足、安全管理生态链不连通,管理方式老旧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等情况。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利用先进工具和方法,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让管理要求更好、更快、更直接的传递到一线、传递到执行者,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在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主要从事火电、清洁能源(核电、燃气轮机发电)、新能源三大领域的共性及关键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技术研发与服务、产品研发与制造、工程设计与总承包、检测与评定等。从安全管理的角度,以上业务涉及到车间生产及试验类班组、工程项目部、现场技术服务项目组等多种组织形式。公司的安全管理,具有多种类型业务并存、多种风险积聚、业务主体多、项目小而散、人员机动性强、部分人员管理能力弱等特点,这为企业带来良好经营效益的同时,也为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和風险。笔者以所在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基础,对安全管理生态链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炼安全管理优化理论,通过实例论证,并提出打通安全管理生态链的方法,为类似业务的其他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 安全管理生态链断裂原因分析

2.1 安全管理生态链定义

从管理层级上定义,安全管理生态链由“集团公司、国家核电、公司、事业部、二级所、项目部/班组”组成。

从业务管理上定义,安全管理生态链由“建设单位(业主)、监理单位、EPC总承包单位、施工分包商、设备供应商等”组成。

从职能分工上看,安全管理生态链由“业务生产部门(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承担安全监督责任)、安全生产支持部门(如人力、财务、党群、法务、工会等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承担安全支持责任)”组成。

“安全管理生态链”构建的关键在于将分散链连接,并使得“信息流”、“执行指令”、“压力值”的传递更加顺畅、过程流损降到最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穿透力,构建安全人人有责、安全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

2.2 安全管理生态链断裂原因分析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编制大量原则性条款和要求的形式,使得执行人员难以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和“操作指令”,同时存在管理要求和管理压力传递过程逐层衰减的情况,存在管理体系和实际执行“两层皮”的情况,究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1)业务多元化,导致多重管理体系在企业内并存,增加了管理难度,分散了管理力量。

2)管理体系复杂难以执行。存在无流程、无表单的情况,难以让执行者直接、简单获取关键信息。

3)人员能力不足。非专业人员或仅经过简单的取证培训却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人在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不落地。

4)管理力度层层衰减。存在“以文件套文件,以会议套会议”的现象,存在以召开会议代替现场落实的情况。未真正做到“识别并解决实际的问题”,管理力度未触及、未穿插至一线。安全管理压力传递过程中,逐层打折扣,逐层衰减。

5)惩罚尺度不明确不执行。执行层和一线操作人员不清楚处罚的尺度和事故追责的后果。

6)同类事件重复发生,体系不能持续改进。隐瞒文化长期存在,更多人愿意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举一反三”找出“根本原因”,导致体系不能持续改进。

7)管理记录不便填写。管理记录不够简洁明了,存在大量手写的过程,不易提高工作效率。

8)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低。记录不能做到即时生成和即时保留,存在文件丢失情况。

9)存在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现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从而造成现场安全管理处于高风险状态。

3 安全管理优化理论提炼

通过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针对新时期安全管理的特点,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归纳总结后形成“管理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安全管理优化三个方向”两项理论成果,便于指导HSE管理优化的实践活动。

3.1 管理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组织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首先是要建立适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其次是要严格执行体系要求,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最终达到体系能不断优化、持续改进的目的。根据管理体系发展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由此可见,针对高风险、对企业发展重要的环节,首先都应该建立“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同时不断促进、推动执行层按程度办事,解决推进过程中“两层皮”的情况,最后形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态势,形成“按程序办事”的安全文化。

在建设和推广运用“工程项目QHSE管理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成功运用了“管理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理论:

1)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建立“工程项目QHSE管理体系”。2016年,以印尼FAJAR项目为试点,建立和运行项目QHSE管理体系;2017年2月,发布《CX28工程项目Q安全体系建立控制程序(A版)》建立项目QHSE管理体系(模板)。

2)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工程项目QHSE管理体系”落地。2017年至2018年,实现了所有在建工程项目QHSE检查全覆盖,有效促进体系落地;并且吸收体系运转反馈意见,发布《CX28工程项目QHSE管理体系建立控制程序(B版)》。

3.2 安全管理优化三个方向

如何打通安全管理“生态链”,结合国内外HSE管理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社会发展潮流,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安全管理优化的三个方向”。

3.2.1 安全管理可视化

采用将安全管理要求、安全标识、风险告知采用可视化手段进行张贴。采用醒目的颜色、就地张贴,以提高安全风险警示、提示效果。运用实例:安全标识示范车间活动、职业病危险告知卡、应急逃生疏散图、灭火器使用告知图以及悬挂安全操作规程等。

3.2.2 安全管理工具卡片化

通过对安全管理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将管理要求的核心点形成管理卡片。运用实例:“岗位危险告知卡”、“反事故措施卡”、“工作危害分析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库”、“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手册”及“安全培训矩阵”等。

3.2.3 安全管理信息化、移动互联化

通过信息平台、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等手段融合安全管理要求。运用实例:“隐患排查模块”“安全学习平台”、二维码获取信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卡,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手册)等。

4 打通安全管理生态链应用实例

4.1 构建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

4.1.1 存在问题: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未建立

公司目前主要存在业务基层组织形式有“生产及试验类班组、工程项目部、现场技术服务项目组”等三种组织形式,根据“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理论进行判断,车间生产及试验类班组、工程项目部都已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体系借鉴支持,但“技术服务”领域还缺乏安全管理模式,处在管理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

