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前景下的邯郸园区经济发展路径 探析
——以冀南新区为个案的例证分析

2018-01-17 06:49张成锴冀南新区党政办公室
河北城市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冀南京津新区

文/张成锴 冀南新区党政办公室

杨学军 邯郸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引擎和引爆原点,其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对于河北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北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也带来了极具挑战的历史大考。”

从宏观到微观,雄安新区开发建设对于邯郸园区经济发展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极具挑战的重大考验。本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冀南新区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管窥分析了我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宏观背境:历史机遇与共性问题

按照经济增长极相关理论,园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冀南新区是邯郸市“十三五”时期实现“三大园区引领”的重要支撑和辐射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邯郸园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引领力量。在以雄安新区为引擎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冀南新区发展与全省园区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十八大以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为进一步规范园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能力和水平,省委、省政府在对全省园区经济布局进行大规模整合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开发区改革发展的力度和深度。2014 年3月份,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全省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工业聚集区规范整合方案》,对全省经济开发区(园区) 和工业聚集区进行整合。2016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开发区改革发展会议,出台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省园区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2016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全省开发区优化整合实施意见》,对省级开发区进行全面优化整合。2016年9月,省政府批复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优化整合后,全省开发区从253个减为184个,包括经济开发区15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为我省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做大、做强、做优重点开发区夯实了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开发区改革发展系列精神,冀南新区立足实际,借鉴先进,以园区和内设机构整合为切入点,实行副县级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稳步推进全员竞聘制,加快推进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改革举措,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机制,增强了队伍活力,激活了内生动力。

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雄安新区的设立,冀南新区迎来了“河北春天故事”的宝贵历史机遇。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相比,冀南新区还面临着一些众多新区在发展初期无法绕开的发展短板问题。

(一)支撑性大项目偏少。冀南新区成立以来,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偏少,没有投资超百亿以上项目。从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上看,新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单一,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低,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小,存在增长动力断档现象。此外,新区缺乏投产达效的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新区全年实施在建项目17个,从项目个数上看,当年投产达效的项目少、规模小,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小。

(二)产业承载能力偏弱。围绕京津产业转移、“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产业展新趋势,冀南新区着眼于集群发展、集中布局、央企集聚、资源集约,结合现有产业基础,着力谋划培育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为提升产业承载力,冀南新区全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载体建设,但由于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投入需求量太大,没有主体税源,财政支撑力不够,新上项目所带来的税源短时间内还没有形成税收,实施新形势下的金融创新任务还很重,很难在短期内筹措更多的资金满足建设需求,导致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方面相对滞后,影响了招商引资成效。

(三)体制回归压力偏大。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市直各部门体制回归的惯性压力与冀南新区高强度、快节奏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工作量与现有人员编制较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冀南新区正在稳步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但短期内改革的明显效应还无法释放,充分激活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方面还有难度。

二、现实环境:规律制约与资源竞争

为充分获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质资源和政策红利,急需“输血”的河北各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冀南新区地处河北省南部,地缘优势较弱,同时由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影响,使“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冀南新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

(一)任重道远的融合进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顶层设计,最终使规划范围内各地普遍享受发展红利,还需遵循经济规律,还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来讲,区域一体化需要先后经过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自然过程,才能形成整个区域同步发展的局面,这其中虽然相关领域可以同步开展或率先突破,但只是个别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从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历程得到例证。所以,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推进过程,也是一个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过程,并且每个环节都需要各方增强大局意识,统筹整合发展资源,不断加强相互协作。因此,对于包括冀南新区在内急切盼望获得京津冀一体化成果的河北各地而言,还需要有时间上的耐心和做出大量的前期基础性工作。

(二)日趋激烈的资源竞争。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京津产业资源注入,河北各地以园区为载体,纷纷推出“筑巢引凤”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早在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推进之初,保定、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多个省内城市,就开始密集筹建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保定市在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新谋划17个产业园区,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达到34个,规划的总面积为1149平方公里,这其中便涵盖了现在雄安新区的主要部分;曹妃甸组织了专业队伍,将北京400多个有可能外迁转移的产业项目逐一走访建立档案,为产业对接打基础,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廊坊市则在原来的基础上表示“深化对接”,在全市范围内力推“北京新机场新区”和“京白潮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建设。即使与邯郸比邻的邢台市也明确表示出将以“服务京津、对接京津、保障京津”为目标,加快谋划和建设太行新区,全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枢纽型现代物流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等六大基地。当前,全省确定以园区为载体的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重点平台多达40个,冀南新区为其中6个综合平台和7个省级直抓平台之一。