4.1.2 优化措施:建立技术服务管理模式

(1)技术服务管理特点

1)不同业主项目差异大,涉及专业部门多,造成项目组人员不固定。

2)服务作业周期不固定,多集中于电厂各级检修过程,要求响应速度快。

3)地域分布广,不仅有国内电厂,还包括印度、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业主管理要求参差不齐。

(2)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架构

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架构采用“管理办法+实用手册+支持性文件”的形式。无需编制项目安全管理大纲,管理要求均在《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办法》里体现。技术服务项目组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实用手册》,进行安全管理记录。

同时提供“工作危害分析卡(JHA)”、“反事故措施卡”、“現场应急处置方案库”等支持性文件便于技术服务项目组开展工作危害识别、控制措施采取及现场应急管理工作。

(3)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流程

第一步:工作危害分析(JHA)

按技术服务工作危害分析流程图所示,技术服务项目组开展工作危害分析(JHA),编制工作危害分析卡的步骤如下:(1)分解技术服务每一步的工作步骤;(2)利用“LSR分析法”识别每一步骤的安全风险;(3)结合《反事故措施卡》内容,制定控制措施。

第二步:编制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第三步:开展出差前安全教育,填写安全教育确认表;

第四步:开展开工前安全自查;

第五步:开工后过程管理:(1)每日召开班前会、进行自查并填写安全日志;(2)项目组对重要环节、重要工序及危险性较大的操作过程,进行旁站监督;(3)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项目组事故报告履行相关手续;

第六步:项目结束后经验反馈。项目负责人组织填写技术服务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反馈单,经验反馈内容既可以是经验教训也可以是良好实践。

4.2 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可操作性

4.2.1 存在问题:应急管理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安监总办〔2015〕27号《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其中明确提出“企业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针对“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五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公司当前在“应急管理”领域仍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清、管理流程不顺、体系科学性不足等特点。

4.2.2 优化措施:开发应急响应信息告知卡

重新梳理现有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内容,识别应急关键岗位(应急委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委员,应急办公室主任,应急救援队队长,事发部门负责人及员工等共31个岗位)应急职责和“应急第一步”内容,编制形成“现场应急响应信息告知卡”。

“现场应急响应信息告知卡”信息主要包括:“应急第一步”、“应急职责”、“Ⅰ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流程”、“突发事件分类标准”、“突发事件专项应急主责部门分工表”、“应急通讯录”等内容。

各关键岗位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运用“二维码扫描”手段,获取“现场应急响应信息告知卡”信息,达到有任何突发情况,扫码即可获知“应急第一步”操作步骤的效果。

4.3 提出安全隐患排查APP设想

4.3.1 存在问题:安全管理信息化程度需加强

按照“管理程序化、程序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体系路径,目前我院还处于流程表单化阶段,在表单信息化环节较少。目前业务领域使用的信息化手段较少,移动端仅涉及内网VPN处理办公事务,使用不便。

在安全管理领域,2017年度开发了安全管理平臺(包含经验反馈、隐患排查等模块),同时开发了安全学习平台,可供企业员工学习分享安全管理知识。目前在安全管理的移动互联运用尚未启动。

4.3.2 优化措施:安全隐患排查APP设想

借鉴交通警察执法终端的运用手段和方法思路,运用至安全生产隐患排查APP上。

(1)安全隐患排查APP工作流程设想

形成安全隐患排查移动APP应用软件框架的初步构想。功能预期目标为:“现场拍照——下拉勾选——自动上传至内网平台——自动发布隐患整改通知——现场拍照(整改方)——验证审核——自动关闭”等功能。达到“操作简单、文字输入量少、自动及时发布”等功能。

(2)安全隐患排查APP拟实现功能效果

1)通过APP软件的应用,帮助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实现移动检查,提高办公效率。

2)有利于规范安全监督检查人员的监督检查流程,监督检查过程更公开透明,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乱罚或错罚现象出现。

3)隐患信息可通过移动APP实时上传到内网隐患排查系统,便于信息的实时同步更新,管理更方便。

4)管理人员可通过上传的安全检查及隐患记录,对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工作情况和隐患分类进行了解。

5)检查记录实现适时、有效保存,不会丢失。

5 总结与思考

“管理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安全管理优化三个方向”的两项理论成果可运用在安全管理的多个方面。下一阶段,可按照公司不同业务领域管理体系所处阶段(按“管理体系的四个阶段”判断),每年识别安全管理体系3个方面的弱项,进行改进。按照打通“生态链”的三个方向(安全管理可视化、安全管理工具卡片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移动互联化)来改进弱项。

同时,可进一步深化技术服务安全管理模式,针对“项目分散广,人员机动性强,工期短平快”等特点,建立“后台支持+远程管控+实施沟通”的移动信息远程管控模式。实现“技术服务实用手册信息化”、“视频日志”、“GPS全球定位”、“后台专家支持”等若干功能,构建信息化安全管理支持生态链。

【参考文献】

[1]杨昕雨,徐国爱.移动应用安全生态链构建方法[J].软件学报,2017,28(11):3058-3071.

[2]汤建华,郝韩兵,葛江红,等.落实现场安全管控助力生产安全[C].第三届电力安全论坛论文集,2013:148-151.

猜你喜欢
安全管理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