(三)远离核心的区位差异。空间布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各地功能定位的空间体现,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冀南新区是邯郸市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冀南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方向取决于邯郸市的总体功能定位。《规划纲要》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采用“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骨架。《规划纲要》对邯郸的定位是“四区”之一的中南部功能拓展区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京津产业和功能疏解方面,仅从城市功能定位,我们就可看出邯郸远离核心的区位劣势。此外,中央明确提出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可以看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雄安新区不可置疑的是各种优质资源落户的首选地和必选地。此外,保定、廊坊等地靠近核心,凭借地缘优势,在共享京津冀一体化“盛宴”时,都能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因此,区位差异也将会对冀南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业的质量和数量产生较大影响。

三、发展建议:扬长避短与借势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还需向内部挖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冀南新区虽不是地缘和政策的“宠儿”,但绝不是被遗忘的角落,只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活化招商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发展环境、补齐发展短板,将潜在优势充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优势,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就一定能在京津冀产业承接角逐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一)把握规律,打好动静结合牌。按照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地区产业的转移是通过动力和阻力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而成的。当产业转移的动力大于阻力时,产业才可能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区域间产业转移的阻力主要来自产业转出地的转移成本、转出地的地方利益、人缘和地缘关系以及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关联度、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当前,京津冀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政策激励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措施。政策激励方式初期可促进产业选择性转移,但所转移产业多是转出地急需迁出的部分产业,规模较小,无法给承接地带来大面积普惠性的实际利益,最终还需市场调节实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就北京和河北而言,北京迫切需要转移落后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则一方面迫切希望大范围的承接产业,另一方面却希望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破解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三大瓶颈,不愿高耗能、污染重的企业迁入。由此可见,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利益博弈的拉锯过程。此外,河北大多数地区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也将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冀南新区应充分认识到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既要做到苦练内功,主动抓住机遇,又要把握规律,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避免发生浪费精力和招商资源的现象。

(二)避其锋芒,打好借势谋远牌。在经济版图上,冀南新区同时处于中原经济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强大引力吸聚作用之下,从发展动力来讲,冀南新区需要借助更强、更远的外力来弱化两大战略核心对自身发展资源的吸附现象,需要避开两大战略临近核心优势地区的锋芒,从第三方获取助推力,在夹缝中壮大自我。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冀南新区应放开眼界,借势谋远,除条件成熟的机遇要当仁不让外,还应立足自身,错位发力,避免与优势地区在引进京津个别企业上做无谓之争。应在拓展发展视野、优化园区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上做足功夫,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更大范围地区的经济合作。此外,还应注重向“西部”开放。西部地区虽然多是贫困地带,但不乏国内“三线”建设时期的央企,冀南新区对西部地区而言,就是“东部”,发展环境较为优越,吸引力较强。所以,应主动对接相关企业,逐步深化合作交流,为积极引进创造条件。

(三)立足实际,打好因势利导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冀南新区既需树立长线思维,在壮大自我上下功夫,又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在培育产业发展和壮大规模上做足文章。当前,为及时抢抓雄安新区设立的机遇,应围绕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巨大市场需求,加强分析研究,出台激励性政策,加快培育和壮大相关产业。例如:雄安新区即将迎来大体量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型建材产品,冀南新区的卓达新材集团是国内著名的新型建材企业,也是冀南新区的重大项目之一。在这方面,冀南新区应强化企业帮扶措施,激励卓达企业主动进军雄安新区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后续项目建设,促进企业项目充分增产增效。同时,还可积极引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四)营造合力,打好区县协同牌。邯郸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冀南新区实际托管了面积为364平方公里的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但目前冀南新区规划面积仍为1215平方公里,包括磁县全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冀南新区和磁县的发展要求,当前互为协同发展关系。双方曾同属一地,地缘相近、亲情相连、人文相同、产业相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将共性利益捆绑在一起,统筹资源,营造合力,依托整体优势,协同争跑政策,协同引进要素,提升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冀南京津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享誉桑梓的人民功臣——冀南抗战基层干部龙全贵档案资料研究
冀南地区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